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什么长久关系,都是反人性的

两只猫 2025-03-17 18:56:17

美国社会学家阿莉・霍克希尔德研究指出,维系一段关系需要付出大量 “情绪劳动”,这一过程实则违背人性。从天性来讲,人们都渴望被理解、倾听,获得情绪价值。但当一方过度承担情绪劳动,另一方却只知索取,感情便岌岌可危。所以,任何长久的关系,都需要突破人性的局限。

长久的关系,需反索取

知乎上曾有人发问:“为何一段关系会走向破裂?” 一个高赞回答是:“只有付出,没有回报;只有给予,没有回应。” 博主赵兰分享过她与朋友杨丽的经历。二人是同学,毕业后在同一城市工作,起初关系不错。然而在这段友情里,杨丽始终处于索取的一方。每次一同外出就餐,结账时杨丽总有借口溜走,让赵兰买单;赵兰购置香水,杨丽也要分走一半。赵兰虽心里不悦,但念及友情,并未计较。直到赵兰投资入股的火锅店开业,杨丽带着一群朋友不请自来,点菜时专挑昂贵菜品,毫不顾忌赵兰和合伙人的感受。事后赵兰找杨丽沟通,杨丽却满不在乎,指责赵兰过于计较。这让赵兰忍无可忍,毅然决然与她绝交。感情的维系,依靠的是相互成全,而非单方面的索取。没有人愿意和一个只知索取的人做朋友。正如 “我赠你三月春光,你予我四月桃花,世间真情能长存莫不因此”,关系要长久,就得有来有往、将心比心,把礼尚往来做到极致。

长久的关系,要反消耗

作家李尚龙分享过自己的一段经历。因职业关系,李尚龙不太注重穿着打扮,对此旁人并无异议,可一位朋友却总是当众嘲笑他的穿着土气。还有一次,李尚龙花费三天三夜完成了一个自认为很出色的剧本,满心欢喜地分享给这位朋友,得到的却是全盘否定。李尚龙感到与他相处压抑,逐渐疏远,最终断了联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媒体人意公子的故事。意公子有一位朋友,总能给她带来愉悦与舒心。意公子开心时,会第一时间与他分享;烦闷时,也会向他倾诉。原因在于,这位朋友总是耐心倾听,从不反驳、指责,还毫不吝啬赞美,给予意公子充足的情绪价值。在人际交往中,这便是典型的消耗型关系与滋养型关系。消耗型关系里,沟通往往单向,充斥着批评指责;滋养型关系中,双方更多包容理解。差异的根源在于,消耗型关系顺从人的本性表达,而舒服的关系则需克制表达欲,尊重迎合对方。所以,想要维持欲,尊重迎合对方。所以,想要维持长久关系,就得少消耗、多给予,用包容体谅换取深厚友谊。

长久的关系,应反占有

生活中,当我们看到最好的朋友与他人亲密无间,或是长时间未联系时,内心会感到失落不安,这是占有欲在作祟。但过度占有不仅无法拉近关系,反而会让对方感到窒息,加速远离。克制占有欲,保持边界感,才能让关系长久。20 世纪 20 年代,翻译家王际真与沈从文常探讨学术,结下深厚情谊。王际真决定赴美深造时,很多人希望沈从文劝他留下,沈从文却表示尊重其选择。后来王际真在美国站稳脚跟,二人仍保持书信往来。有人建议王际真劝沈从文出国发展,王际真拒绝道:“我知道他不会离开故土。” 这种互不干涉的相处模式,让他们的友谊延续终身。现实中,很多人因占有欲,试图与他人过度亲密,甚至干涉对方决定,结果适得其反。陈果说:“人与人,就像两个王国,各自应当保持着宽阔、自然而舒适的疆域。” 即便交情深厚,也不应干涉他人之事;即便关系紧密,也要给彼此留出空间,相对占有、绝对自由,如此才能让情谊细水长流。

有一种 “浆糊逻辑” 认为,人与人相处若毫无间隙、任意索取、不分彼此,关系就会混乱,矛盾丛生。维系任何关系,都要克服人性中的苛责与挑剔,做到付出不索取、体谅不消耗、亲密不占有。只有这样,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才能像两棵大树,各自生长、相互滋养、彼此守望。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