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七寸金”这个名字背后有怎样的故事?传说中,一位商人因地耳草治好了肚子疼,便将金元宝送给了村民,结果这草药就被称作“七寸金”。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这种宝贵的草药正面临着灭绝的危机。想知道更多关于地耳草的来历和它的药用价值?接着往下看!
“七寸金”的来历地耳草在民间又被称为“七寸金”,其名字来源于其根茎的形状像极了金元宝,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位商人,满载金元宝经过一个村庄时,因肚子不适在村庄停留,村民们用这种草药为其治疗,商人不仅肚子不再疼,还将金元宝赐给村民以表感谢,于是村民将其称为“七寸金”。
但随着环境变化和除草剂的滥用,这种草药的数量在农村地区逐渐减少,因此需要引起重视。
保护传统草药资源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地耳草数量减少会影响到依赖它生存的生物,因此应加强对地耳草的保护措施。
地耳草的基本信息地耳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属于金丝桃科,其学名为“地耳草”,别名还有“七寸草”、“七寸金”等等,因其药用价值较高,所以叫“七寸金”。
它的根茎粗大而坚韧,形似元宝,因此得名。
地耳草的花朵呈金黄色,所以又叫金丝桃。

而地耳草的叶子呈椭圆形,两边对生,顶部略尖,一片叶子长度在4-10cm之间,宽度在2-5cm之间。
地耳草一般生长在海拔2000-3000m的山坡上,通常在7月开花,一般到8月结出果实。
逐渐减少的数量虽然地耳草的价值很高,但随着环境变化和除草剂的滥用,它的数量在农村地区逐渐减少。
现代农业为了提高产量,经常使用除草剂来控制杂草的生长,但除草剂对土壤和植物都会产生影响,导致包括地耳草在内的许多药用植物受到伤害。
而地耳草还常被误认为其他类似植物,如黄花菜、山金车等,因此也遭到了滥采。
随着数量的减少,地耳草也逐渐成为濒危植物,所以保护地耳草刻不容缓。
散癌草因为地耳草对肿瘤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民间还流传着“散癌草”的别名。
其实“散癌草”是指另一种草药,其真正的名字是“散癌花”,而地耳草不过是因为外观相似而被误认为是散癌花。
地耳草并没有直接治疗癌症的作用,但其所含的多酚类化合物,可以对肿瘤细胞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有一定的抗癌功效,但不能代替正规治疗。
而散癌花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抗癌作用,但其副作用也不小,容易导致中毒,所以两者不可混淆。

地耳草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散癌、消肿止痛等药用价值,常用于肝脏疾病和其他病症。
具体来说,地耳草可用于湿热下注引起的小便不利、白带过多、黄疸等症状,也可用于肺热咳喘、跌打肿痛、疮毒等疾病。
还可以与其他药材一起泡水服用,用于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脂肪肝等。
并且,地耳草也可以外敷用于消肿止痛,对于跌打损伤引起的瘀肿,也有很好的效果。
地耳草泡水服用时,可以将其与其他药材搭配,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如与茵陈蒿搭配,可以增强清热利湿作用;与蒲公英搭配,可以增强清热解毒作用;与百合搭配,可以增强养阴润肺作用;与菊花搭配,可以增强明目作用等。
外观特征地耳草是一年生植物,其根茎粗大坚韧,一般长约15-20cm,直径可达5cm左右,一般埋在土中3-5cm,每年冬天会有新根茎生长出来。
它的叶子对生,形似古代元宝,呈椭圆形,一片长约4-10cm,宽约2-5cm,两侧平行对称生长,不同于大多数植物互生的生长方式。
地耳草每年6-7月开花,一般在8月结出果实,其果实外观呈椭圆状,一端略尖,另一端略钝圆,看起来像极了黑枣,一般长约2.5-3.5cm,大约5个月后成熟。

其果实内含有许多椭圆状种子,每粒种子长约2mm,一般成熟种子就有十几万颗,为了繁衍后代,每颗种子可飞散至数百公里外,被风吹散后,就算落在了不适合生长的地方也能存活数十年之久。
生长环境地耳草一般生长在海拔2000-3000m的山坡上,在东方大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如云南、四川、甘肃等省份,而其他地区也有分布,如东北和中南地区等。
而地耳草一般以根茎入药,在夏秋季节采挖最为适宜,一般将其切段晒干备用,有条件的话,可以采用烘干法来保持药效。
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中药材,东方大国早已对地耳草进行了广泛使用,但近年来随着其数量减少,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仍需要公众提高对其认识和保护意识。
结语地耳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拥有丰富的药用价值,但如今却因环境变化而面临减少的风险。保护它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生态平衡的维护。大家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觉得应该如何保护这些珍贵的草药?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或者给我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