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派非洲月薪3万,包吃包住
干两年回国买房不是梦
上六休一,每天工作8小时
每年一个月年假,包来回机票
拿着高薪还不内卷
非洲成了传说的“就业天堂”
抛开花里胡哨的招聘广告,离开祖国,踏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土地,真的如描述的那样,是过着“神仙”般的日子吗?
对此多数朋友会说:“非洲人工便宜,我挣高工资花钱雇两个非洲保姆,日子那叫一个滋润,岂不就是神仙般的日子”。
对此我只能说,你不被骗谁被骗,天下咋那么多好事儿,还都让你遇上了呢?
你以为的“天堂”背后,可知每天又有多少人,在面临一场场生死局?
A- 疟疾肆虐要人命:
2024年一名江苏焊工,在安哥拉得疟疾高烧42度,却因最近的医院在300公里外,而错失最佳抢救时间,家属收到的只有一句“非洲医疗条件有限”的冰冷通知。
2022年毕业的一名小哥,被公司外派非洲几内亚,同批一起过去的5个新人,没几天一多半人都感染了疟疾,本来就脾胃不好的他被诊断出肠胃炎,奈何当地医疗条件极差,想做个肠胃镜都做不了,本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赶紧回国治疗。
疟疾在我们看来是很陌生的一个疾病,但在非洲的丛林深处依然在肆虐,以上的情况也并非孤例,非洲的各种疾病和医疗条件称得上头号生死局。
B- 超负荷劳动的折磨:
网上说:中国工人在非洲都不用干活儿,只要指挥非洲工人干好就行了。
没错,指挥非洲工人干活儿是真的,非洲工人干活儿效率低下也是真的,你以为大家是跟着央企来做大项目了,你又是技术大拿,被保护得严严实实,被非洲工人捧得高高在上。
然而,随着国内内卷加重,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选择开拓非洲市场,但却自己不招聘员工,而是以外包的形式,招聘一帮劳务派遣工出国干活儿。
你想: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就是“效率”。
中国工人半个月、甚至十天干完非洲人一个月的活儿,一点都不夸张,你来了就是为了提升工作效率,保障工程进度,早日实现交付。
那么,拿着高工资,老板自然不可能让你朝九晚五“磨洋工”。在坦桑尼亚某工地,工人每天需要工作14个小时,40℃的高温下连饮水时间都被压缩。
疟疾防控手册沦为摆设,工人坦言:“喷药灭蚊耽误工期,老板扣的钱比看病费用还多”。当初说好空调房也确实是有,只不过是给管理层宿舍装着,而工人住在蚊虫肆虐的板房。
你以为只有工人在超负荷工作吗?
在工地上有学历的年轻“工头”一样如此,本想出国挣高薪可以少奋斗10年,HR说的每天工作8小时,上六休一,每年2次带薪休假美滋滋。
到了非洲才知道这里分“旱季和雨季”,一年的工期必须压缩在半年的旱季里完成,日夜颠倒、不分昼夜、争分夺秒得干,用功能饮料续命,整体只能用面如土色、双眼红肿来形容。
说好的8小时,变成了每天12小时的大夜班,上七无休,工人是三班两倒,到点就交接班,而“工头”是两班倒,比非洲工人还牛马。
你说你熬不动了,受不了了,领导会说“年轻人再忍一忍,熬过这个旱季就好了,雨季的时候就清闲了”。
C- 安全就是不出工地大门:
国内的工地上常常说:“安全生产大于天,家人在等你平安回家”,到了非洲安全可不仅仅是工作中的安全,工作之外的安全问题才是真安全。
为了保障工人的安全,很多工程项目从非洲一下飞机,你的行动自由就被基本“锁死”,机场出关后坐汽车一路就往远离城市的工地去了。
到了工地以后,你以为没事还可以到周边村镇感受一下异国风情,结果工地采用的是半军事化管理,四周都是铁丝网,还有保安负责警戒,可以活动的范围只有工地和生活区的范围内。
劳务期满,专车拉着去机场,用攒着没处花的钱,到免税店给家人带点特产,然后登机回家结束行程。他们的非洲故事,除了来回坐车路上看到的,剩下的都是听说的。
有的工地有人性化的“放风”,半个月有一次集体进城外出,但是有名额限制,开始以为抢到是幸运,直到有一天才发现,没抢到才是幸运。
他们公司的采购经理和司机外出采购,半道上遭遇了抢劫,本地司机跳车跑了,采购经理被洗劫一空,人还没了。以后再也没人争着外出了,大家出来是为了赚钱,谁也不想把命也搭上。
D- 情感荒漠中的精神崩塌:
在刚果(金)工作的老李深有感触,人一闲下来就无所事事,然而情感需求却无处安放,他连续18个月没有休假,工地地处偏远,手机信号时有时无,唯一的寄托是跟家里打视频,然而女儿已经认不出他了,晚上还总是失眠,就用白酒来麻痹自己。
这绝对不是个例,据研究显示,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下,76%的海外工人存在焦虑、抑郁症状,但企业心理咨询覆盖率不足5%。
当评论区飘满“给我3万,棺材钱自己出”的戏谑,工作猝死率是国内的7.8倍时,中国工人用血肉之躯筑起非洲高楼,自己却活在医疗真空与精神荒漠中。
严格的监管的确可以保障工作效率和人性共存,比如外派满6个月强制轮换,建立“健康信用分”,工人体检数据与项目经理绩效挂钩,当然还得包括心理健康。
文化割裂是另一个中非员工不得不面对的议题,我们有的管理者禁止中非工人共用餐具,而当地人视中国工人为“行走的钱包”,只要你敢外出,抢劫事件就会频发。
有企业创新性的采用“双文化督导员”模式,选拔中非混血员工做心理协调员,既解决沟通壁垒,又以文化混血身份消解对立,劳资纠纷下降43%,恶性治安事件归零。
制度是好,但是执行很难。
真正在非洲留下的,要么娶了当地姑娘开中餐馆、开中国超市,继续服务中国人,要么赌上性命,在一次次社会变革中倒买倒卖,用未知来创造财富神话。
高薪的背后,是从未被计入成本的精神折旧率与生命折旧率。
而你,真的准备好入局,并支付这笔隐藏的人生按揭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