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即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49岁的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途中,到沙丘宫这个地方时死亡。
他13岁即位为秦王,39岁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称“始皇帝”,被称为“千古一帝”。
对于他的死亡,历史学家郭沫若在他的《秦始皇将死》中,说秦始皇是被胡亥用三寸长铁钉插入右耳而死。
还有自幼有病、过度劳累、纵欲、遗传、高温等诱因,以及谋杀等种种推测。
这些是空穴来风,还是有理有据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疾病说
第一种代表说法,在《秦始皇将死》中,说秦始皇自幼有病:软骨症、鸡胸、支气管炎等。
“他幼时是一位软骨症的孩子,时常患着气管支炎,所以他长大了来别人说他胸部和鸷鸟一样,声音和豺狼一样。”
这种牵强附会的理解实在是太过离谱,让人哭笑不得。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这样一句原文。
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怎么理解这句话?
缭是尉缭,他是魏国人,他的姓不祥,因为后来他在秦国为国尉,便称他为“尉缭”。
这句话的前情是:秦王大肆搜捕、驱逐从六国来秦国入仕的所有宾客。李斯上书《谏逐客书》,秦王便停止逐客。
然后尉缭说:“秦王这个人,鼻似黄蜂,眼睛细长,胸同鸷鸟,声若豺狼,刻薄少恩而有虎狼之心,不得志时不难礼贤下士,得志时便会张口吃人。”
最后,尉缭觉得不能与秦王这种人长期相处,于是准备逃走。
“豺声”一词在《史记·楚世家第十》中再次出现:成王要立商臣为太子,令尹子正说“商臣蜂目而豺声”,是个残忍的人,不可立为太子。
“淮”是鼻子,“膺”是胸,“鸷鸟膺”,鸷鸟是猛禽,是形容悍勇,而不是软骨症的鸡胸。“豺声”是形容残忍,而不是喉软骨病的症状喉喘鸣,或发出声响的支气管炎。
正因为对原文理解的不同,导致郭沫若认为秦始皇自幼有病,他赴日留学的医学不咋地啊。
二、诱因致病
秦始皇的死亡诱因有过度劳累、纵欲、遗传、高温等,这些有没有道理呢?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这样一句原文: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翻译一下:
天下之事不论大小都取决于皇帝,皇帝甚至用秤来称量文书,一天有一定的额数,不达到额数不能休息。
这句话是侯生、卢生说秦始皇贪恋权势,却从侧面反映秦始皇勤政,有过度劳累。
还有一句:
“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锺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
秦始皇命令咸阳附近二百里内的二百七十座宫殿,……把帷帐、钟鼓、美人安置在里面,各种布置不得移动。
270座宫殿里的如云美女,可以说明秦始皇有纵欲过度倾向。
从遗传上看,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76岁死亡,祖父秦孝文王52岁死亡,父亲秦庄襄王34岁死亡。那么,秦始皇49岁死亡,还算可以。
秦始皇第五次巡游是从秦始皇三十六年九月开始到三十七年七月,共有九个月。
考虑那时的路况,舟车劳顿、从隆冬到盛夏,九个月的时间,皆是致病的诱因。
三、谋杀说
第五次巡游跟随秦始皇的有左丞相李斯、秦始皇的第十八个儿子胡亥、还有赵高,赵高相当于皇帝专用车队的队长,有秦始皇调兵的虎符和玉玺。
因为他们三个人矫诏,便有了谋杀秦始皇的嫌疑。
胡亥要上位。
李斯不能让扶苏即位,因为扶苏是蒙恬的监军,两人关系近。如果扶苏即位,蒙恬会威胁到李斯的丞相地位。
蒙恬是将军,北击匈奴,父亲蒙骜是名将,弟弟蒙毅是上卿。而李斯是楚国人,无背景。
赵高过去曾经教胡亥学习写字和刑狱法令,胡亥和他亲近。
但谋杀没有文献记载,没有文物佐证。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是在到达平原津这个黄河渡口时开始生病的,并且越来越重,还来不及将给长子扶苏“回咸阳来,处理丧葬”的诏书发出,便病危死亡。
还是以这个病死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