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55年的时候,罗大纲不幸遭受了极为严重的伤势,尽管进行了救治,可最终还是没能挽回他的生命,就这样离世了。而在他去世之时,所担任的官职仅仅是冬官正丞相这一个职位。
太平天国时期设有丞相这一官职,总共是有24个人担任呢。这些丞相是按照天、地、春、夏、秋、冬这六种类型来划分的,每一种类型里面又细分为4档。在这样的体系当中,罗大纲他所处的地位确实是比较低的哦。
要知道,一个人地位低可不意味着他的能力就不强,也不能说明他的战功就不显赫,更不能就此认定他的眼光不长远呢。就好比李秀成,当时曾国藩的一个问题抛出来,一下子就让李秀成陷入到了深深的沉思当中。
在1864年的时候,李秀成不幸被俘虏了。之后呢,曾国藩就向他提出了这样一些疑问,曾国藩问道:“那罗大纲啊,可是相当能打仗的,他在战场上的表现十分出色,展现出了很强的军事才能,可为什么却没有被封王呢?再看看秦日纲和林绍璋吧,他们俩打仗的本事可真不怎么样,在战场上的表现可以说是一塌糊涂,结果呢,他们反倒都被封了王爵,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罗大纲离世已然过去了9年的时间,那曾国藩为啥会向李秀成问起关于罗大纲的这个问题呢?其实原因挺简单的,想当年,罗大纲可是把曾国藩打得够呛,让曾国藩着实吃了不少苦头呢,所以罗大纲就给曾国藩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才会有后来曾国藩向李秀成询问相关事情的情况。
在1854年的冬天,曾国藩带领着湘军的主力部队来到了九江这个地方。当时的他可是放出了豪言壮语,宣称要在过年之前就把南京给攻克下来呢。而且还想着要把洪秀全、杨秀清这两个人给俘虏了,然后就可以风风光光地回家去过一个舒舒服服的好年啦。
在九江、湖口城下那个地方,曾国藩当时那可是意气风发得很呢,仿佛有着如同周瑜那般“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豪迈之感。可谁能想到呢,就这么被罗大纲给狠狠地教训了一顿,一下子就被打回了原形,之前的那种意气风发瞬间就没了踪影啦。
在九江、湖口发生的那场意义重大的战役中,取得大捷这一辉煌战果。此次战役是由石达开负责督师的,不过呢,真正在战场上实际进行指挥作战的是罗大纲哦。正是在这场战役里,罗大纲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成功地将湘军的长江水师给彻底摧毁了,而且还把曾国藩的座舰都给俘获了呢。而在这一系列的战况冲击之下,曾国藩的处境那是相当艰难,甚至两次出现了投水自尽的情况,真可谓是战况激烈,局势对曾国藩来说极为不利。
罗大纲对于太平天国而言,所做出的贡献那可是相当巨大的,他自身具备的能力也是极为出众的。要是把他和秦日纲、林绍璋放在一起比的话,他的贡献以及能力可都远远超过这两人,反而是和石达开处在同一个水平档次上呢。可以这么说,要是没有罗大纲的话,太平天国的未来恐怕都要变得渺茫起来,说不定就没有后来太平天国的那些发展了。
在1851年的时候,有个叫罗大纲的人,他带领着足足两千人的兵马,投身到了金田起义当中呢。而且,他在起义队伍里担任着很重要的角色,是西王萧朝贵帐下的前锋大将哦,专门负责在前面冲锋陷阵、打头阵呢。
在1851年9月的时候,罗大纲率领太平军成功攻克了永安这座城市呢。要知道,这可是自太平军兴起之后所攻占的第一座城市哦。随后呢,太平天国就在永安这个地方展开了一系列重要的举措,也就是进行永安建制啦,通过这样的方式初步搭建起了政权架构。
在1852年4月的时候,罗大纲带领着兵将对安徽的绿营兵发起了突袭行动。这一突袭可不得了,一下子就把清军的防线给撕开了一道口子呢。随后,他们成功夺取了大量的粮食以及弹药。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粮食和弹药的补充保障,太平军才得以顺利地从当时的困境中突围出去。
李秀成在其自述里提到这样一个情况,那就是如果没有罗大纲缴获清军多达几十担的弹药,太平天国能不能成功从永安实现突围,这可就不好说了,甚至可以说这是存在很大疑问的一件事。
在1852年7月的时候,太平军来到了湖南地区。当时,太平军能够投入战斗的兵力还不到五千人呢。这是为啥呢?原来是此前经历了蓑衣渡之战,在那场战斗当中,太平军遭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所以才导致进入湖南时可战斗的兵力变得这么少啦。
那时候面临着一个难题,就是兵力严重不足,这可该怎么办才好呢?不过好在有罗大纲在,他可是想出了办法来应对这个局面呢。罗大纲充分利用了自己在天地会里所拥有的人脉方面的优势,跑到湖南那边去招募人员啦。这一招募可不得了,一下子就召集到了好几万人呢,这里面有天地会的成员,还有不少的矿工呢。经过这么一番努力,太平军的兵力总算是得到了补充,人数又恢复到了大概6万人左右啦。
太平天国有着大约6万人的群体,他们可以说是构成了太平天国的基本力量支撑。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西王萧朝贵,在长沙作战的时候不幸阵亡了。还有罗大纲,他遭到了杨秀清的排挤与打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逐渐地被边缘化,在太平天国中的处境也越来越不利了。
在1855年的时候,发生了两场对太平天国西征局势有着重大影响的战役,那就是湖口大捷以及九江大捷。而在这两场战役当中,罗大纲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他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无畏的作战表现,再一次成功地挽救了当时危急的局势。也正是因为这两场大捷,使得太平天国的西征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原本的较为被动局面转而进入到了反攻阶段,为后续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在军事方面,罗大纲表现得极为厉害,他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屡立战功。而且,罗大纲还具备非凡的战略眼光,能够高瞻远瞩地洞察局势,准确判断军事走向,为作战行动制定出极为有效的战略规划。同时,他在外交水准上也是一流的,面对各种外交场合和复杂的对外关系,都能应对自如,展现出高超的外交智慧和技巧。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杨秀清对于罗大纲所拥有的这些突出优点,就好像全都选择了视而不见一样,完全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恰当的任用,实在是让人觉得颇为遗憾。
从战略眼光这个层面来看,罗大纲可是提出了颇具远见的“灭清三策”呢,在这其中,他精心规划好了北伐的作战方案。不仅如此,他还提出要去救援小刀会起义军,并且趁着这个时机拿下上海,进而夺取江浙那极为重要的财税重地。可让人遗憾的是,对于罗大纲提出的这些建议,杨秀清一个都没有采纳呢。
罗大纲可是个全能型的人才,本事相当了得。然而呢,在太平天国里,他的境遇却挺让人惋惜的。每次太平天国碰到困难的时候,杨秀清就会想起罗大纲,让他出来帮忙解决难题。可一旦局势有了好转,情况就变了,罗大纲立马就被晾在一边,受到冷落了,根本没办法去分享太平天国取得成果后的那些好处,就好像被遗忘了似的,着实有些不公平呢。
罗大纲的经历,着实是在诉说着太平天国运动那长达14年历程中的辛酸与悲苦。想当年,太平天国运动刚兴起的时候,那可是呈现出一片大好的开局态势呢,形势一片蓬勃向上,仿佛有着无限的可能与希望。然而,最终却落得个葬送了大好基业的结局,这其中的缘由实在是令人深思啊。太平天国究竟是因为什么才走向了失败呢?这一系列的疑问都值得我们去好好探究一番。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王朝要是想在创业阶段取得成功,那有个关键要素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得把各方力量都团结起来。怎么个团结法呢?就是要不断地去强化自身阵营的基本盘,换个说法也就是得把统战工作给做到位喽。要是做不到这些,那这个王朝在创业过程中可就会陷入越来越被动的局面啦,形势只会越来越不利。
大家知道刘邦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吗?其实啊,这里面是有诸多原因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除了他起家时所依靠的沛县集团之外,刘邦还广泛吸纳了很多其他的力量呢。这些力量里有不少是他原本并不怎么喜欢的,比如说从项羽阵营那边过来的一些人,像韩信,他可是军事才能极为出众的将领;还有彭越,在当时的局势中也有着不小的影响力;英布同样也是一方势力的代表人物;以及陈平,此人智谋过人。这些人都是从项羽阵营转投到刘邦这边来的,而他们的加入也在很大程度上助力了刘邦走向成功哦。
在历史上著名的垓下之围这场战役中啊,情况其实挺关键的呢。要是当时没有韩信、彭越以及英布这几位的助力,刘邦恐怕早就被项羽给灭掉啦。要知道,一旦刘邦被灭,那后续可就不会有两汉延续四百多年的历史啦,毕竟一切的发展都是有因果关联的嘛,刘邦要是没挺过垓下这一关,整个历史的走向可就完全不一样咯,两汉那长长的四百多年岁月也就根本没机会出现在历史长河之中啦。
大家知道刘秀为什么能够实现光武中兴吗?其实这里面是有原因的。刘秀有着非常宽广的胸怀,哪怕是那些杀害了自己兄长的仇人,他都能够做到宽容以待。就像“洛水盟誓”这件事,面对那些仇人,刘秀选择了和他们在洛水进行盟誓,不但没有对他们进行报复,反而还重用他们,让他们能够在自己麾下发挥作用。也正是凭借着这样的胸怀和气度,刘秀最终成功建立了东汉,开启了一段中兴的局面。
李世民被尊称为贞观大帝,他的能力十分出众,而且还实现了逆袭取得巨大成功,这是为何呢?我们不妨来看看他所拥有的“天策府”,还有后来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仔细探究就会发现,在他的势力构成当中,除了一开始就跟随他的原始班底之外,其实有相当多的人是从外面来投靠他的呢。
大家知道忽必烈为什么能够建立元朝吗?这其中是有不少缘由的哦。要晓得,当时在西域存在着三大汗国呢,而且大多数的蒙古诸侯,他们所选择支持的对象可不是忽必烈,而是阿里不哥哦。那忽必烈到底凭借什么取得胜利,从而建立起元朝的呢?其实呢,只要去了解一下“金莲川”幕府的情况,大概就能明白其中的奥秘啦。
忽必烈有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胸怀,在用人方面,他可不看人才的出身,不管来自哪里、何种背景,只要有才能,他都会吸纳任用。就拿军事行动来说吧,在北伐草原的时候,忽必烈的军队里有不少汉人骑兵呢。这些汉人骑兵在战场上表现十分勇猛,和敌军交战时,把向来以骁勇善战著称的蒙古铁骑都打得晕头转向,甚至让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战斗力了。还有平定乃颜之乱的时候,汉人军队更是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了此次平乱的主力部队,在整个平乱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呢。
咱们来聊聊朱元璋,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那他为啥要建立大明呢?其实呢,朱元璋可不光是带领着农民起义军那么简单哦。在他的麾下,那是人才济济呢,各种各样的人才都有。其中,地主阶级和士绅阶层的人,可都是朱元璋着重去拉拢的对象哦,这些不同阶层的人才汇聚在他身边,也为他日后建立大明王朝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呢。
大家可能会好奇,皇太极为什么能够建立清朝呢?要知道啊,在努尔哈赤离世之后留下的局面里,皇太极当时所掌管的正白旗(这里说的还是没进行换旗之前的情况哦),仅仅只有18牛录。在整个八旗当中,这个数量那可是排在倒数第二位的呢,就从这初始的条件来看,似乎并不占什么优势,但皇太极却最终达成了建立清朝的壮举,这其中的缘由确实值得探究一番。
皇太极手底下可是汇聚了不少英才,组建起了很厉害的班底呢。他用人可不管对方出身如何,只要有才能就会吸纳进来。一开始呢,皇太极着重先把自己的基本盘给巩固得牢牢的,让自己的根基打得稳稳当当。等这一步完成得差不多了,他就开始逐步对三大贝勒采取行动啦。经过这么一系列的举措,愣是把原本处于部落状态的女真,一步步地发展转变,最终使之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太平天国存在了14年之久,在其发展历程当中,存在着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那可以说是它最大的败笔所在了,就是始终没能有效地吸纳社会上的各类英才。咱们从太平天国最初的金田起义开始说起,一直到后来南京最终陷落这段时间里,仔细去看它的核心层面人员构成就会发现,基本上都是些所谓的老兄弟,另外就是那些信奉拜上帝教的客家人群体了,在吸纳其他方面的优秀人才上确实做得很不够。
大家可能会疑惑,罗大纲为什么一直不怎么被重视呢?这里面其实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呢,罗大纲和杨秀清之间存在着仇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处境。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罗大纲他原本是天地会的成员,他并不信仰拜上帝教。要知道,太平天国是以拜上帝教为核心凝聚起来的,其核心圈子里的人基本都是信奉拜上帝教的。而罗大纲不属于这个信仰群体,所以就和太平天国的核心圈子没法成为一伙儿的,这也就导致了他不太受重视的状况。
在广西转战的那段时期,有张钊、大鲤鱼、张嘉祥等这些天地会的首领,他们原本是参加了太平军的。可谁能想到呢,在太平军里,他们遭遇了排挤打击,实在是受不了这样的处境啦,最后干脆就选择投降了清朝那边。
有一个人叫张嘉祥,后来呢他改名为张国梁。张国梁在当时可是个挺重要的人物,他是“江南大营”里的二号人物呢,这地位可不低哦。而且,他还特别受咸丰皇帝的赞赏,咸丰皇帝都把他誉为江南长城,可见对他是极为看重的。在张国梁的麾下,有这么一位非常厉害的猛将,他就是冯子材。这位冯子材可不得了,他可是民族英雄呢,在面对法军的时候,那是英勇无比,直接把法军打得落花流水,在战场上横扫法军,真的是特别了不起。
在太平天国处于广西那段时期,它存在着一个不利于抗清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情况,那就是会排斥那些信奉拜上帝教之外的想要加入他们阵营的人。而当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后呢,在统战工作方面依旧没能处理妥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整体的事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呢。
在江南这片土地上,向来就是人才辈出的地方,文化那也是极为昌盛的呢。这里的读书人数量众多,可以说是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才储备。然而呢,太平天国在发展过程中,却始终没办法把这些江南的人才纳入到自己的阵营当中来。甚至都可以说呢,压根就没有给这些人才提供能够加入他们的机会,就这样和江南的众多人才失之交臂了呢。
太平天国举办科举考试这件事,吸引了不少落魄的读书人。这些读书人里,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清朝参加科举考试却没能成功的。他们看到太平天国举行科考的机会,便愿意投身其中,为太平天国效力,其目的就是希望能借此换来荣华富贵。
然而,太平天国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能够抓住机遇。就拿其科举考试来说吧,那考试的题目与内容着实是很“奇特”的。就说武立勋这个人,他好不容易考上了状元,可结果呢,并没有得到重用。而且,后来在他负责命题的时候,因为所命的题目偏向儒家的内容,就这么被革职查办了。这一系列情况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太平天国在相关方面的一些状况呢。
天京事变发生之后,拜上帝教的那种信仰一下子就崩塌了。在这种情况下呢,那些个诸侯王倒是都存活了下来。他们,一个个都在大量地吸纳各类人才呢。可奇怪的是,这些诸侯王从来就没有实实在在地去重用所吸纳来的这些人才哦。而且,也根本没有想过要采取什么办法,让这些人才能够真心实意地去拥戴太平天国。
在1860年的时候,李秀成展开了东征江浙的行动。在这一过程中,他成功建立起了苏福省以及天浙省,由此为当时的局势建立起了新的根据地。
在清朝时期,江浙地区有着这么一种情况呢。那就是士绅阶层的力量相当强大哦,这个阶层在当时可以说是极为重要的存在啦。要知道,清朝的统治能够稳固下来,这江浙地区的士绅阶层可是起到了根基般的作用呢,就如同大厦的基石一样关键。而且,在基层治理方面呢,他们也充当着主要的力量,很多基层的事务处理、地方上的治理工作等等,都离不开这些士绅阶层的参与和作用发挥哦。
在历史的进程中,有这样一个情况,那就是谁要是能够获得士绅阶层的衷心拥戴,那么谁往往就能够在诸多斗争或者发展过程中取得胜利。然而,太平天国却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呢。那些士绅阶层,他们根本就不认可太平天国,不但如此哦,甚至还会在一些关键的时刻,在太平天国的后方搞出一些麻烦事儿来,就好像是在后院点火一样,结果使得太平天国在很多方面都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局面。
太平天国在占领江浙地区之后,其势力范围基本只是局限于对大城市的掌控。然而在基层治理方面,那情况可真是糟得一塌糊涂。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就是当地的士绅阶层压根儿不配合太平天国的治理举措。而这一点,恰恰成为了李秀成最终走向失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呢。
太平天国运动持续了整整14年之久。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它的核心领导圈子基本上没什么大的变动。随着运动的推进,太平天国所统治的疆域不断扩大,同时呢,军事方面的斗争也一直在持续进行着。然而,面对这种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太平天国却没能很好地做出适应形势的改变。想要推动变革吧,可响应支持的人并没有多少,相反呢,那些反对变革的力量却相当强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最终的结果也就不难想象啦,太平天国运动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败的结局呢。
若想要读懂太平天国运动那长达14年的历史,读懂罗大纲可是关键所在呢。罗大纲在太平天国的发展历程里其实是有着相当重要地位的一位人物,可奇怪的是,他后来却渐渐受到了冷落。然而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国藩可一直都牢牢地记着这位勇猛无比的将领哦。从曾国藩对罗大纲的这份“惦记”当中,仿佛也能从中窥探出太平天国一路走来所历经的那些辛酸与坎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