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贷行业退潮中,外资小贷也难以避免。
近年来,我国小贷公司数量呈现下降趋势,作为行业中的特殊角色——外资小贷,同样如此。
近日,新加坡淡马锡集团再舍一张小贷牌照。富登小额贷款(重庆)有限公司(下称重庆富登小贷)进行了工商变更,名称改为重庆顺迅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也不再包含小额贷款业务。

淡马锡集团是最早进入中国小贷市场的外资机构之一,巅峰时期在云南、湖北、四川、重庆共有4家小贷公司。
不过,近几年业务不断收缩,云南和湖北的两家小贷公司相继转让给中和农信集团,目前仅剩四川一家。
实际上,这种现象并不是个例,近几年像淡马锡这样收缩小贷,或者直接退出中国市场的外资集团不在少数。
外资小贷的进与退

回望近二十年,外资小贷经历了从“进”到“退”的轮回。
我国引入外资小贷要追溯到2007年,第一个吃螃蟹的是法国美兴集团,他将进入国内的第一站选在南充市,成立南充美兴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从2007年初开始招兵买马、申请牌照,到了10月份就发放了外资小贷的第一笔贷款。
那时候我国小贷行业发展还处于发展初期,2005年10月,刚确定了山西、陕西、四川、贵州和内蒙古五省为首批试点地区,开展小额贷款试点组织工作。
到了2008年5月,监管发文试点扩大,随后各省陆续出台相应管理办法,积极开展小贷公司试点工作,小贷行业发展迅速。
随着国内小贷市场的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陆续进入中国市场,除了法国美兴,还有新加坡淡马锡、国际金融公司、香港惠理集团、香港亚洲联合财务、日本永旺等数十家外资企业在中国设立小贷公司。
这些外资小贷公司突破了传统抵押贷款的业务类型,率先推出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平均贷款额度在3万~20万之间,采用线下扫街、扫楼获客,上传数据,经过标准化的风控体系、自动化的审批模块后放款。
从小贷公司的发展历程来看,网络小贷的出现是行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外资小贷原本先进的经营方式逐渐被国内互金公司超越。而后,随着监管的介入行业进入洗牌与出清的阶段,不少外资小贷开始逐渐收缩业务,甚至退出中国市场。
2023年初,日本邦民财务集团退出国内市场,当时不少借款人收到短信称,公司自愿放弃顾客的全部债权,顾客没有还款义务,并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上提交结清报告认。
2024年2月份,高信隆旗下内蒙古高信隆小贷被取消牌照,这是国内第二家外资小贷公司。
在此之前高信隆旗下还有重庆高信隆小贷和吉首市高信隆小贷,也都已不再从事小贷业务。
另外,据媒体报道,去年法国美兴集团也计划退出中国业务,专注于非洲业务扩张。其在中国业务转让给新的投资方为Right Time。
外资小贷生存困境
外资小贷持续退出,是整个行业洗牌的缩影,也有其难以突破的生存困境。
高利率带来高收益是早期吸引外资小贷设立的重要吸引要素之一,但在利率下行的背景下,利润空间被挤压,高收益不再,一些外资机构将业务重点转向海外新兴市场。
比如法国美兴集团转让中国境内业务时曾提到“投入产出比不再符合预期”。
不少外资将重心转向东南亚,以印尼为例,目前小额贷款的日利率为0.3%,相当于年化109.5%,吸引着包括各国互金机构前往“淘金”。
另外,无抵押信用贷曾是外资小贷优势,但随着业务增加,客群下沉,导致坏账高企不下。
根据新鸿基集团发布的财报,其内地业务在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坏账率分别为7.8%、9.9%。公司开始转型——缩减无抵押贷款业务,专注抵押贷款。经过调整坏账率明显改善,2023年全年为7.1%,2024年上半年减至1.8%。
万物皆有轮回,一个行业也是如此。这场小贷行业洗牌剧远没有落幕,伴随着小贷新规的发布,小贷公司受到进一步约束,在这波退潮中,外资小贷也无法逆流而上。
来源:禾金财经
声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只为传递更多信息!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