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托孤之谜:一生压制司马懿,临死前修改辅政人选,改托孤给他

江樵品史呀 2024-12-06 18:22:14

238年十二月,生命开始进入倒计时的魏明帝曹叡,听到个坏消息:大将军曹宇拒绝接受首辅的职责。

此时皇太子曹芳才仅有八岁,若是无人辅政,这大魏的天岂不是要塌了?

曹叡再也难以安卧,他挣扎着坐起,一脸震怒地问手下秘书刘放、孙资:

燕王正尔为?

曹宇会说出这么不负责任的话?你们确定吗?还有谁靠得住?

空空的大殿,只剩曹真之子曹爽一人。

“曹爽行吗?”曹叡低沉地问。

曹爽汗流满面,紧张得不能回答。如此重托,他心中何曾有底?

刘放暗中踩他的脚,耳语说:“快说以死奉社稷。”

“臣愿以死奉社稷!”曹爽高声回答,声音里带着一丝颤音。

这是一场看不到硝烟的决战。现在一切都即将落幕。

刘放很快就出宫大声昭告:

有诏免燕王宇等官,不得停省中。

曹宇、夏侯献、曹肇、秦朗这四位失去了辅臣身份,从此不能再踏进宫门一步。

他们输了。

曹宇等人痛哭失声,掩面涕泣而出。

......

魏明帝曹叡,是曹魏的第二代君主。

这位君主水平如何?可以从其谥号“明”中得知一二。

所谓“明”者,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思虑果远曰明;保民耆艾曰明;任贤致远曰明......

按照通常说法,“明”属于美谥。曹叡也确实能力超凡。

226年五月,20岁的太子曹叡在洛阳即位,是为魏明帝。曹叡处事沉着、刚毅,明识善断,即位不久就政由己出,使几个辅政大臣形同虚设。

当然这属于他职业生涯前期的盛景,到其去世前托孤之时,形势却急转直下。

他原先定下的五位辅政大臣:曹宇、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

十二月二十四日,拜曹宇为大将军,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共同辅政。

可过了三天,到了十二月二十七日,在中书刘放、孙资的干预下,辅臣被精简成了两个:曹爽和司马懿。

原先全是宗室成员的辅臣阵容,被改为外臣(司马懿)为主、旁系宗室(曹爽)为辅的组合。

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曹叡一开始显然是想压制司马懿。因此第一批辅政大臣名单中,并无司马懿。

但为何后来又添加司马懿,且由五人组变为极不稳定的两人组?

此时曹叡的态度可谓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这个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曹叡托孤

曹叡托孤,处处透露着诡异的气息。

史料的只言片语中似乎隐藏着一些刀光剑影。

让我们从曹丕的第一次托孤开始回顾。

238年冬十二月,曹叡患病严重,拜曹宇为大将军,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共同辅政,嘱咐后事。

我们先对这几个人了解一下。

爽,真之子;肇,休之子也。帝少与燕王宇善,故以后事属之。

我们先说上面这三位。曹爽,是曹真的儿子。曹真是曹操的养子,是曹操铁哥们秦邵的儿子,所以严格来说,曹爽的宗室资格都够呛。曹肇是曹休的儿子,曹休是曹操的族子、曹洪的亲侄,这算是有了些血缘关系,所以论资格应该比曹爽更硬气些。曹宇是曹操与环夫人所生,曹冲、曹据的同胞兄弟,魏元帝曹奂的爹。

可以特别了解下曹宇,他虽和曹真曹休是一辈,但出生要晚很多。所以曹操在世时,他并没能抓住建功立业的宝贵机会。而到了曹丕时,出于抑制宗室的原因,曹宇便再无出头的可能。只好本本分分地做他的燕王。只是曹宇的母亲环夫人特别受曹操宠爱,所以论地位他在宗室里还是很高的。

所以看看前面这三位,会发现他们的履历在此前都是一片空白,这都受益于曹丕的宗室政策。

这个问题需要从两方面来看:

从正面看,这的确可以有效避免宗室子弟继承上一辈的部曲和影响力,变得尾大不掉,引发萧墙之祸。

但负面问题也很明显。一旦局势有变,外臣不可靠,而宗室子弟也无力帮忙。曹魏就立马变得岌岌可危。

所以总有人认为曹魏宗室子弟都太无能,太坑。但所谓的能力,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缺乏学习实践的环境,天才也白瞎了。

既缺经验又缺资源,让曹魏的宗室子弟即便被重用,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而曹叡也很无奈,上一辈全死了,手头能用的人早已不多。

剩下的两个人,就有点凑数的感觉了。

夏侯献,身世不明,据说其为驸马夏侯楙与清河公主之子。夏侯楙,就是那个被魏延当作怂包的长安守军主帅,魏延称自己通过子午谷到长安,只要稍稍一露面就能把夏侯楙给吓得弃城而逃。现实中夏侯楙也确实有点不堪重任。

秦朗,则是曹操的继子。这位是出了名的低调,他跟着曹叡既没有建言献策,也没有推荐贤良,主打一个混:

时明帝喜发举,数有以轻微而致大辟者,朗终不能有所谏止,又未尝进一善人。

这五人中,前三个有背景无资历,实际能力犹如开盲盒。另外两个则是纯纯的混子。

这样的人组合在一起,能保住曹魏的江山吗?

略显无力的曹宇

夏侯献、曹肇发现了他们的对手:刘放、孙资。

这两人,是老资格的秘书了。曹操刚受封魏王时,两人就已担任秘书郎。到了曹丕时,刘放为中书监、孙资为中书令,他们都负责掌管机密。魏明帝曹叡继位,刘放、孙资都加散骑常侍,进爵刘放西乡侯,孙资乐阳亭侯。

在朝廷的中枢从事秘书工作近二十年,因此都封了侯。这就说明了,他们已经无可替代。

那他们是在哪些事务上无可替代呢?

而帝总摄群下,内图御寇之计,外规庙胜之画,资皆管之。

曹叡在位的十余年间,处理日常政务、出师用兵等大小事,都由他们二人亲管。

所以曹叡和秦始皇不同,秦始皇是一个人每天看竹简看得想吐,而曹叡更喜欢做一个甩手掌柜,他决策完拿完主意,就交给刘放、孙资联系落实去了。

到后来,越来越离谱。朝廷决议大事,也往往让他俩决断是非,择定而行。

既朝臣会议,资奏当其是非,择其善者推成之。

这说明他们已经获得了部分决策权。

并且朝臣们都很买账。他们一听“中书”之名,都奉行不敢违背。本来到了唐代,中书省发号施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落实实施。

可现在中书省已经能够让人不敢违背,一家独大。刘放、孙资作为中书省主官,其权力已经几乎接近汉代的丞相了。

刘放、孙资已经几乎掌控了很大一部分的行政体系。

此外这两人还和军队搅合在一起。

征东将军满宠、凉州刺史徐邈在外领兵、位高权重,还需要刘放、孙资帮忙在朝堂上维护名誉。

后来刘放、孙资两人已经到了曹叡也没办法的地步。

中护军蒋济曾上书,认为二人的权力太重,应该加以提防,避免专权之祸,曹叡没有采纳。

其实不是曹叡不想采纳。他之前为了图省事,将大小事务都交给刘放孙资,部分权力空间已经被这两人给占据。如果没有合适的替代者就突然将两人处理掉,难道所有事务又要重新给曹叡一人解决?曹叡还能玩得转吗?

现在曹叡托孤五人组若想尽快获得实权,就非得把刘放孙资换掉不行。

放、资久典机任,献、肇心内不平。殿中有鸡栖树,二人相谓:“此亦久矣,其能复几?”指谓放、资。放、资惧,乃劝帝召宣王。

夏侯献和曹肇想清理掉刘放孙资,但竟然脑洞大开发起了精神攻击。这两人曾指着大殿前的一棵鸡栖树借题发挥说,“这也太久了,看他们还能活几天!”

这就让人有点费解了。夏侯献和曹肇想抢夺刘孙两人的权力,那么就去想招啊。现在他们这么公开一说,反倒打草惊蛇了。

关键时候,刘放、孙资选择投靠敌人的敌人:司马懿。只有司马懿有能力帮助保住他们的权位了。

事实上司马懿也极力跟他们套近乎。

238年,司马懿平定辽东,刘放、孙资二人以参谋之功,各进爵,封本县。刘放方城侯,孙资中都侯。

司马懿示好,刘放孙资也主动靠拢,双方迅速形成了合作关系。

他们多次劝曹叡召回司马懿。

就这样,夏侯献、曹肇的一番胡来,将本应极力争取的刘放、孙资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

权力跑到了刘放、孙资手里

刘放、孙资倒向司马懿,很快就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原本曹叡打算让司马懿平定辽东后,便直接转到关中去,远离朝堂上发生的一切。

但很快就有诏书命令他火速回京。催得是相当急:“三日之间,诏书五至。”

这不用说,就是因为刘放孙资“说服”了曹叡。

司马懿联手刘放孙资,军权和行政权尽在掌握。即便曹宇等人占据名义上的高位,却依然没有实力和资源能与之对抗。

当曹叡提出托孤给曹宇为首的五人时,曹宇因为性格谦恭,便习惯性地推辞一番。

但这对重病中的曹叡说这些,可不是什么好主意。

曹叡已经行动不便,只能依赖刘放、孙资,何况诏书都要交给他们拟写?

曹叡不确定曹宇的想法,就问刘孙二人:“燕王为人处世就是如此吗?”

刘放、孙资一看反击机会来了,赶紧回答:“燕王只是自知不能担当这么大的责任罢了。”

曹叡一眼看到大殿里的曹爽,便问:“曹爽可以代替曹宇吗?”

刘放、孙资随即赞成,并让吓出一身透汗的曹爽接下了这个重担。同时又竭力陈述应该马上召回司马懿,以维护局势稳定。

在托孤的关键时刻,竟然连个帮忙说话的人都没有,可见曹宇等人远不具备掌控庞大帝国的实力。

当然曹宇等人也组织过激烈回击。

放、资既出,帝意复变,诏止宣王勿使来。寻更见放、资曰:“我自召太尉,而曹肇等反使吾止之,几败吾事!”命更为诏,帝独召爽与放、资俱受诏命,遂免宇、献、肇、朗官。

可最终曹宇等人反击失败了。刘放孙资拉起曹叡,抓住曹叡的手让他亲自写诏书,以维持这个结果。

放曰:“宜为手诏。”帝曰:“我困荐,不能。”放即上床,执帝手强作之。遂赍出,大言曰:“有诏免燕王宇等官,不得停省中。”皆流涕而出。

这也就意味着,在曹叡的最后一刻,刘孙两人足以强迫曹叡做决定,已经完全掌控了朝廷决策权。

曹爽和司马懿的托孤组合便已成定局。而曹爽能力堪忧,未来司马懿将无人阻挡。

刘放出宫宣读诏书,免去曹宇等的官职,令其不得在宫中滞留。

曹丕托孤,尚且能够做到以宗室为主。而曹叡托孤,已然变为外臣为主。

曹宇很清楚,这次老曹家算是彻底栽了。曹魏已无未来!

曹叡最终还是败给了司马懿。

曹叡输在了最后一刻

其实曹叡一开始能得以掌控朝政,是得益于曹丕的布局。

曹丕临终时,委托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并受遗诏辅佐嗣主。

曹真、曹休是宗室,陈群是铁杆心腹,这三人成了曹叡控局的根本。

所以曹叡登基后,可以借助三人的力量来压制司马懿。

魏明帝以太尉钟繇为太傅,征东大将军曹休为大司马,中军大将军曹真为大将军,司徒华歆为太尉,司空王朗为司徒,镇军大将军陈群为司空,抚军大将军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

东汉之后太傅、太尉、司徒、司空这些职位基本不掌实权。重点还是放在四位辅政大臣身上,曹休长年在外统兵,任命其为大司马相当于是一种安抚。曹真的大将军职务应该参与决策,为重中之重。陈群转为司空,虽在华歆、王朗之后,但他录尚书事,握有行政职权,还属于实权人物。

司马懿之前为抚军大将军,与曹真的中军大将军平级,甚至地位略比曹真更突出。现在虽略有上升成为二品骠骑大将军,但地位已经在一品大将军曹真之下,此外录尚书事应该已让给了陈群。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曹叡对司马懿是持打压态度。

但司马懿是个以退为进的高手,他虽然在职务上屈居人下,但他却争取到了一项重要任命:

227六月,魏明帝诏司马懿屯于宛,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这样司马懿便获取了在地方驻军的权力,足以拥兵自重。

这一步至关重要,成为了司马懿人生的转折点。

第二年,228年北伐开始。司马懿的身份开始迅速变化。

起初曹叡将曹真派往西线抵御诸葛亮。但仅三年过后,曹真便病逝。

而228年,曹休便已去世了。

四位辅政大臣中,掌握重权的两位宗室大臣都没了。

更糟的是,和他们同一辈的夏侯氏、曹氏重臣都先后去世。得益于此前曹丕削弱宗室的策略,新一代宗室子弟无法担当大任,不少还成为崇尚空谈的浮华。

在这个形势下,曹叡不得不将司马懿调往西线迎战诸葛亮。

而此时司马懿完成一个重要操作: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退军时,司马懿执意令张郃追击,后者在木门谷中了蜀军弩兵伏击后去世。

这显然是司马懿扫清潜在竞争对手的操作。此后在西线,司马懿便争取到大部分将领的支持,只手遮天。但此时曹叡也只能听之任之,因为他身边已经无将可用。

235年,诸葛亮去世后,曹叡终于有了削弱司马懿的机会。曹叡走了两步棋:1、改将大将军司马懿任命为太尉。2、征燕王曹宇入朝,显然司马懿腾出来的大将军之位就是留给他的,而一旦曹宇成了大将军,就能以统兵的名义,比如伐蜀或者伐吴来收回兵权,将司马懿架空。

但只可惜曹宇这一步走得相当不顺利,并未看到曹宇有任何率兵出征的记录,说明曹叡让曹宇插手军队的努力失败了。

时间到了237年,距曹叡重病仅剩一年。这一年辽东公孙渊起兵作乱。

曹叡派自己的心腹幽州刺史毌丘俭率诸军进击,很可惜未能获胜。

辽东就处在燕国的范围内,不知什么原因,曹宇没有参与这次重要的战役。如果参战获胜,他的实力将大为增长。

估计曹叡是怀着无奈的心情派遣司马懿到辽东。

司马懿征辽东

调司马懿到辽东这一步,曹叡本是想将其架空:

1、将司马懿从西线老巢中调出来。

2、给司马懿调拨兵马有限。曹叡发兵四万供司马懿指挥,但这个兵力似乎有点捉襟见肘,形成了司马懿口中“今贼众我寡”的局面。

3、派毌丘俭跟随。以“尽谋思之功,防安危之变”的理由,让毌丘俭为司马懿副手。

这样同时达成了几个效果:

1、使司马懿成为无本之木。之前曹丕不就是借着伐吴的名义将青州兵统帅臧霸调离了吗?

2、万一司马懿获胜了,可用毌丘俭争夺其功劳,培养己方势力。

3、将司马懿拖在辽东战场,让其进退不能。

尤其是第三点,让司马懿耗在辽东,曹叡可以做很多事,可以腾出手完成西线军队的调整甚至洗牌,万一司马懿久战不胜还能借故打压他。

并且更重要的是,曹叡感觉自己身体不行了。他得赶紧交代完身后事,不能让司马懿有任何插手的机会。

这个计划一度很顺利,果然在辽东战场,连日大雨让司马懿不能及时对公孙渊据守的襄平展开攻击。

而司马懿显然搞明白了曹叡的想法。他曾经怂恿朝臣提出公孙渊“未可卒破”,应诏司马懿班师。

一时打不赢,就在原地耗着呗,动不动就班师回朝,这是啥道理?魏明帝自然不同意。

司马懿的后路被曹叡封住了。

所以有一阵子司马懿也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他感觉自己很可能斗不过曹叡,想万一不行就回家养老吧。

……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但事后的发展出乎人们的意料。大雨停后,司马懿发起的进攻异常顺手。

237年八月,司马懿斩公孙渊父子,平定了辽东。

这样一来,司马懿在军中更有威望,地位更稳固了。

曹宇夺取兵权的计划,算是彻底泡汤了。

司马懿成功实现反杀

夺不到兵权,也抢不到行政权。

这也意味着曹叡所有努力都已失败。

之所以让曹爽担任首辅,也只是为司马懿夺权提供遮羞布而已。

曹叡明白自己已经彻底输给了司马懿。他只剩下最后一招:道德约束。

乃召齐、秦二王以示宣王,别指齐王谓宣王曰:“此是也,君谛视之,勿误也!”又教齐王令前抱宣王颈。

帝执宣王手,目太子曰:“死乃复可忍,朕忍死待君,君其与爽辅此。”

曹叡指着曹芳告诉司马懿:“这是新的国君,你好好看看,不要搞错了!”然后又让八岁的曹芳抱着司马懿的脖子。

曹叡接着动情地说:“我之所以忍着将死的痛苦,等待你的到来,就是希望你能够与曹爽一起好好辅佐新主。”

此时的曹叡,只能寄希望于司马懿还有一点忠诚和良心。

可惜他看错了人。发出“洛水之誓”的司马懿,可是他这几句就能够约束得了的?

......

曹叡的失败,不是败于手腕和眼光,而是败于两代曹魏君主在战略上的失误。

倘若他们能够适当地重用和提拔宗室,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倘若他们能够不过多地倚仗司马懿所在的汝颍集团,不要让他们垄断了人才选拔渠道;倘若及时开辟新的选材渠道,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培养新兴势力。

那一切都还有挽回的可能。

也就是说曹叡完全有机会在开局之初,趁着曹真曹休等将领还在时,赶紧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势力。这样也不至于在老一辈宗室都纷纷去世后,便在用人问题上捉襟见肘。

可惜曹叡当时沉溺于歌舞升平,放弃了最后一丝改变的希望。

曹魏的灭亡,由此便难以避免。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