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袁隆平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孩子,未来会成为改变世界粮食格局的科学家。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教书。
那时的中国,粮食产量极低,许多人还在挨饿。
袁隆平亲眼见过饥荒,深知粮食的重要性。
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让中国人吃饱饭。
1961年,袁隆平在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特殊的水稻。
这株水稻长得特别高,穗大粒多,明显比普通水稻高产。
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天然杂交水稻。
如果能人工培育出这样的杂交水稻,粮食产量就能大幅提高。
但当时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不可能有杂种优势。
袁隆平不信邪,他决定挑战这个“不可能”。
1964年,他在稻田里一株一株地检查,终于在14000多个稻穗中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这成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关键突破口。
然而,研究并不顺利。
1968年,他的试验田被人恶意破坏,700多株秧苗全被拔光。
袁隆平在废井边找到了仅存的5株秧苗,咬牙坚持了下来。
他说:“只要还有一株苗,我就不会放弃。”
1973年,袁隆平团队终于实现“三系法”杂交水稻配套成功。
1974年,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问世,亩产高达628公斤,比普通水稻增产近30%。
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在全国推广,到2000年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多养活了数亿人。
袁隆平并不满足于此。
1987年,他又提出“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研究方向。
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制成功,比三系法增产5%-10%。
2000年,超级杂交稻实现亩产700公斤的目标。
2004年,突破亩产800公斤。
2014年,超级稻亩产首次突破1000公斤。
2020年,第三代双季杂交稻亩产达到1530.76公斤,创下世界纪录。
他的研究不仅让中国人吃饱了饭,还走向了世界。
1980年,中国杂交水稻技术首次转让给美国,这是中国农业领域的第一个对外技术转让。
如今,全球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杂交水稻,海外推广面积超过800万公顷。
在非洲,杂交水稻让许多原本吃不饱的家庭有了稳定的粮食来源。
马达加斯加甚至把杂交水稻印在了最大面额的纸币上。
袁隆平一生获奖无数。
1981年,他获得中国首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2001年,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4年,获得世界粮食奖和沃尔夫农业奖。
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但他最珍视的,还是农民们叫他“米菩萨”。
90岁时,他仍然坚持下田。
他说:“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与世长辞,享年91岁。
但他的梦想仍在延续——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让世界不再有饥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