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个国家齐聚伦敦,原本是一个推进全球能源合作的良好时机,但出乎意料的,美国代表在会上发言,立刻让原本紧张的气氛变得更加尴尬。美国的言辞在现场引发了一场小风波,而更令人惊讶的是,欧洲国家的态度与预期完全不同。美国代表为何会在这样一个国际场合攻击中国?欧洲又是如何回应的?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这场由国际能源署主办的能源安全峰会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60多个国家,讨论的议题包括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和地缘政治等。但刚开始的气氛就显得微妙。中方的高级能源官员因日程冲突缺席峰会,这一事件迅速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战加剧的背景下,这本应是两国官员首次共同出席的大型国际会议,然而中方的缺席让这场峰会失去了重要的一环。

尽管如此,美国代表依然抓住机会,在发言中猛烈攻击中国。白宫高级官员汤米·乔伊斯指责欧洲急于转向清洁能源,将会让他们“处于中国的威胁之下”。他警告在场的与会国,不要被所谓的“清洁能源梦想”所蒙蔽。他特别强调,由于中国在清洁能源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过快的转型可能会将“环保目标”置于本国安全之后,暗示中国可能借此影响全球能源格局。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乔伊斯的话刚刚说完,现场却陷入了难得的沉寂。没有掌声,也没有跟风的支持,甚至连客套回应都寥寥无几。正如一位在场的欧洲官员所言:“那一刻的尴尬,已经说明了一切。”美国代表的发言不但没有引起预期的共鸣,反而让场面显得相当冷场。究其原因,近年来,欧洲在清洁能源转型上已经形成了共识,并且更注重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对于美国所提倡的传统能源路线,欧洲显然已经不再买账。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明确表示,欧盟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是依赖本土的可再生能源,而非从外部继续依赖石油和天然气。英国首相斯塔默也指出,尽管短期内仍需依赖一些化石燃料,但长远来看,国家的目标是彻底转向清洁能源和技术创新。显然,这与美国一直在推广的“石油天然气优先”的旧能源战略相背离。
而更为关键的是,西方国家在气候问题上的“双标”行为,早已引起全球南方国家的广泛不满。自1992年联合国地球峰会以来,发达国家承诺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几十年过去,承诺变成了一纸空文。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不仅没有履行承诺,反而以各种手段打压发展中国家利用化石能源,而对于它们如何过渡到清洁能源却袖手旁观。如今,美国又将中国的清洁能源成就妖魔化,称其为“威胁”,这种操作在很多知情者看来早已失去说服力。

即便美国在会场上试图挑起中欧矛盾,但欧洲国家显然不再买账。虽然它们对中国在能源领域的主导地位有所担忧,但它们更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能源的自主权,而不是换一个依赖对象。欧洲的领导人明确表示,他们更愿意在能源领域实现自给自足,避免再次受到任何国家的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方缺席了此次峰会,但这恰恰以另一种方式让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立场更加鲜明。与美方推销化石能源的行为截然不同,中国一直在通过实际行动推动绿色转型。在风能、太阳能和电动车领域,中国稳居全球领先地位。去年,中国风能和太阳能的装机容量首次超过了传统火力发电,这一变化不仅是能源结构的变革,也在悄然重塑全球的地缘政治格局。

根据耶鲁大学的最新报告,中国正在重新定义全球能源权力的格局。在美国的碳氢化合物生产逐渐停滞的背景下,中国在太阳能、核能等领域的迅速崛起,使得全球能源的力量天平悄然发生倾斜。这种变化让美国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虑,尤其是特朗普政府为了维护传统能源霸主地位,不惜在国际场合对中国进行大肆攻击。
然而,尽管如此,这场伦敦峰会并没有因为中国的缺席而失去气候转型的大方向。相反,它更加清楚地揭示了全球能源转型的真正方向:谁在推动能源进步,谁在阻碍未来,谁在追求共赢,谁在制造分裂。时间终将给出最公正的答案,而这个答案已经在逐渐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