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万人调研:主食吃的少,糖尿病风险会增加?真相如何?

昌宇随心养护 2025-02-12 04:21:57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糖尿病,一种让人又爱又恨的“富贵病”,不少人以为它是甜食吃多了导致的,其实不然。最近一项涉及近4万人的研究发现,主食吃太少,竟然更容易得糖尿病!这是不是颠覆了你的认知?究竟是怎么回事?吃饭吃少了反倒更容易得糖尿病?这背后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糖尿病到底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的本质,是人体对血糖的调控出了问题。它分为两种主要类型:

1型糖尿病,多发生在青少年时期,免疫系统误把胰岛细胞当成敌人,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无法正常调控。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主要与饮食、生活习惯、肥胖等因素相关,胰岛素分泌虽然正常但身体对它“麻木”了,血糖无法被有效利用。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糖吃多了,其实核心问题是“血糖代谢紊乱”!

主食吃少了,为什么反而容易得糖尿病?

这听起来像个悖论,但从身体的运作机制来看,其实很合理。研究发现,长期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比如极端控糖、戒掉主食)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最终增加糖尿病风险!

碳水化合物是身体的主要能量来源。如果长期摄入不足,身体会转向脂肪和蛋白质供能,产生大量酮体,导致代谢紊乱。

极端低碳水饮食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让肌肉细胞对胰岛素的利用效率下降,血糖容易升高。

长期不吃主食,可能导致营养失衡,胰岛细胞功能下降,增加糖尿病风险。

一个真实的病例:三年不碰米饭,血糖却飙升

三年前,王阿姨(化名)体检查出血糖偏高,听说“糖尿病是吃主食吃出来的”,便下定决心彻底戒掉米饭、面条,甚至连红薯、土豆都不碰,主食几乎为零。

刚开始,她的血糖确实下降了一点,但两年后,体检发现她的血糖反而比以前更高了,甚至发展成了糖尿病!医生一查,发现她的胰岛素抵抗指数飙升,胰岛功能下降,正是长期极端控糖导致的代谢失调。

这就是长期不吃主食带来的后果!主食吃得太少,反而可能让血糖调控系统变得更加紊乱,增加糖尿病风险。

碳水化合物到底该怎么吃?

既然主食不能少吃,那是不是意味着可以随便吃?当然不是,关键在于“吃对”!碳水化合物分为好坏两类,吃不对才是真正的健康杀手。

精制碳水(坏碳水):像白米饭、白面包、蛋糕、甜点等,进入体内后快速升糖,长期大量摄入容易导致胰岛素抵抗。

复杂碳水(好碳水):比如糙米、燕麦、全麦面包、红薯等,升糖指数低,能稳定血糖,不会给胰岛带来过大的负担。

科学的饮食方式:

主食适量,种类要选对,多吃全谷物、杂粮,避免精制碳水。

搭配优质蛋白质,比如鱼肉、鸡蛋、豆制品,帮助血糖平稳释放。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能延缓碳水的吸收速度,减少血糖波动。

除了饮食,预防糖尿病还要注意什么?

糖尿病的发生,除了饮食,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仅靠“少吃糖”是远远不够的。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腰围超标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腹型肥胖,脂肪会影响胰岛素的作用。

规律运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骑车、游泳,都能帮助改善血糖代谢。

保持良好作息,避免熬夜。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胰岛素调节,增加糖尿病风险。

减少压力,调节情绪。长期焦虑、压力大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影响血糖调控。

糖尿病的真相:不是“吃糖”那么简单

很多人把糖尿病简单归因于“糖吃太多”,但它是一个复杂的代谢病,涉及遗传、饮食、生活方式等多个因素。主食不能乱戒,糖也不是完全不能吃。关键在于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控制总热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远离糖尿病!

总结:主食不能少,吃对才是关键!

长期不吃主食,反而可能增加糖尿病风险,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好的碳水化合物(全谷物、杂粮)有助于控制血糖,避免精制碳水摄入过多。

预防糖尿病,需要综合管理饮食、运动、体重、睡眠和压力,而不是单一控糖。科学饮食,合理搭配,远离糖尿病,从今天开始!

参考文献: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