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高收入?醒醒,“学历通胀”时代的心路历程!

六一六轻创业 2025-04-08 14:12:43

嗨,各位朋友!我是六六。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前几年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而这几年,高学历人才从事与学历看似 “不匹配” 工作的现象愈发普遍。大学生毕业后去当保姆,一个普通街道的公务员岗位,被众多名校硕士争得热火朝天,大家对此都见怪不怪了。我曾看到过一段对北大大一新生说的话,特别扎心:你这辈子最辉煌的时刻,或许就是考上北大的那一刻。这不禁让人深思,为什么那么多手持名校文凭的人,最终却沦为了 “高学历穷人” 呢?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探讨一番。

学历贬值:时代浪潮下学历的 “通货膨胀”

回想我毕业那会儿,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也就 300 来万,可到了去年,这个数字飙升至 1179 万,简直如同汹涌澎湃的 “毕业大潮” 席卷而来。我有个从事设计工作的朋友,毕业于声名远扬的同济大学建筑系,这样的学历背景,本以为能在职场一路顺遂,平步青云,可现实却给了他重重一击。他在上海的一家设计院工作,每天对着电脑绘制图纸,常常熬夜到凌晨,可到手的月薪却还不到 1 万。我问他为什么不考虑转行,他无奈地叹了口气说:“我学了八年建筑,现在转行的话,之前付出的所有努力不都白费了?” 这种心态,恰好印证了行为经济学中的 “损失厌恶” 理论 —— 人们对失去的恐惧,远远超过对获得的喜悦。这就好比一段糟糕的感情,明明知道不合适,却因为害怕之前投入的感情和时间付诸东流,而一直犹豫不决,不愿放手。

我们从小就被灌输 “考高分就等于成功” 的观念,以至于步入社会后,不少人仍然秉持着学生时代的答题思维。有些行业早已竞争激烈到近乎白热化,市场趋近饱和状态,可还是有人一股脑地往里冲,仅仅因为 “老师说过这是有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早就警告过:“毁掉一家企业最快的方式,就是一直重复过去成功的做法。” 没想到,很多人却用这句话 “毁掉” 了自己的人生,实在令人惋惜。有位网友 “毕业即迷茫” 倾诉道:“我拿着名校毕业证,本以为在职场能畅通无阻,可一进入社会才发现,身边全是学历相当甚至更高的竞争者,学历带来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我完全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我自己也有深刻体会,学历就像货币,发行量一旦增大,自然而然就会贬值,曾经被视为 “金字招牌” 的名校学历,如今也不得不和众人一起在激烈的竞争中奋力拼搏。

能力断层:校园学霸与社会实战之间的鸿沟

之前看过一个视频,是一位互联网大厂的 HR 吐槽面试的经历。他面试了一位清华硕士,让对方设计一个用户增长方案,结果对方交上来的全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完全没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当 HR 进一步追问如果预算减半该怎么应对时,这位清华硕士直接愣住了,一脸茫然,不知所措。这个例子深刻地揭示了当下教育的一个严重弊病 —— 培养出了一大批只会 “纸上谈兵” 的学霸,却忽略了在真实的社会 “战场” 上,随机应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关键所在。

很多高学历者沉浸在 “学霸光环” 中无法自拔,却丝毫没有察觉到市场需求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常听人说:“晚上躺在床上思绪万千,各种计划和想法层出不穷,可第二天早上起来,还是照旧走原来的老路。” 这并不是学历本身的问题,而是太多人把学历当成了终点,忘记了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相结合才是真正的本事,忽视了 “实践出真知” 的道理,更不明白 “持续进化才是生存之道”。网友 “职场愣头青” 分享自己的经历时说道:“我在学校时成绩优异,奖状和证书拿了一大堆,可进入职场后才发现,学校里学的知识和实际工作相差甚远,我甚至连一份简单的市场调研报告都写不好,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脱离现实的‘书呆子’。” 我也见过不少这样的情况,那些在学校里成绩拔尖的学生,一踏入社会,面对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就惊慌失措,完全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解决,实践能力的缺失,成为了他们职业发展道路上的巨大阻碍。

系统困局:传统观念与个人追求的激烈碰撞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都听过父母这样的叮嘱:“好好学习,考上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安稳的工作。” 看过一个脱口秀,台上的女孩说:“在我们山东,对女孩子的期望主要有两点:一是考上公务员,二是找个公务员对象。” 霍华德・马克斯曾说过:“最大的风险,就是看起来没有风险。” 这几年,“考公考编” 的热潮愈演愈烈,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情况屡见不鲜。但大家有没有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真的喜欢并且擅长这类工作吗?还是仅仅因为迫于生存的压力,随波逐流地去追求所谓的 “安稳”?

我身边就有很典型的例子。有个朋友毕业后进入国企,一待就是五年,工资却一直没有涨过。即便如此,他还是不敢跳槽,仅仅因为 “体制内稳定”。而另一位朋友小悠,同样是毕业后进入国企,但她很快就察觉到这份工作并不适合自己,于是毅然决然地辞职,开启了自由职业之路。如今,她一年的收入相当于过去在国企两三年的收入,还实现了时间和地域的自由。小悠感慨地说:“在公司上班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一颗毫不起眼的螺丝钉,而单干之后才发现,自己原来拥有无限的潜力,就像一台动力强劲的发动机。” 当然,我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辞职创业,而是希望大家能够问问自己的内心,到底热爱什么?擅长什么?做什么事情能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且充满愉悦感?又有什么事情,别人做起来觉得很费劲,而自己却能轻松应对?网友 “勇敢追梦人” 就说:“我不顾家人的反对,从稳定的事业单位辞职,去做自己喜欢的电商。虽然前期非常艰难,但现在收入可观,每天都充满了干劲,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

改变之路:把自己打造成多元发展的 “企业个体”

挣脱学历的 “束缚枷锁”

无论学历高低,千万不要让一纸文凭禁锢了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学历仅仅是踏入社会的一块敲门砖,绝不是人生的上限。真正的成长,在于不断地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大胆地去实践,勇于尝试错误,从而积累宝贵的经验。与其被学历的光环所束缚,不如将注意力聚焦在技能的拓展和认知的提升上。多参与实际的项目,跨领域学习新知识,持续地为社会创造价值。要明白,成长是一场贯穿一生的旅程,文凭只是起点,绝非终点。就像网友 “专科逆袭者”,虽然只是专科学历,但通过自学编程,积极参与项目实践,如今已经成为了一名资深的程序员,薪资水平远超不少名校毕业生。我自己也在不断努力突破学历给我的限制,去学习新的技能,比如新媒体运营,为自己开拓新的职业发展可能性。

构建多元复合的竞争力

以小悠为例,她在国企上班的时候,利用业余时间深入钻研拍视频、写文案,研究各大平台的运营机制。如今,她在美妆自媒体领域已经积累了 5 万多精准粉丝,成功打造了个人品牌。这就是构建多元竞争力的生动体现,在本职工作之外,培养能够为自己增值的技能。你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一个领域进行深耕,比如学习摄影、写作、剪辑等等,通过持续不断的练习和实践,将这些技能转化为自己在职场和社会中的竞争力。拥有多种技能,就如同手握多条职业发展的道路,无论市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立足之地。网友 “斜杠青年小李”,本职工作是会计,业余时间学习插画,现在不仅能够通过接插画私单增加收入,还因为拥有这一特长,在职场上更具优势,获得了更多的晋升机会。

勇敢涉足 “小众冷门” 领域

俗话说得好,放下面子,才能收获金子。在成都,有个小伙子从事旧物改造再销售的生意,他把那些看似毫无用处的旧家具、老物件,通过创意设计和手工改造,变成了独具特色的装饰品或者实用家居,然后再放到线上线下进行销售。一开始,家人和朋友都不看好他,觉得这事儿不靠谱,不够 “体面”,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动摇。经过几年的努力打拼,他不仅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还带动了一批人就业。王健林曾经说过:“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但是,仅有胆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不断地打磨自己,提升核心竞争力,精准地洞察市场需求,也就是要明确自己能够为他人解决什么痛点,进而设计出合理的盈利模式。只要提供的服务或产品有价值,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赚钱就不是一件难事,不必过于在意他人眼中所谓的 “体面” 与否。就像网友 “小众行业开拓者”,投身于宠物殡葬周边产品的开发,一开始遭到了很多人的嘲笑,但现在他的生意却做得红红火火,甚至还开拓了海外市场。

重塑成功的定义

凌晨的写字楼里,一群硕士博士还在为了一份策划案熬夜奋战;南京的一间工作室中,一位 28 岁的姑娘凭借手工定制玩偶,不仅还清了创业初期的债务,还实现了年入百万;在某个偏远乡村,一个高中辍学生正通过直播展示自己制作乡村美食的过程,收获了大量的粉丝和打赏。这些画面看似相互矛盾,却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社会当中。

神经科学家研究发现,当人主动迎接挑战时,大脑分泌的多巴胺比被动接受任务时多 3 倍。这种源自内心深处的愉悦感,才是对抗平庸的最有力武器。下次再听到北大学生卖猪肉的新闻,先别急着嘲笑,说不定人家正在悄悄筹备自己的连锁肉铺计划,也许有一天就能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看到亲戚家的孩子没考上大学,也别忙着叹气,说不定有一天,他能凭借自己独特的技能,过上富足而精彩的生活,就像那位 28 岁的南京姑娘一样。

学历是进入社会的入场券,但绝不是一劳永逸的保障;所谓的稳定只是表面现象,变化才是这个世界的常态;真正的 “铁饭碗”,是无论何时都能迅速适应新环境、开拓新事业的能力。让我们一起共勉,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勇敢地突破自我,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0 阅读:0

六一六轻创业

简介:说一些自我成长和搞钱相关的人性观点,希望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