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到全球经济动荡、社会结构调整、AI等高新技术不断普及等因素影响,使国内外各类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重心和发展方向都发生了不小变化。其中,一批文科类专业受冲击最大,无论从开设数量还是学科地位,如今已被许多院校“边缘化”。然而,有关文科“衰落”的讨论还未平息,化学类专业目前也要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几乎所有物质科学的研究都离不开化学,然而这样不可或缺的学科,为何又走到濒临撤销的地步?在国内,化学长期被调侃为“天坑专业”,它究竟是不是真的“天坑”?未来化学相关专业究竟还能不能报考?本文便来与大家一起聊聊这些问题。
化学专业面临的“四宗罪”
化学专业的撤销风波,这两年在欧美众多顶尖高校当中愈演愈烈。以英国为例,自2020年以来,英国高校化学本科课程开设数量下降了26%,包括赫尔大学、阿斯顿大学、雷丁大学等曾以化学为优势学科的院校都纷纷宣布将停止化学与应用化学专业本科阶段招生,甚至是关闭整个化学系。

美国的高校也不例外,2019年至2024年间全美化学专业本科生入学率下降了23.2%,诸如卡布里尼大学、基督教兄弟大学、沃伦威尔逊学院等校从2023年起都已逐步停止了化学类专业的招生。连QS排名全球前30的阿克伦大学也表示该校的聚合物科学和塑料工程学院因生源不足面临“可能瘫痪”的局面。

国内高校的化学学科现状也不乐观,从2019年到2023年间,全国本科层次高校共撤销超过150个应用化学专业布点。随着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更新完善,很多能自动合成并分析实验结果的AI工具或平台层出不穷,使部分基层的化工领域项目实验员遭遇可能被替代的岗位冲击,再加之长期以来化学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天坑专业”的不良印象,造成如今众多高校化学学科的建设“举步维艰”。

化学领域常见的学科分类方向
化学专业究竟为何被称作“天坑”?除了有新技术不断出现的影响外,化学学科自身的发展又存在哪些“痛点”?通过深入分析,下面这“四宗罪”成为了当前制约高校化学系实现改革突破的普遍因素:
一、办学成本过高。化学本质上讲是一门“高消费”专业,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化学家,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在实验室做研究,而实验室内各种仪器的保养维护,存放危险化学品的柜子,防护装备的配置,化学废料处理,每一项都花费不菲。学生在选择就读化学专业时,肯定会优先报考那些拥有最先进设施设备的实验室的高校,这就造成了各校间围绕化学专业的“军备竞赛”,预算开支不停增长。
二、课程安排过时。不少高校虽然总能及时采购新的实验室设备,但针对化学专业的教学方案和课程安排却常年不变,致使授课内容严重滞后于新技术迭代,用着最先进的实验室去做早已被产业发展淘汰的实验内容,着实令人唏嘘。由此也造成了化学学科的产学研衔接脱节,本科阶段的化学课程本身就以偏理论学习为主,难得进入实验室亲身实践结果做的还是古早研究课题,造成毕业生完全不符合用工企业的招录需求,整体岗位竞争力低下。
三、人才供需失衡。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全国多数本科高等院校都开设有化学相关专业,每年毕业生基数较大。虽然化学领域有很多研究方向,但最终真正能提供岗位的企业并不多,传统化工行业的人才需求早已饱和,再加上不少学生“所学非所用”,就更难依靠单纯的化学知识在社会上找到有前景的满意工作。
四、工作苦、薪资低。找不到工作的大有人在,而那些好不容易找到工作的,也不一定就过得很好。与化学学科相关的工作环境往往相对艰苦,经常接触各类有毒试剂和材料,还要不时面临粉尘或污染的侵袭,即使防护得当,长此以往也难免对身体造成伤害。同时危险的工作还未必能换来高额薪资,据统计近年来全国化学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平均月薪只有约5000元左右,在所有行业中仅处在中游水平,直观反映出了如今化学专业“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总而言之,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化学专业在本科4年里的培养思路与方向仍多以理论研究为主,可能更适合学术深造,但跟市场发展需求渐行渐远,毕业生找工作愈发困难,薪资状况也不理想,致使生源大量流失。而高校招不到学生,再花大价钱去为化学实验室采购设备显然过于浪费,因此造成恶性循环,使化学专业开始成为各大院校节省办学经费策略下的“优化目标”。
化学专业还值得报考吗?
于校方考虑,化学专业是“累赘”;于学生而言,化学专业是“天坑”,如此来讲,化学类专业还有发展希望吗,2025年高考还能填报化学类专业吗?答案是:能。因为就像先前说到的,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知识领域的覆盖面非常广,所以只要脱离传统化学教育的固有套路,稍微转变下思路,主动交叉,大胆创新,化学专业就可以打开人才培养的全新格局。
当前全世界对于新材料、新物质和新制造技术的研发需求都在持续提高,而与能源、环境、生命、信息、材料等学科相融合,培养交叉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将成为我国高校化学类专业实现转型新生的重要突破口。
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2023年成立精准智能化学英才班,全力培养交叉学科人才,依托多个国家级实验平台,让学生们更早的走进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而南京大学作为我国最早开设化学系的高校之一,如今已开始实行化学专业小班化培养模式探索,建立“一人一课表”的个性化教学体系,引导学生主动站上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还有厦门大学化工学院“中心科学实验班”的创立,都算得上是国内高校努力打造“跟得上时代的化学课程”的积极尝试。

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化学学科TOP 30院校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曾明确提出将进一步推动半导体材料和高性能纤维材料等关键领域的研发应用,同时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推广,化学品水处理和废气催化治理等产业也纷纷应运而生,这些都为未来的化学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不仅如此,还有诸如锂电应用等新能源技术,以及纳米科技、生物医药甚至是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双碳战略”都为化学专业提供了与其他学科交叉培养的新途径、新机遇。在此之下,材料化学、资源化学、绿色化学等新兴领域目前都急缺高端研发人才,这些化学与生态环境、先进材料、工业经济甚至管理学等学科的深层次交叉融合建设,无疑将会得到各方高度重视,成为教育部推动学科改革的焦点目标之一。
当然,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普及,“化学+AI”也是化学专业融入时代浪潮的又一积极举措,旨在培养能从事化学研究和化学、人工智能交叉应用领域的综合型尖端人才。虽然AI已能逐步开展一些基础性的化学实验,但这同时也使高级别的实验设计人才更显稀缺珍贵。
综上所述,在对新材料、新物质和新技术的研发力度越来越高,同时对复合型、创新型学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的当下,化学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发展机遇,其未来的行业前景非常值得期待,这种情况下,再把化学归类到“天坑专业”当中的话就显得有失偏颇了。
相比文科专业更为复杂的改革转型之路,凭借“双碳”概念的出现及新材料、新能源领域的快速崛起,化学仍然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搭上绿色经济、能源经济的“顺风车”,化学已找到能够适应时代变革的契机。每个学科的发展历程都会出现高潮与低谷,但这并非是一种完全的淘汰出局,经过重构升级,反而会拥有更加稳定的内核,并在挑战和机遇中焕发出崭新的活力。
文章来源:学业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