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刻铜而传承、因刻铜而风雅的转变

不老谈文玩 2024-08-16 13:20:59

所谓刻铜,即在不同材质上雕刻出具有一定意义的图案或者文字,而金石收藏中的“金”一般常指的就是铜器。

最早的刻铜起源于周代,而青铜器之所以成为我国最为鲜艳夺目的艺术瑰宝,除了古人那个时代具有的世界无敌的青铜铸造工艺以外,最最靓丽的莫过于器物上的“铭文”所阐释的信息而身价倍增。

比如1947年陕西出土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名“颂簋”,这件颂簋的腹内就铸刻有铭文达150个字,铭文大意为:“周幽王三年五月甲戌的一天清晨,幽王命一个叫颂的官员在成周掌管仓库,并赏赐官服和旗帜等。颂表示感激,遂命人铸造了颂簋以祭祀父母,以感谢幽王恩德。”

颂簋

再如2002年河南安阳一老汉在河边钓鱼,久钓不见鱼,正准备回家,却意外感觉钓竿一沉,拉上来一看是一只“铜龟”,龟背上插着四支箭。老汉一看感觉好不吉利,便准备当废品卖掉。后经专家鉴定是件国宝,并上交给了国家。

专家经研究鉴定后,认定这是只青铜鼋,在鼋的背部还插有四支箭,背部铸刻铭文三十三个字,所记录的内容是:“丙申日商王行至洹水射鼋,商王射出一箭正中颈部,作册般佐射中三箭于背部,全部命中。商王非常高兴,将鼋赐给作册般”。

为纪念此事,作册般便制作了青铜鼋并铸刻铭文予以记录。

青铜鼋

可见古人在铜器上雕刻就是为了记录重大事物、事件从而传承后世。

刻铜由传承向艺术的转变而风雅

这种刻铜的转变是由于艺术和生活的需求,特别是文人雅士们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于是墨盒就成为一个非常好的载体。

因为墨盒是文房四宝中“砚”的取代物,方便文人将墨汁带在身上而流行。于是文人们便在铜墨盒上“打起了主意”,将各种心仪的文字、图画雕刻其上以显风雅。

孩童促织图

古代文人将钟鼎题材搬到了铜墨盒上,成为一幅受人瞩目的写意图。描绘出坊间孩童们斗蛐蛐儿的场景,四个小孩那专注的神情又各显出区别,连那小小的蛐蛐儿都刻画得清晰可见,将“艺”与“术”在铜墨盒上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青铜器《周举匜图》铜墨盒

看这幅《周举匜》铜墨盒,只见非常繁复的线条,雕刻大师的匠人匠心的高度耐心运用回纹,体验出那视觉上特殊的精细感。不仅刻出了青铜器的造型,并以几种铭文加以注释,篆书、草书、楷书都跃然于上,非常难得,价值也自然了得。

墨盒上的文字通常以小字居多,而大字墨盒常以精美的隶书展现。上图中的这件铜墨盒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民国时期张学良的机要秘书李萌春,在他意气风发的岁月送给友人的,以祝贺友人“和甫仁兄”《鹏程万里》而赠送的礼品。四个隶书大字铿锵有力、精美无比,尽显文人的风雅。

铜墨盒上的精美青铜器

如今不管是周代的青铜器,还是明清以后的铜墨盒,都已经成为收藏品,都已完成了它们的传承历史、文化信息功用,当年的风雅也尽已体现,最终都成为铜器的“艺”与“术”的完美结合,继续向人们讲述那铜器上过去的故事。

0 阅读:8

不老谈文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