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熊猫现如今已经成为了我国的国宝,不少游客前往动物园都只为一睹熊猫的可爱时刻,在四川人们为了能够去看一眼网红熊猫“花花”从开馆就要一路奔跑到熊猫馆只为占据一个绝佳观点。

虽说熊猫如今是被我国重点保护的对象,但是它的前身却也充斥了许多悲惨,从1936年开始欧美地区对大熊猫展开了狂热的喜爱,但是这种喜爱却成为了大熊猫沉重的无妄之灾。

这些看似喜爱大熊猫的欧美人实际上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好奇心,全然没有将熊猫的生命放在第一位,那么大熊猫曾经到底经历了哪些悲惨的境遇呢?

在中国人民的眼中大熊猫就是可爱的代表,大熊猫的前身可是蚩尤的坐骑,只是随着目前时代的发展,人工饲养的大熊猫早已褪去了许多野性,对人也十分亲近,因此才会赢得大众的喜爱。
大熊猫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虽说是我国的珍贵保护动物,但是在战乱时期,中国自身早已是千疮百孔,即便是大熊猫也早已无力去保护。

加上那时候对于偷猎和偷运这一行为,中国面对欧洲列强也是很难反抗的,因此在1936年到1946年这段时期内,从中国活体偷运的大熊猫就超过了16只。

这种丧失人性的掠夺行为直接导致了大熊猫数量的减少,而我国当时就和清朝时期文物被掠夺一样无力去反驳与阻止,因此当时在流往西方博物馆的熊猫标本就有70多具。

这些数字不仅代表了当时欧美地区对于中国文物及珍贵保护动物的无人性掠夺,更透露了熊猫数量急剧减少的真实原因,因此现如今我们才会竭尽全力保护大熊猫,保护它们的自身繁衍。
那么早期时候这些大熊猫的标本又是如何做成的呢?

这个问题就直接表明了美国当时的残忍与人性的泯灭,对于珍贵的动物丝毫没有保护之心,反而是一味想要私下占有。
因为大熊猫最早出没的地区在四川等地,因此在1929年四川凉山就迎来了两位“不速之客”,他们二人在美国地位还是非常高的,因为他们就是美国曾经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儿子。

他们此次前来中国不是为了观赏熊猫或风景,而是为了猎杀,拿着合法的“游猎”护照由当地向导带领着去山林中寻找大熊猫的踪迹。
后来这两兄弟还写下了一篇名为《跟踪大熊猫》的书籍,其中直接透露出了他们的残忍行径,一只雄性的成年大熊猫被他们猎杀。

杀死之后这些“丧尽天良”的猎杀者还将熊猫的毛皮剥下,辗转送出了国,最终展览于芝加哥博物馆中。

除了猎杀以外,美国还多次前往中国偷取大熊猫,其中在1937年亮相于美国的大熊猫“苏琳”就是其中之一。
而这只在30年代出现在美国的第一只大熊猫又是如何被偷运送去美国的呢?

一位名叫露丝·哈克尼斯的冒险家,对于熊猫的热爱近乎于狂热,因为那时候见过大熊猫的洋人是非常少的,白人中见过大熊猫的不超过三人。
而正是因为大熊猫的稀缺哈克尼斯才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她不仅要见到,更要将一只活生生的大熊猫运送回美国。

照片中就是当时由她亲自组建的一支搜寻大熊猫的队伍,因为一直保持着奢靡的生活,因此尽管面对需要跋山涉水且路途漫漫的情况下,她的队伍中却依然保留着厨师。
16名挑夫轮流分担起哈克尼斯的六大包行李,在队伍中还有一位美籍华裔的向导,为了能够捕获大熊猫,照片中还有一人背着一个大笼子,随时准备“囚禁”大熊猫。

通过长时间的坚持和寻找,竟然真的让她找到了大熊猫的踪迹,照片中就是哈克尼斯和向导一起抱着熊猫的场景。
这只熊猫在被发现时还是幼崽的形态,不知是何原因,人们看到它的时候就只有它一只熊猫孤零零的待在树洞里,后来哈克尼斯给它取名为“苏琳”。

而后哈克尼斯通过各种渠道将熊猫运送到了美国,落地的瞬间就在美国引起了哗然,人们对这个“外来生物”非常好奇,可爱的模样引得大众纷纷想要前去观赏。

当时各大报社媒体都在争相报道,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哈尼克斯和“苏琳”都一直霸占着头版头条的位置。

为了能够给大熊猫找寻到安生的地方,哈尼克斯无论去哪儿都会将它带在身边,可是如果“苏琳”是一直被呵护着,或许这种行为还不至于那么“可恨”。

哈尼克斯对熊猫的喜欢都是“空穴来风”,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她的冒险心理,因此在后来有一家名为“芝加哥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出资9000美元想要买下“苏琳”时,哈尼克斯为了后面的冒险旅程欣然答应了。

从那之后“苏琳”就沦为了一只赚钱的“工具熊猫”,虽说9000美元在当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是在“苏琳”面世的第一天,这家动物园的游客访问量就高达五万人,由此可见,这笔“买卖”还是动物园赚了。

然而这种偷猎的行为并没有因为外国媒体大肆报道而引起国内政府的重视,反而是在同一年,一只还不满一岁的大熊猫“明”也被捕获。
而这名抓捕者名叫“佛洛依德·丹吉尔·史密斯”,他在抓捕到“明”之后并没有像哈尼克斯那般“养”在身边,而是直接将其卖到了伦敦动物园内。

而英国人对于熊猫也是非常喜爱的,前来观赏熊猫的人络绎不绝,就连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都成为了“明”的粉丝。
照片中那位还是小女孩模样的就是伊丽莎白,只是通过照片我们也能够感受到,他们对于熊猫的喜欢仅仅只是因为稀缺和好奇,全然不是因为对熊猫本身的热爱。

明知动物之间会有排斥性,可当“明”前往异国他乡后,他们直接将狗和熊猫放在一起,后来“明”也的确是被猎犬咬死了,令人愤恨又唏嘘。

他们对熊猫的运输行为还不止于此,在“明”被送往伦敦动物园的第二年,一只名为“美美”的大熊猫同样以偷运的方式带到了美国。

而在运送的途中他们也全然没有将熊猫合理安排,可以说没有死在路上,也是熊猫作为生物的一种自我救赎行为。

这张照片就是“美美”和“苏琳”的合影,此时苏琳的体型已经比美美大了许多,而反观美美的体型则也能看出美国此次依然是在熊猫幼崽形态时将其偷运出了中国。

其实这一点也并不稀奇,作为大熊猫,尽管非常可爱,但是它的战斗力和攻击性也并不小,尤其是成年的野生大熊猫,因此想要顺利偷运就只能选择幼崽形态的熊猫,没有攻击性和反抗性。

在中国抗战时期先后有十余只熊猫被辗转送到了美国、英国等地,然而这些外国人对待我国的国宝却并不珍惜。

这张照片就能够看出熊猫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并不高,骑在大熊猫身上、将“狗绳”套在熊猫的脖子上,这些行为都能看出熊猫仅仅是他们“玩物”,而非珍贵的生物。

在中国动荡的时期,熊猫也被作为了交换礼物送往其他国家,其中宋美龄和蒋介石就将两只名为“潘达和潘弟”的熊猫送给了美国援华协会。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先后有23只大熊猫被作为国礼赠送给了前苏联、朝鲜、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
不过因为大熊猫数量的减少,加上那时候即便是被当成国礼送出去,可环境问题加上不会饲养等问题也造成了不少大熊猫的死亡。

在1985年,我国政府根据大熊猫的具体情况和公约精神就决定终止赠送大熊猫,并且连交换也被同时终止。
可以说这一终止行为就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如若等到大熊猫濒临稀缺在终止,或许世界上的濒危或灭绝的生物又要多一种了。

从1936年开始就有不少在国外熊猫的影像资料流出,而通过这些影像资料也能感受到熊猫在异国他乡的无奈与困苦。
身为国宝,却被不少“外行人”围观,没有专门的保护,更没有属于它们的展馆,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熊猫也只能选择接受,在彷徨无措中度过每一天。

中国后来通过合作研究这种形式对外提供大熊猫,并且是签订合约的形式,这一点就极大程度的保障了熊猫的生存环境。
随着中国发展的壮大,对于国宝的保护也更加完善,现如今别说偷猎或偷运,就算是在租赁合约期间有对大熊猫不好的国家,我国也有权将其接回。

就好比曾在2003年旅美的丫丫,在孟菲斯动物园的丫丫曾被爆出遭遇虐待,同时期送往该动物园的乐乐甚至离开了人世。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开始呼吁相关部门将其接回,终于在2023年成功将其接回,20年的旅美生涯结束,丫丫怀揣着乐乐的信念重回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看着网友们发出的丫丫先后对比图心中不免酸楚,如今国力昌盛,旅美熊猫的生活都会如此艰难,更别说在国家动荡无力管制的情况下。
那些曾经被猎杀的熊猫,即便身死也要被剥下皮毛运送到国外展览,供人观赏,而活着的熊猫在那时的人们看来也仅仅只是罕见的动物而已。

从那些年大熊猫被肆意偷盗贩卖,到如今即便是强大的国家都只能通过斥巨资申请租借,这个转变过程中国走得太过艰辛与漫长。

然而正因为国家日渐强大昌盛,我们才能有所选择,大熊猫才能有底气和后退的权利,无论是大熊猫前后的对比或是国家先后的遭遇,都证明了一件事,只有变得强大,才能保护我们所爱的一切!

搜狐新闻——当你还在“云养”猫狗的时候,她是如何拥有美国第一只熊猫的? 2017-08-22

封面新闻——大熊猫“明” 英国人二战的慰藉 2019-04-03

光明网——抗战时期鲜为人知的“熊猫外交”《 文摘报 》( 2012年09月27日 08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