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位于安徽西南部、大别山东南麓,东与桐城市相连,西和岳西县为邻,东南与怀宁县接壤,西南与太湖县为界,北与舒城县交界。素有“皖国古都、二乔故里、安徽之源、京剧之祖、黄梅之乡”的美誉。2018年撤县设市,是全国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以旅游特色经济获批的县级市。
历史沿革
今日潜山县境,周时,为皖国所辖,皖国都城就在今潜山县城。春秋时,皖国被楚国所灭,成了“楚之东鄙”。秦属九江郡。楚汉之际,项羽将其划属衡山国,汉高祖又将其划属淮南国。后,汉文帝分淮南一为淮南、衡山、庐江三国,皖地划属其时衡山国境。汉景帝四年(前153),移江南的庐江国王来此为衡山国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因衡山王反,乃废其国而置庐江郡。庐江郡辖有皖县,其时的县域约含今日潜山、怀宁、望江、太湖、宿松5县地及岳西县东南部分区乡。
东汉献帝初平末(公元193年),庐江太守陆康为远避袁术势力,将庐江郡治迁至皖县城。此后,袁、曹、孙三家交替据有此地,皖城遂成兵争的重镇。
三国时期,皖县是吴庐江郡的附郭县。
西晋沿用庐江郡皖县旧制,但将郡治迁回顾舒县。直至东晋元兴三年(404年),今日潜山县仍是庐江郡皖县辖地。
自东汉初来末,至西晋泰治初(265年),今日潜山县城为庐江郡治,计72年。
东晋安帝义熙年间(405—418年),于汉庐江郡的南部另设晋熙郡,分汉皖地置怀宁、新冶(即今望江县)二县,以今日潜山县城为怀宁县城。晋熙郡治亦设于此城。
刘宋武帝永初年间(420—422年),于废皖县地增置太湖左县(即今太湖县)。萧梁时代,又于废皖县地增置高塘郡(即今宿松县)。
南北朝以至隋初,晋熙郡怀宁县的政区名沿袭未变。但历来的“扬州”大区划名却渐被废弃。晋熙郡的上级政区,宋曰南豫州;梁曰豫州(或曰荆河州),后改晋州;齐曰江州;陈又改晋州。刘宋以怀宁县城为晋熙郡治,萧梁则以此为晋州治。
隋开皇三年(583),废除诸郡,九年(589)始立熙州,以辖怀宁及附近诸县。炀帝大业三年(607),改熙州为同安郡,郡治仍设于原熙州之治怀宁县城,辖有怀宁、宿松、太湖、望江、同安5个县。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改同安郡为舒州。五年(622年),分舒州的怀宁县为皖城、安乐、皖阳、梅城4个县。当年,安乐县废。七年(624年),皖城、皖阳、梅城3个县也都被废,仍恢复为一个怀宁县。天宝元年(742),又改舒州为同安郡。至德二年(757),改同安郡为盛唐郡。乾元元年(758年),再改盛唐郡为舒州。由此,历史上形成舒州、同安郡的双称习惯。虽然州、郡几度易名,其所辖之境,仍如隋时(后来,只改同安县为桐城县名)。州、郡治所也都在怀宁县城。
五代十国时,州、县名都无改变,先为杨吴、南唐所有,再则为后周所有。
两宋时期,沿用舒州怀宁县旧制共235年。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宁宗即位,因他曾当过舒州节度使,于是将舒州升格为安庆府。州、府治所,皆在怀宁城,辖县一直是怀宁、桐城、宿松、望江、太湖。嘉定十年(1217年),知府黄干在此怀宁县治修筑安庆府城;绍定四年(1231年),知府赵希袞在黄干所筑原城基础上加筑,并修建城闸。端平三年(1236年),安庆府治、怀宁县治同时自今潜山城东迁。
自隋开皇九年(589)建熙州时起,至宋端平安庆府治东迁时止,怀宁城(即今潜山城)一直为州、郡、府治达627年之久。尔后,直抵元至治二年(1322年),86个春秋,今潜山县城,仅是其时怀宁县的西北部分。
元至治三年(1323年),划出原怀宁县的清朝、玉照2乡,另置潜山县。不久,因战乱被废。
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于旧地置潜山县迄今。首任潜山知县张仁,设县治于原怀宁城旧址,即今日的潜山县城。
元时改府为路。潜山县最初建置时,隶属于河南江北行省安庆路总管府。
明太祖辛丑年(1361年),改安庆路为宁江府。壬寅年(1362年),又恢复安庆府,直隶于南京。
清沿用安庆府旧称。顺治二年(1645年),划属江南省,十八年(1661年),置江南左布政使司以辖之。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正式设置安徽省。尔后,县的全称则为安徽省安庆府潜山县。
中华民国初年,安庆府被废,潜山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1914年),设安庆道以辖之。民国17年,废安庆道,潜山县又一度直属于安徽省。自民国21年直至县境解放之时,潜山县先后受辖于安徽省第一行政区或安庆专区(抗日战争胜利后,曾改第一行政区为安庆专区)。1949年4月至建国后的1952年4月,称皖北行署安庆专区潜山县;尔后1971年3月,改称安徽省安庆专区潜山县;又后,至1979年底,改安庆专区为安庆地区;再后,又改安庆地区为安庆行署。1989年,安庆地区与安庆市合并,潜山县隶属安庆市。2018年7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潜山县,设立县级潜山市,以原潜山县的行政区域为潜山市行政区域。潜山市由安徽省直辖,安庆市代管。
行政区划
1949年3月,潜山县全境解放。废乡(镇)、保甲制,实行区、乡、村建制。全县设7个区,2个镇,24个乡。
梅城区 梅城镇,罗汉、周庵、油坝乡;
黄泥区 黄泥镇、余公、牌楼、痘姆乡;
余井区 余井、马道、新治、潘铺乡;
源潭区 源潭、棋盘、三妙、岭头乡;
槎水区 杜埠、逆水、槎水、黄柏乡;
官庄区 龙山、大水、官庄乡;
水吼区 水吼、黄龛、五庙乡。
1950年1月,增设黄柏、周庵2个区;5月,拆大乡为小乡,全县设9个区,2个镇,115个乡。
1952年1月,增设龙山、野寨2个区,31个乡。全县设11个区,2个镇,146个乡。
梅城区 梅城镇、模范、玉涧、崩河、蛟河、石堰、横州、平桥、方榜、罗汉、六店、利民、莲花、潘铺乡;
周庵区 周庵、大圩、庙后、油坝、茅庵、龙王、三角、张祠、河镇、奉先、桑树、唐埠、广佑乡;
野寨区 西山、寿春、青口、痘姆、白水、林河、天柱、云峰、牌楼、乾元、鞔鼓、仙驾、石龛乡;
黄泥区 黄泥镇,文昌、龙坦、汊河、湖山、槐树、古井、黄铺、桃铺、荫龙、太平、板门乡;
余井区 余井、天明、骑龙、柴阁、暗冲、田乐、马道、酒铺、岭头、进士、文治、东山、青楼、湖田乡;
源潭区 源潭、东畈、赵冲、斗塘、双林、棋盘、路口、时思、双河、三妙、青田、山河、叶典、沙河乡;
槎水区 菠萝、三乐、水口、金冲、杨泗、白寨、龙潭、双庙、万涧、逆水、皂河、万全、油坊、漆铺乡;
官庄区 官庄、乐平、马平、驼岭、平峰、后冲、西岭、和平、里仁、杨庄、新民、戈元乡;
黄柏区 袁桂、龙关、西堡、东冲、孔士、鱼岭、双峰、田墩、罗阳、从新、叶河、大河、西冲乡;
龙山区 体元、杏花、上舍、方冲、舒潭、塔畈、巍岭、夹河、西河、彭河、从义、西峰、清平、团桥乡;
水吼区 港河、新下、花州、佛太、吴桥、三里、清河、九山、黄龛、大关、横中、五庙、石河、割肚、雾下乡。
1955年12月至次年8月,先后多次调整县境内外区域。从县内划出的有:划黄柏区巍岭乡、舒潭乡的三分之二、水吼区港河乡及新下乡的1个选区归岳西县;划源潭区沙河乡、双河乡归桐城县。从外县划进的有:划太湖县花洋乡归黄泥区;划怀宁县友好、东升2社和桐城县永济社归源潭区棋盘乡和青田乡;划怀宁县八一社归梅城区崩河乡。1955年12月,撤销周庵、野寨、槎水、龙山4个区建制,按自然区域将其原辖乡分别并入梅城、黄泥、余井、源潭、官庄、黄柏、水吼7个区,原有148个乡、镇,调整为72个乡、镇。
梅城区 梅城镇,罗汉、六店、天柱、西山、石、蛟河、崩河、利民、张祠、唐铺、鞔鼓、油坝乡;
黄泥区 黄泥镇,太平、湖山、桃铺、古井、黄铺、牌楼、痘姆、广佑、龙王、河镇、大圩、文昌、花洋乡;
余井区 余井、马道、湖田、青楼、天明、白寨、万涧、龙潭、岭头乡;
源潭区 源潭、路口、双峰、青田、三妙、东畈、沙河、棋盘乡;
官庄区 官庄、平峰、杏花、东冲、孔士、后冲、新民、和平乡;
黄柏区 万全、油坊、三乐、逆水、舒潭、彭河、塔畈、西峰、从新、桂河、龙关乡;
水吼区 白水、雾下、黄龛、横中、花洲、五庙、石河、割肚乡;
县直属 模范乡。
1956年9月,合并部分乡。全县设7个区,1个镇,41个乡。
梅城区 梅城镇,油坝、野寨、罗汉、崩河、利民乡;
黄泥区 黄泥、河镇、古井、黄铺、牌楼、痘姆乡;
余井区 余井、岭头、青楼、白寨、龙潭、暗冲乡;
源潭区 源潭、三妙、棋盘、双峰乡;
官庄区 官庄、大水、孔士、新民、后冲乡;
黄柏区 黄柏、逆水、槎水、塔畈、万全、彭河、杏花、龙关乡;
水吼区 水吼、五庙、横中、割肚、白水、雾下乡;
县直属 模范乡。
1956年11月,黄柏区万全乡、杏花乡,官庄区新民乡、孔士乡,余井区白寨乡,黄泥区痘姆乡分别合并或改属附近的区、乡。是时,全县设7个区,1个镇,35个乡。
梅城区 梅城镇,罗汉、油坝、野寨、周庵、痘姆乡;
黄泥区 黄泥、河镇、黄铺、古井、牌楼乡;
余井区 余井、岭头、青楼、龙潭、暗冲乡;
源潭区 源潭、三妙、双峰、棋盘乡;
官庄区 官庄、大水、后冲乡;
黄柏区 黄柏、槎水、逆水、彭河、塔畈、龙关乡;
水吼区 水吼、五庙、横中、割肚、白水、雾下乡;
县直属 模范乡。
1957年1月,撤销梅城、黄泥、余井、源潭、官庄5个区的建制。全县设2个区,1个镇,33个乡。
黄柏区 黄柏、槎水、逆水、彭河、大水、官庄、后冲、塔畈、龙关乡;
水吼区 水吼、五庙、横中、割肚、白水、雾下乡;
县直属 梅城镇,罗汉、野寨、痘姆、黄铺、黄泥、河镇、古井、牌楼、油坝、余井、岭头、青楼、棋盘、三妙、双峰、龙潭、源潭、模范乡。
1957年4月,潜山和怀宁两县达成协议:划怀宁县王河乡归潜山县(是年8月安庆专署下文正式批准)。恢复源潭区建制。设立黄铺区和王河区。是时,全县设5个区,1个镇,34个乡。
王河区 黄泥、河镇、王河乡;
黄铺区 黄铺、古井、牌楼、痘姆乡;
源潭区 源潭、岭头、青楼、双峰、三妙、棋盘乡;
黄柏区 黄柏、槎水、逆水、大水、后冲、官庄、彭河、塔畈、龙关乡;
水吼区 水吼、五庙、横中、割肚、白水、雾下乡;
县直属 梅城镇,罗汉、野寨、油坝、余井、龙潭、模范乡。
1957年6月,原属源潭区的岭头乡和青楼乡划为县直属乡。
1958年9月,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建制。全县设2个区,19个人民公社。社下辖生产大队。梅城镇属于梅城人民公社。
水吼区 水吼、五庙、横中、割肚、白水、雾下人民公社;
黄柏区 黄柏、槎水、逆水、大水、后冲、官庄、塔畈、龙关人民公社;
县直属 梅城、王河、黄铺、余井、源潭人民公社。
1959年7月,梅城、王河、黄铺、余井、源潭5个人民公社改为联社。黄柏、水吼两区建制未变。是时,全县设2个区,5个联社,30个人民公社。
1960年1月,将原黄柏区的逆水、槎水、龙关人民公社合并为槎水人民公社,后冲、大水、官庄人民公社合并为官庄人民公社,黄柏、塔畈人民公社合并为黄柏人民公社;原水吼区的水吼、割肚人民公社合并为水吼人民公社,五庙、横中人民公社合并为五庙人民公社,白水、雾下人民公社合并为白水人民公社。5个联社改为人民公社。是时,全县设2个区、11个人民公社。
1960年6月,从梅城人民公社中划出县城(前期的梅城镇)部分,设立舒州人民公社(即城市人民公社),其它区划及其隶属关系均未变动。
1961年6月,恢复梅城、王河、黄铺、余井、源潭5个区建制,全县设7个区,33个人民公社。下辖280个生产队。
梅城区 梅城、罗汉、野寨、油坝、模范人民公社,下辖37个生产大队;
王河区 王河、河镇、黄泥人民公社,下辖28个生产大队;
黄铺区 黄铺、古井、牌楼、痘姆人民公社,下辖34个生产大队;
余井区 余井、岭头、青楼、龙潭人民公社,下辖35个生产大队;
源潭区 源潭、三妙、双峰、棋盘人民公社,下辖36个生产大队;
黄柏区 黄柏、塔畈、官庄、大水、槎水、逆水、后冲人民公社,下辖60个生产大队;
水吼区 水吼、五庙、横中、割肚、白水人民公社,下辖50个生产大队;
县直属 舒州人民公社。
1962—1963年间,划黄泥人民公社的姚铺、方屋2个生产队(黑河以南地域)归太湖县。
1964年3月,舒州人民公社划为梅城区管辖。1965年7月,撤销舒州人民公社,恢复梅城镇建制,隶属县人民委员会。全县设7个区,1个镇,32个人民公社。
1972年7月,从黄柏区塔畈公社划出部分地域设置彭河人民公社,隶属黄柏区。全县设7个区,1个镇,33个人民公社,下辖283个生产大队。
1980年,划黄泥人民公社胜利大队东风生产队归太湖县。
1981年1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从槎水人民公社划出龙关、木岗、中畈、和平4个大队,成立龙关人民公社,隶属黄柏区;从龙潭人民公社划出杜埠、白寨、谢河、湖田、暗冲5个大队,成立杜埠人民公社,隶属余井区;从官庄人民公社划出水贵、升旗、乐平3个大队,大水人民公社划出新华大队,成立水贵人民公社,隶属黄柏区;从白水人民公社划出董园、孟岩、棋盘、程湾、新岭、合甲6个大队,成立雾下人民公社,隶属水吼区。是年,全县设7个区,1个镇,37个人民公社,下辖291个生产大队。
1982年4月,经安庆行署批准,槎水人民公社万金大队划分为肖冲、万桥、父岭3个大队;黄柏人民公社桂河大队划分为桂河、尤湾、新义3个大队。
1983年4月,试行乡(镇)村体制改革,首先改原油坝人民公社和杜埠人民公社为油坝乡人民政府和杜埠乡人民政府建制。其所属的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改为村和村民组建制。是年,全县设7个区,1个镇,35个人民公社和2个乡,下辖278个生产大队和17个村民委员会。
1984年1月,县人大常委会决定全面改革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将全县所有的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一律改为乡、村和村民组建制。是月起,全县设7个区,1个镇,37个乡,下辖3个居民委员和300个村民委员会。
1985年全县辖7区、1镇、37个乡、294个村民委员会·(内有两个非农业村委会)。总人口493742人其中回族67人、壮族10人、满族7人、朝鲜族1人、门巴族4人,余属汉族。
1987年8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黄泥乡和源潭乡建制,设置黄泥镇和源潭镇,实行镇管村体制。
1987年8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黄泥乡和源潭乡建制,设置黄泥镇和源潭镇。1991年撤王河乡建王河镇,实行镇管村体制。
1992年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潜山县由原来的7区、4镇、34个乡撤并为19个乡和11个镇,下辖298个村委会和7个居委会。一、撤销黄柏、源潭、余井、梅城、水吼、黄铺、王河7个区公所。二、保留黄泥镇、油坝乡、古井乡、牌楼乡、痘姆乡、龙潭乡、杜埠乡、岭头乡、青楼乡、横中乡、五庙乡、割肚乡、龙关乡、塔畈乡、水贵乡、后冲乡、棋盘乡、三妙乡、逆水乡和彭河乡的原建制,其驻地和所辖行政区域不变。三、乡(镇)变更1、将梅城镇、潘铺乡、梅城乡、罗汉乡与野寨乡的太平、东风、双塘三个村合并建立梅城镇,镇政府驻梅城;2、将白水乡、野寨乡(不含太平、东风、双塘村)合并建立天柱山镇,镇政府驻茶庄;3、将源潭镇、双峰乡合并建立源潭镇,镇政府驻源潭镇;4、将王河镇、河镇乡合并建立王河镇,镇政府驻王家河;5、将余井乡改建余井镇,镇政府驻余家井;6、将桃花铺乡改建黄铺镇,镇政府驻黄铺;7、将雾下乡、水吼乡合并建立水吼镇,镇政府驻水吼岭;8、将黄柏乡与大水乡的东冲、西冲两村合并建立黄柏镇,镇政府驻茅湾;9、将官庄乡、大水乡(不含东冲、西冲)合并建立官庄镇,镇政府驻刘家新屋;10、将槎水乡改建为槎水镇,镇政府驻油坊街。
2004年12月,并棋盘镇、三妙乡建立源潭镇。并岭头乡、青楼乡建立余井镇。并古井乡、牌楼乡建立黄铺镇。合并龙关乡、逆水乡建立槎水镇。并割肚乡、横中乡建立水吼镇。并水贵乡、后冲乡建立官庄镇。并彭河乡建立塔畈乡。
2005年1月,撤并杜埠乡、龙潭乡设立龙潭乡。
2022年潜山市辖11个镇、5个乡:梅城镇、源潭镇、余井镇、王河镇、黄铺镇、槎水镇、水吼镇、官庄镇、黄泥镇、黄柏镇、天柱山镇、塔畈乡、油坝乡、龙潭乡、痘姆乡、五庙乡。
现在全市辖16个乡镇、183个村居,总人口58.6万。
大美安徽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