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所盛开干枝梅
■向 勇 龙喜涛
上等兵刘浩林是哨所的升旗手,一大早就在军容镜前认真地整理着装。这天是他最后一次执行升国旗任务。“向国旗,敬礼!”金色的霞光映照着官兵的面庞,哨所旁的干枝梅在风雪中悄然绽放,成为哈日陶勒盖哨所独特的风景……
连队门前,指导员郭泽光下达登车命令。参加执勤的5名官兵立即登上巡逻车。走完这条通往界碑的巡逻路,要步行穿过盐碱地,翻越10多道沟。
哈日陶勒盖,蒙古语意为“黑山头”。这里的无霜期每年仅有5个多月,方圆几十公里无人烟。恶劣环境中,生长着生命力顽强的植物——干枝梅。
10年前的冬天,新兵马登国来到哨所。一周后,战友们彼此的故事好像都讲完了;一个月后,他把带来的书都读完了。开朗乐观的马登国逐渐变得沉默寡言。20岁的他不知道要怎样面对眼前的孤寂。偶然间,他发现一株绽放的花,枯黄的枝头上点缀着五角星状的花瓣,在茫茫雪原显得格外淡雅秀丽。
“干枝梅虽然没有玫瑰的妩媚,也不似牡丹国色天香,但能在冰雪中生长,即使天寒地冻,也傲然盛放……”听着班长的讲述,马登国明白了班长的用意。他说:“我也要做北疆边防线上的干枝梅。”
巡逻路上有形状各异的碎石。每次归来,马登国都会带回一些,摆放在哨所旁。“咱们拼一个干枝梅的花朵吧,正好是个五角星。”战友们纷纷加入进来。每一次执勤归来,大家都会顺手捎带几块石头,填补图案上的空缺。一段时间后,一个占地约5平方米的五角星,出现在哨所旁。
“戍守边关就要像干枝梅一样,和艰苦较劲、和困难较劲。”这是二级上士郑斌恒常讲的一句话。
五角星拼成的那天,连队开展武装5公里越野。冷风裹着雪粒子在空中打旋,水壶中的开水已冻成冰坨,防寒靴踩在冰碴上,发出清脆的碎裂声。渐渐地,新兵郑斌恒体力不支,大口喘着粗气。突然,他脚下一滑,眼看就要摔倒,被班长一把扶住。他看见远处那颗鲜红的五角星,如同干枝梅在冰雪中向自己招手。郑斌恒重新直立身体,心中响着一个声音:“冲上去,一定要冲到终点!”最终,他拼尽全力冲过终点线。
如今,郑斌恒已经当上了班长,哨所的官兵也走过一年又一年。当年战友们拼出的五角星,依然鲜艳,如同冬日里的干枝梅,深深扎根、傲然绽放。
大年初三,军嫂王婧楠第一次踏上去哨所的路。
1年前的婚礼上,王婧楠收到了一份来自丈夫单位送来的特殊礼物——三等功喜报。“军功章是爱人对我最好的‘告白’。”王婧楠紧握丈夫张晴带回来的那束干枝梅,几度哽咽。
“真不知道他每天都在忙啥。”相恋的日子里,“等我一会,去忙了,回来再说”,成了张晴的口头禅。
两年前的一天,张晴突然接到家中的电话,父亲不慎摔伤。远在边防线上的张晴,情急之下拨通了当时还是女友的王婧楠的电话。
接到电话的王婧楠立即动身前往张晴家。挂号、缴费、诊疗、住院……王婧楠奔走在医院,整整一夜守在病床前。第二天下午,张晴才请假赶到医院。那时,父亲的骨折手术已做完,情况基本稳定。看着靠在椅子上的王婧楠,张晴眼睛湿润了。
春节期间,王婧楠辗转1000余公里,赶往丈夫的驻地。“带我去看看你每天坚守的边防线吧。”来队第二天,经批准,王婧楠和丈夫一起走上巡逻路。路上,张晴对爱人讲述着这里的一草一木。感受到边防的艰苦,王婧楠眼含泪水,紧握张晴布满老茧的手。那天,王婧楠亲手摘下一束干枝梅。她对张晴说,“以后我们的孩子就叫‘梅梅’吧,我想让孩子像干枝梅一样坚毅。我们一起守护你,守护着咱们的小家。”
“你看,哨所的干枝梅开花了!”哨所前,王永天拨通了退伍老兵刘浩林的电话。
王永天刚下连那会儿,一度让干部骨干有些“头疼”。“兵都是好兵,我一定把王永天带好。”指导员郭泽光下定决心。一次党团活动上,指导员郭泽光分享起一茬茬官兵奋斗在边防线上的故事,绽放在哨所的干枝梅,蜿蜒崎岖的巡逻路……
执勤巡逻,真的像指导员说的那样辛苦吗?巡逻路崎岖难行,大雪给冬日执勤增添了困难。经过几个小时的跋涉,第一次参加巡逻的王永天,步伐越来越沉重,但他咬牙坚持着。
界碑近在眼前,王永天学着班长的样子,为界碑描红。那一刻,他感受到了战友们炽热的戍边情怀,也懂得了戍边守防的意义。
“风雪越大,干枝梅开得越鲜艳……”两个月后的一次夜间勤务中,为了追回被大风吹走的地图,张晴摘掉手套,顶着刺骨的寒风将手伸进冰雪中,被冻裂的伤口渗出血,染红了雪花。那一刻,被鲜血染红的雪花,宛如边防线上的干枝梅,在王永天的心中深深扎根。
“永天,你看冬日绽放的干枝梅,我们遇到困难时,要学一学它们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劲头。”班长张晴说。
“向国旗,敬礼!”王永天迎着蓬勃的朝阳,振臂一挥,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这是他第一次担任升旗手。望着哨所旁用碎石拼起的鲜红五角星,王永天坚定了当一名好兵的想法。
那天,王永天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话:“当一名好兵,像边防线上的干枝梅一样,不惧风雪、深深扎根。”
(本文刊于2025年3月26日《解放军报》“长征副刊”版)
解放军报微信发布
编辑:李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