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2024年中国金融论坛年会上表示,即将启动狭义货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M1数据的统计口径。当天晚上,央行在官网发布了《就修订狭义货币(M1)统计口径有关问题答记者问》的文章。
为什么要修改M1的统计口径呢?分析这个问题前先简单解释下何为M1。
M1是货币分层体系中的专业术语,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根据不同形式货币流通性的强弱将市场上的全部货币分为多个层次,主要有M0、M1、M2和M3。
虽然各国都这么分,但具体涵盖项目差别较大,如中国的M2几乎包含了所有形式的货币,而美国的M2剔除了10万美元以上的存单。顺便说一句,有些人将中国的M2和美国的M2进行对比,这是非常不科学的,两国M2的统计口径不一样,怎么能对比呢?
以我国实际情况为准,咱们的重点放在M0、M1、M2上。比较好理解的解释是:M0包含所有现金、M1是M0加上活期存款、M2是M1加上定期存款。
由此可见,M2的涵盖范围是最广的,可以当成是中国市场上所有货币的总和。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的M2余额为309.7万亿元。M1相比M2的最大不同是剔除了定期存款。
基于三类货币分层的涵盖内容,我们可以发现M0和M1是比较“活跃”的资金,像是现金或活期存款,流动性好,随时能够用于消费和投资;M2里有大量定期存款,一般存了定期是为了吃利息,存款期限内花钱的概率不大。
所以M1常常被认为是观察经济活跃度和市场信心的重要指标。
2024年4月,M1余额为66万亿元,同比下降1.4%,这是M1今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之后情况“一发不可收拾”,M1余额不仅连续数月下降且降幅逐步扩大,到了9月末M1余额的同比下降幅度达到了7.4%。
当下的最新数据更新到10月末,M1依然下滑,这意味着我国的狭义货币余额已经连续7个月同比下降,而且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即将发布的11月数据延续这样的趋势。
如前面所提,M1下降说明企业和个人将更多的资金从活期存款转向了定期存款,目的是减少投资和消费,“存钱过冬”,哪怕现在的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不断下降也没有逆转增加储蓄的行为。
这个时候央行准备改变M1的统计口径无疑让市场产生了疑惑,难道是为了粉饰数据而特意为之吗?
经过深入分析后我发现并非如此,修改统计口径不仅顺应当下形势而且根本起不到让数据变得更好看的作用。
在央行发布的《答记者问》文章里提到了两类形式的货币将划入M1统计口径,一是个人活期存款、二是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
我们注意分析,先讲个人活期存款。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小编之前不是讲活期存款已经纳入M1统计范围了,怎么这次央行又要加入了呢?
因为长期以来划分货币层次时个人活期存款被当成了定期存款对待,算到M2里,不在M1里。这么做有历史原因,当年创始M1时中国还没有个人银行卡,活期存款也是在那种纸质的存折里显示的,虽然是活期但要取钱得去网点柜台办理,遇到银行休息还不能取出来。
M0、M1、M2是按照货币流动性高低划分的,个人活期存款的流动性显然不高,取钱麻烦,故未被统计到M1里。
现在情况不同了,可以通过银行卡随时随地在ATM机上取出活期存款,甚至可以足不出户,在手机上点几下,活期存款便能用于消费、投资或者转账,真正体现了“活”的属性,流动性得到极大提升。
所以将个人活期存款放到M1里符合实际情形。
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是什么呢?就是支付宝等移动支付工具,钱存在支付宝里,可能随时会用来购物消费,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支付宝要专门开一个账户,存入足够的“活钱”,否则消费者发起支付指令,支付宝没有“活钱”付款就尴尬了。
这笔“活钱”便是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
从性质上来看,这玩意的流动性同样很高,与个人活期存款一起纳入M1统计口径并不突兀,体现了科学划分货币层次。
央行介绍,从明年1月起按照修订后口径统计M1,也就是说要到明年2月公布2025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时我们才能知晓新统计口径下的中国M1余额到底是多少。
能够确定的是修改统计口径后M1肯定比原来增加不少,毕竟纳入了两项新的货币形式,如此一来不就会让明年1月的M1增速因技术原因出现大幅增长了吗?这不还是在粉饰数据吗?
我们想到的问题,官方早就想到了。
央行说了,公布2025年1月M1时,还将同时公布2024年1月以来按照新口径统计后的M1余额和增速。因此,不会发生M1增速非正常大幅上涨的情况,因为用于比较的基期数据会同步调整为新口径下的数据。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