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围棋思维遇上《绝命毒师》:是借鉴还是创新?

微末 2025-03-27 17:51:30

2025 年 3 月,王宝强监制并主演的犯罪悬疑剧《棋士》登陆央视与腾讯视频,首播收视破 2% 的成绩单尚未捂热,一场关于 "人设复制" 的争议却将其推上舆论风口。剧中围棋教师崔业因家庭变故走向犯罪的故事,被指与经典美剧《绝命毒师》高度重合,从角色设定到叙事逻辑,甚至分镜语言都被网友制作成对比图谱,引发全网关于 "致敬与抄袭" 的激烈讨论。

一、镜像人生:相似性争议的核心

《棋士》的核心设定与《绝命毒师》如出一辙:主角崔业(王宝强饰)是一名围棋老师,因意外卷入犯罪,逐步从普通人蜕变为高智商罪犯。而《绝命毒师》中的老白则是一名化学老师,因癌症与经济压力走上制毒道路。两部剧的相似性不仅限于主角身份,更延伸至人物关系网:

家庭困境:两位男主均有一个叛逆的儿子、婚姻濒临破裂的妻子,且都有一个警察亲属(崔业的哥哥是刑警,老白的连襟是缉毒警);

犯罪搭档:崔业与愣头青罪犯夏生的关系,被指复刻了老白与小粉的“师徒式”犯罪组合;

动机降级:《绝命毒师》中老白的癌症设定强化了其“走投无路”的合理性,而《棋士》将犯罪动机简化为“缺钱”与家庭矛盾,导致观众认为崔

业的黑化缺乏说服力

更耐人寻味的是镜头语言的相似性。有观众发现,崔业凝视棋盘的画面与老白凝视化学试剂的镜头如出一辙,甚至 "主角首次犯罪后的心理震颤" 场景也被拆解对比:崔业对镜练习镇定表情的细节,与老白杀人后呕吐的镜头,均通过微观表情传递角色异化过程。这种跨文化的视觉语言重叠,成为争议发酵的重要导火索。

二、法律边界:融梗与抄袭的模糊地带

面对质疑,《棋士》编剧曾在采访中承认 "参考过经典作品",但具体程度尚未得到官方回应。从法律层面看,著作权法判定抄袭需满足 "接触 + 实质性相似" 原则。《绝命毒师》作为 2008 年的经典剧集,显然符合 "接触" 要件,而 "实质性相似" 的判定则需剥离公知素材与思想层面的相似性。

三、行业困境:原创性焦虑下的生存法则

《棋士》争议折射出国产影视行业的深层困境。在流量至上的逻辑下,创作者倾向于采用 "经典人设 + 本土化外壳" 的配方快速变现。这种模式虽能短期收割话题,但长期来看,只会加剧观众对 "汉化剧" 的审美疲劳。正如影评人所言:"当《绝命毒师》的化学实验室变成围棋教室,我们看到的不是创新,而是创作惰性。"

王宝强作为监制及主演,其个人品牌亦面临考验。历史数据显示,《八角笼中》曾因 "真实事件改编" 化解争议,但此次《棋士》的原创性存疑,恐难复制成功经验。有业内人士分析:"若最终判定抄袭,王宝强的行业信用将受损,甚至影响后续项目融资。" 然而,部分观众选择宽容:"宝强从《大闹天竺》到《八角笼中》的进步有目共睹,这次或许只是创作失误。"

四、破局之道:在棋盘外寻找新可能

争议背后,《棋士》并非一无是处。

视听语言:电影级摄影、细腻的色彩运用与丝滑的剪辑转场(如通过蒙太奇展现崔业心理变化)被赞为“国产剧罕见”;

表演张力:王宝强颠覆喜剧形象,将角色从懦弱到癫狂的转变演绎得层次分明,甚至为贴近角色学习围棋、体验城中村生活;

本土化缺陷:将美式犯罪逻辑移植到中国语境时,出现了水土不服。例如,崔业犯罪动机的薄弱、警察角色的单薄塑造,均被指为“逻辑硬伤”

《棋士》的抄袭风波,本质上是对国产剧创作生态的一次拷问。观众并非否定借鉴,而是呼唤“学其神而非形”的诚意——正如剧中崔业所言:“棋开了,就没有停的了”6。若主创能正视争议,在后续剧情中展现更多创新,或许能扭转口碑。毕竟,观众真正渴望的,不仅是“中国版《绝命毒师》”,更是属于本土的“绝命棋士”。

1 阅读:54

微末

简介:最新最热的手机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