彭德怀:打了一辈子仗从没害怕过,可越过三八线,我确实非常害怕

今人说史 2025-03-29 10:12:16

1953年7月27日上午九时许,彭德怀、李克农等志愿军代表准时来到板门店的谈判签字大厅。他们一步入大厅便立即吸引了各国记者的镜头,闪光灯冲着彭老总不停地闪烁。

很快,一位英国记者在报道中配上了彭老总的新闻图片,并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透过这位历史名人脸上的微笑,你们就会知道是中国人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而事后,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的“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也不得不承认:

“朝鲜半岛的战争,是我们美国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一个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7月29日,彭老总来到第四十六军驻守的前沿阵地视察,彭老总的到来令前线战士们激动不已,从上午八点,一直到下午一点多,彭老总才返回了第四十六军军部。第二天下午,彭老总返回平壤。

8月11日,彭老总回到北京,并在北京火车站受到了社会各界热烈欢迎,邓小平、林伯渠、郭沫若等人更是早早等在车站迎接彭老总凯旋而归。

这个在毛主席笔下“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自参加革命以来,从未对自己选择的道路有过犹疑、害怕,但这次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他却第一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害怕和恐惧。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两水洞打响了出国作战的第一枪。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歼灭了南朝鲜军的一个营和一个炮兵中队。

对于初次与志愿军交战,美军不以为然。在听说前线的战斗后,时任美骑兵第一师第八团团长的帕尔莫却一脸不屑地问道:“中国人?他们也会打仗吗?”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仅仅在六天之后,帕尔莫便知道了。云山一战,帕尔莫第八团第三营被全歼,骑一师损失1800多人。作为美军的老牌劲旅,志愿军战士对交战的印象几乎大同小异:

“美军除了火力猛之外,也没什么了不起的。都是些老兵油子,一看打不赢就开始跑。”

尽管志愿军一上战场,就惊艳了世界。但作为美国名将的麦克阿瑟仍然十分自信,甚至放言要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

但志愿军在一次次的战役中,让麦克阿瑟的梦想彻底破灭了。第二次战役后,志愿军一举扭转了朝鲜战局,“联合国军”连连败退,被美国媒体嘲讽为“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

1950年12月31日,中朝联军发起第三次战役,十多万“联合国军”继续后撤,全都挤在汉江北岸。为了免于被全歼的命运,1951年1月初,“联合国军”全线撤退,“后退潮”由此掀开。

这次战役中,中朝联军在连续作战八个昼夜后,已经占领了汉城,直指“三七线”。中朝联军内部出现了对未来战局速胜的声音。

但这个时候的彭老总,心中却十分忐忑不安。一方面,我军的后方补给线已经出现问题,如果军队继续前进,后勤供应必然成为敌人拿捏我们的命脉。另一方面,经过分析研究,彭老总判断敌人后撤实际上是想要引诱中朝联军继续南进,让我军钻入其早已设下的圈套之中,从而一举歼灭。

1月7日,彭老总不顾朝鲜方面和苏联顾问强烈反对,坚决下达了停止追击,原地设防的命令。第三次战役取得巨大胜利后,彭老总没有乘胜追击的情况也令我军人员有些不解。

1951年2月20日,彭老总特意回国向毛主席汇报了抗美援朝的情况,并向他请示志愿军下一步的战略方针。

谈话过程中,彭老总如实向毛主席说明了没有乘胜追击的原因。毛主席听后,点了点头,表达了明确地支持:

“在撤退这个问题上,有些人有意见,可以不必介意。关于朝鲜战局的发展问题,按照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的原则办。”

毛主席一句话令彭德怀顿时放下心来,他激动地说道:“主席,我回国要的就是您这句话。”

不久后,麦克阿瑟便用事实证明了彭老总的判断。因中朝联军迟迟没有南下,1月15日,麦克阿瑟便开始进行试探性的反攻,25日起正式发起反攻。而得到了17天休整时间的中朝联军也已经从连续作战的疲劳中缓了过来,取得了歼敌近八万人的战绩。

虽然这一仗已经过去,但却令彭老总十分难忘。1952年7月,彭老总在一次作战会议上,再次回忆起了当初关于是否应该乘胜追击南下的争论,他直言:

“我打了一辈子仗,从来没有害怕过。可是,当志愿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了‘三七线’后,我环顾前后左右,确实非常害怕……”

彭老总的害怕并非无中生有。

当时,因为敌军占据着绝对的空中优势,几乎每天都在对我军的后勤补给线进行狂轰滥炸。而我军在打到“三七线”附近时,已经向前推进了几百公里,这使得原本就很难维持的后勤补给线变得更加困难。

除了空中优势外,地面上,敌军有坦克、大炮,沿海又有舰队,一旦我军进入其射程,敌军完全可以在不出动地面兵力的情况下对几十万志愿军进行狂轰滥炸。作为志愿军总司令,彭老总在发现这一危险后,他不得不叫停继续南下作战的命令,不能将几十万战士的性命当作儿戏。

正因为做出了这样谨慎的决定,才使得我军得以免除覆灭的危险。

实际上,彭老总除了在作战会议上说过害怕外,他还曾在给巴金的信中有过这样的论述。

1952年3月,为搜集真实的战场素材,巴金率领一个创作组来到了朝鲜战场上。22日,彭老总热情地接待了巴金等文艺工作者,并发表了讲话。他的讲话深深地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个人。

巴金于25日晚,写下了《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第二天,彭老总在看完这篇文章后,给巴金写去了一封信:

巴金同志:

“像长者对子弟讲话”一句改为“像和睦家庭中亲人谈话似的”。我很希望这样改一下,不知允许否?其实,我是一个渺小的人,把我写得太大了,使我有些害怕!

致以

同志之礼!

彭德怀

三月二十八日

巴金看完信后,采纳了彭老总的建议,发表后的文章也改成了彭老总所建议的“像和睦家庭中亲人谈话似的”。

彭老总这次谈到“害怕”,并非因为战争的可怕,而是他将自己看作一个渺小的人,对这样的“称赞”感到“有些害怕”。他的谦逊、谨慎更加令人尊敬。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