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纷繁岁月里,有许多令人瞠目结舌的军事策略和权谋。而其中,关于赵国起用赵括的战局决策,更是一段扣人心弦的历史传奇。
在战局骤变之际,原本由廉颇主持的军务已经显得力不从心。赵国为何一定要寻找赵括,将其任命为主帅?这个看似反常的人事决策,蕴含了怎样的历史背景和权谋智慧?在这个前所未见的历史谜团中,隐藏着何等惊天动地的军事奇迹?
一场止不住的战争,赵国被迫加入公元前262年秋,秦王政心念韩国上党郡已久。这片肥沃的土地毗邻赵国边境,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它一旦入秦,秦军就可凭借此地为踏脚石,直插赵国腹地。秦王惦记它已久,这次终于忍无可忍,亲自点兵出征。
秦军猛如虎添加,以雷霆之势夺取了上党郡全部城池。韩王见大势已去,也不想白白耗费国力,干脆决定拱手让人。他派出使者,前去上党郡游说当地守军投降。
这出乎赵国的意料。他们原以为韩国定会死守上党郡,届时自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一旦韩国向赵国求援,那么上党郡的主权就可以轻松落入赵国囊中。然而狡猾的韩王竟轻易放弃上党郡,这让赵国大惊失色。
上党郡一旦入秦,意味着秦国的军队就可凭借此地为跳板,直接威胁赵国都城。秦军可以从此长驱直入,机动迅捷,给赵国的军队防守带来极大压力。这样一来,赵国的前途迷雾重重。
然而就在此时,命运给了赵国一个大大的惊喜——上党郡守冯亭竟然拒绝向秦国投降!在韩国使者的极力游说下,这位义薄云天的郡守选择将17座城池全部献给了赵国。
赵王欣然接受,立即派出名将廉颇前去接收和驻守上党郡。一时间,赵国上下一片欢腾。他们深信天无绝人之路,就算面对秦国大军,也绝不会有问题。毕竟,不久前与秦国大战,赵国取得了漂亮的胜利。
当时的主帅赵奢,正是国内的战神。他不仅是出色的战术家,而且勇猛无比,以一当百。每每讨伐四方,威震天下,令秦国闻风丧胆。人们相信,有了赵奢和廉颇坐镇,秦国再无翻身的可能。
秦军猛攻上党郡 廉颇只能固守长平然而好景不长,赵国的喜悦还未褪去,廉颇大军行至半路,就收到上党郡再次沦陷的噩耗。原来秦国得悉冯亭献地的举动后,立即调动大军猛攻上党郡。在韩国让渡上党郡时,秦国就已经占据了此地的有利位置。他们调动精锐之师,以迅雷之势击溃守军,重新占领了上党郡。
得知此事,赵国朝野为之变色。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上党郡就这样在自己手中转瞬即逝。此时此刻,廉颇也只得放弃收复上党的念头。他调转马头,在长平驻扎大军,等待援军到来。
长平地势平坦开阔,不利于防守。很快,廉颇陷入了苦战。秦军屡屡挑衅,诱敌深入。廉颇犹豫再三,还是选择坚守不出。两军对垒,每日有小规模的战斗,但总体保持相持状态。
与此同时,赵国的处境已然动荡。人心惶惶,军心涣散。上党郡易手的事实打击了国人的信心。他们期望军队立即重新夺回上党郡,打击秦军,重建国人的信心。
明赫的赵氏父子担起希望赵国这时想起了赵奢。9年前与秦国大战的阏与之围,赵奢率先斩将夺旗,大破秦军,建立了不世之功。如今形势危急,国人再次期待这位战神转危为安。
然而人生最难预料,也最为无奈。就在此时,赵奢因病去世,长眠黄泉。这个噩耗让赵国上下震惊,人人肃然痛心。国人再也看不到那个英姿飒爽、战无不胜的战神了。
然而世事难料,每当黑暗来临,必有光明相伴。命运并未放弃赵国,而是送来了新的希望——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括年仅19岁,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他继承了父亲过人的智慧,对兵法谋略了如指掌。每每谋划演练,人皆叹服。赵奢在世时就十分看好儿子的军事才能
如今赵奢已逝,朝中再无人可当大任。看着赵括坚定的眼神,赵王欣慰地点头,决定让他领兵出征,收复上党郡。或许,这就是天意吧。
人们相信,赵括定能扭转战局,让秦国人血债血偿!一时间,国内掀起讨伐秦国的高潮,虎虎生风,旗帜鲜明。
主帅之争:优势对决劣势 中计之后再无翻身面对国人的期望,赵括并没有掉以轻心。他深知形势艰难,想要收复上党郡,正面击溃秦军,任务十分艰巨。此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绝对不容有失。赵括日夜操练,细细谋划,备战备荒。
果然,秦王政早有谋划,暗中调遣了国中第一猛将白起前来坐镇。白起与赵括不相上下,擅长率军战场,深谙兵家之道。他甫一到任,就大兴土木,在上党郡周边构筑工事,严密防守。
两军旗开得胜,在上党郡周边反复厮杀。赵括深知白起的防守如铁桶一般固若金汤,十分难攻。于是他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希望秦军伸长了供给线,继而寻机围攻。然而白起老谋深算,丝毫不为赵括的战术所动。
好不容易,赵括找到机会发动突袭,成功切断秦军一部粮草。此时此刻,大好良机就在眼前!赵括准备趁势围歼白起,一举收复上党郡。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秦王使出了卑鄙的反间计,在两军之间散布谣言,成功挑拨了赵括和廉颇的关系,使其内讧。
赵王中计,开始怀疑赵括的能力。在秦国使者的反复挑拨下,赵王临时改变主意,转而起用了廉颇,接替赵括指挥大军。此举无异于在赵括最需要支持的时候,抽掉他的后路。赵括惨遭解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继任者廉颇接手自己的部队。
毫无指挥经验的廉颇根本不是白起的对手。前线很快传来噩耗,赵军溃败。40万赵军被白起活捉,全部坑杀。长平之战以赵国的彻底失败告终。历时4年的战争,导致国力元气大伤,自此一蹶不振。
结语当年赵国之所以起用赵括,固然因为其过人的军事能力。然而更重要的,是当时赵国面临上党郡被夺的危机,迫切需要主动出击,大举反攻。这与廉颇的守势策略截然不同。正如按兵不动的廉颇根本救不回上党郡,守不住长平一样。
可以说,在局势急转直下之时,启用攻势型将领赵括是历史的无奈之举。赵国步履维艰,万劫不复,如果不孤注一掷,就再无翻身的可能。
赵括的死,或许就是这个无奈的最终结果。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他的“纸上谈兵”,而应当深入分析当时的战局。赵国被迫加入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又面临主动攻击的艰难抉择。在这此断崖边缘挣扎,赵国的命运或许早已注定难逃厄运。
去好好看看历史书再来写
很符合现代不懂装懂键盘侠水平!
胡编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