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7号,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与此同时,日军陆军开始进攻马来半岛,驻扎在此的英军岌岌可危。
12月9号,英国皇家空军第62中队奉命出击,一架的“布伦海姆”轰炸机在没有掩护的情况下,勇敢地单机出击日军阵地。
面对成群结队的日机拦截,这架轰炸机能否完成任务呢?机组成员的最终命运又是怎样呢?
▲在战争初期一架“布伦海姆”轰炸机单机突袭日军阵地,被一群日机围攻,结局究竟如何呢?
首先介绍一下今天故事主人公亚瑟·斯卡夫,他于1913年出生在英国,1936年加入皇家空军,次年被分配到了第62中队,该中队装备的是“布伦海姆”轰炸机。
1939年的战争氛围已经很浓郁了,第62中队被派往新加坡以防日军的入侵,驻扎在马来亚与泰国交界处的亚罗士打。
在此期间斯卡夫荣升中队长,他还于1941年4月迎娶妻子伦恩。伦恩是皇家陆军护士,也在亚罗士打的医院工作。
▲本文的主人公——第62中队中队长斯卡夫,也是“布伦海姆”轰炸机的机长。
1941年12月8号凌晨,日本陆军在泰国宋卡地区登陆,准备夺取马来半岛和新加坡。
这天大约30架日军轰炸机空袭了亚罗士打,第62中队被迫南撤到不远处的北海基地。
被打得措手不及的英军开始稳住阵脚组织反击。12月9号下午,第62中队准备攻击日军在宋卡的登陆点和机场。
当“布伦海姆”轰炸机刚刚在跑道上列队完毕,准备起飞时,日军轰炸机再次赶到展开空袭。
▲1941年2月的新加坡,转移到亚罗士打机场前的第62中队的“布伦海姆”轰炸机,天空飞过的是美制F2A“水牛”战斗机
排在最前面的是中队长斯卡夫,他赶紧一把推满油门,发动机迸发了最大动力,驱动着螺旋桨全速旋转,飞机开始滑跑起来。
与此同时日军的炸弹也如雨点般落下,机场跑道顿时四处爆炸,火光和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
落在后面的“布伦海姆”轰炸机要么被炸弹命中爆炸,要么陷入弹坑损毁,只有斯卡夫的座机擦着落下的炸弹顺利升空。
他起飞后并不敢爬高,担心被日军护航战斗机盯上。斯卡夫驾机趁着轰炸混乱,立即转向北朝着目标方向飞去。
他同时环顾四周,希望找到其他侥幸起飞的队友,但很遗憾天空中只有他这一架轰炸机。
▲第62中队的“布伦海姆”轰炸机。
斯卡夫曾短暂犹豫过是否还要坚持任务,中队刚刚遭到轰炸,单机出击没有掩护,独闯虎穴风险实在太大。
在这种背景下取消任务也情有可原,但斯卡夫内心的责任感驱使他必须毅然向前!
这架“布伦海姆”轰炸机低空飞了大约50公里,进入了泰国境内——这里是日军的活动范围。
很快,几架日本陆军的Ki-27战斗机发现了这架孤单的轰炸机,随即从高处绕后,展开了俯冲攻击。
斯卡夫驾机俯冲到树梢高度,然后左右转向规避,同时自卫机枪手西里尔·里奇猛烈还击,给日军的攻击加点难度。
不过日军Ki-27两挺7.7mm机枪跟轰炸机上的两挺7.7mm自卫机枪堪称卧龙凤雏,虽然子弹命中“砰砰”响,但都是小水枪互相泼洒,没能取得战果。
这对于“布伦海姆”还说是赚的,因为一架孤零零的轰炸机没有被击落就是胜利。
▲日本陆军的Ki-27战斗机,曾在诺门坎冲突中与苏联飞机交手。
▲这次任务的大概飞行路线,最下面的框是英军北海基地,最上面是日军目标,中间是之前的驻地亚罗士打。
当“布伦海姆”接近目标——日军在宋卡的机场时,越来越多的Ki-27加入了攻击。
斯卡夫凭借着出色的飞行技巧和风骚走位,顽强地坚持到了日军机场上空。
恰巧的是,宋卡机场的日军飞机也正在起飞,后来的飞行报告写着“敌机就像出租车一样排列整齐”。
进入轰炸航线后,斯卡夫尽量保证轰炸机对准机场跑道平直飞行。
虽然此时无法规避炮火,但是身后的日机担心被己方防空炮火误击,并没有发动攻击。
“布伦海姆”的投弹手帕迪·考尔德不负重托,将炸弹准确地投在机场跑道上,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日军也尝一尝被炸的滋味。
▲正在挂弹的“布伦海姆”轰炸机,最多可挂载一吨炸弹。
然而接下来的返航并不轻松,数架Ki-27向“布伦海姆”扑来,一个接一个地射击,就像打空靶训练一样。
斯卡夫照样使出低空飞行+左右转向规避,东南亚的丛林几乎充满了挡风玻璃,仿佛下一秒就要坠地,这几乎是在玩命。
他盘算的是:如果日本飞行员持续跟在后面射击,那敌人也必须冒着一不小心就坠地的风险。
面对凶狠的敌人,你必须比他更凶狠,才有一线生机!
这些日军飞行员不敢跟斯卡夫赌命,于是只能从高处掠袭,一轮攻击只有一次开火机会,攻击效率有所降低。
▲“布伦海姆”单机迎战日机的画作,当天斯卡夫机组面对的是日军的Ki-27战斗机。
就这样双方僵持了一段时间,可能是弹药不足,Ki-27返航了。此时“布伦海姆”也浑身都是弹孔,好在没有伤到要害。
机组3人都松了一口气,斯卡夫稍稍爬升了点高度,朝着机场方向返航。
然而在云层中一直隐藏着两架Ki-27,他们一直默默跟着,没有参与攻击。
趁着英军机组成员放松警惕的时刻,两架Ki-27立即从云层中杀出,从左侧接近“布伦海姆”并开火。
子弹命中了轰炸机的驾驶舱,打伤了斯卡夫的脖子、背部和腹部。剧烈的疼痛感让斯卡夫几乎失去知觉,顿时机头朝下往雨林坠去。
一旁的投弹手考尔德赶紧大声呼喊斯卡夫,并摇晃着他的身体。
▲日军的Ki-27战斗机,装备两挺小机枪的火力的确不太够。
在最后一刻,斯卡夫恢复了知觉,并用全力拉回操纵盘,飞机擦着树梢爬了起来。
日机又发动了一次攻击,但仍没击落这架伤痕累累的轰炸机。
此时已经飞出了泰国边界,前面是英军的势力范围。
由于不清楚英军的实力,日机并不敢贸然进入,于是掉头返航了。
视线再回到“布伦海姆”,斯卡夫受重伤流血过多,意识开始模糊。
投弹手考尔德不会驾驶飞机,只能一边紧急处理斯卡夫的伤口,一边不停地跟他说话。
▲“布伦海姆”的座舱示意图,机组成员3人,有通道连接着机鼻和驾驶舱。
斯卡夫模糊地意识到必须尽快迫降,此时不远处出现了一座城镇,那正是第62中队的老驻地——亚罗士打。
这地方机组成员们可太熟悉了,斯卡夫全力打起精神,选了一块平地进行迫降。
在接地前几秒,他用尽力气下达了最后的指令说:“做好冲撞准备!”紧接着就昏迷了过去。
飞机滑行了一段就停了下来,幸存的机枪手里奇和考尔德立即把斯卡夫送去了最近的医院。
▲一架迫降的“布伦海姆”轰炸机示意图。
斯卡夫的妻子伦恩是皇家陆军护士,也在亚罗士打的医院工作。
她此时怀着孕,立即赶到丈夫身边,甚至不顾孕体坚持为他输血。
尽管所有人都尽了最大的努力,可斯卡夫还是由于伤势过重,没能挺过手术,倒在了妻子的怀里,壮烈牺牲。
由于战争初期的混乱,斯卡夫的事迹被淹没在了大败退中,直到战后才广为人知。
1946年6月,英国政府为了表彰斯卡夫孤军深入敌营轰炸的勇气,以及挽救两名队友的出色表现,追授他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机枪手里奇(1943年阵亡)和投弹手考尔德也获得了相应的表彰。
▲斯卡夫的墓碑,他被追授了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这是英国最高荣誉勋章。
后来有学者指出,当时的军医院已经南撤,所以妻子伦恩在最后时刻陪着丈夫斯卡夫这段可能是虚构。
不过这些已经不重要了,给英雄点缀一些文学浪漫更能告慰英雄本人,也永远激励着后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