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状态,是松弛感中保持着危机意识

百合读书 2024-03-01 21:10:01

之前,我朋友调侃我是个“两个极端”的人,我当时还不以为然,心想我咋没觉得呢?

事实证明,我朋友是超级睿智和通透的人,她判断得完全正确。可是人在陷入自我意识中,是听不进劝的。

换句话说:人只能痛醒,不能被叫醒。

让我从“极端”中醒来的是孩子不知道啥时候退步的成绩,真是一棍子敲醒了我。

我才意识我真的错了,管孩子是特别严格,放手孩子时完全放,完全不给一点适应空间和缓冲。

其实,孩子有好几次都给我提过他有点烦自己目前的状态,有种说不出来的难受。

身处完全放手的我,眼里全是孩子的优点,像每天坚持跑步这么自律的娃肯定能搞定自己的事,这么有上进心的孩子,哪里用得上我来插手。

于是,就彻底放手了。过度乐观,过度松弛中,对孩子的求助信号视而不见,甚至孩子什么时候状态出问题的,我都不晓得。

钝感力太过猛,也是一种错。也可能是我过度理解了“松弛感”,以为不急、不焦虑、心态好,一切都在可控范围。

这也是自己的大意给狠狠上了一课,沉浸在自我的“感觉良好”中,太容易乐观过度,也会忽略很多现实因素。

通过察觉,我也总结出来一些教训,也想告诉我的孩子一个理念:松弛中带点危机意识,才是最好的状态。

我不主张紧绷状态,过度的紧张会让一个人的心态崩掉,这是我在孩子九年级下学期试错过的一个惨痛教训。

再回想之前的那段至暗经历,主要就是因为我太想让孩子冲刺了,每天各种目标的督促,每天言语上的施压,每天现状分析上的强化,让原本就有点压力的孩子一下子焦躁不安了。

而且那个时候,我的状态也处于高度焦虑和紧张模式,无意识和潜意识中每天都在强化压力。

大概在我无意识施压一个月后,孩子已经出现了初步的焦虑和紧张状态,而我那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还以为是因为重视考试才会有表现,甚至还鼓励孩子:有压力说明你想向上,用一点正念来缓解压力。

直到孩子心理崩了好几次后,我才痛醒意识到,孩子的问题折射的一定是我的问题。于是我找朋友做了心理咨询,才发现是自己焦虑过度导致孩子心理上的崩塌。

后来,我先调整自己的情绪,然后用一个月时间每天给孩子疏导心理,孩子的状态好了很多,没让情况继续恶化。

当一个人处于紧绷时,这时就不能再继续施压了,而要先处理情绪,保持情绪稳定,再去帮助孩子去缓解压力。

其实,孩子心理崩塌的主要原因是自我价值感低,有着过高目标又做不到时就会高度紧张,越紧张越发挥失常,然后价值感就崩了。

不过,虽然我不主张过于紧绷,但过于松弛感,又是另一个极端应对。

就像我在高一上对孩子的放任一样,一个学期真的啥也没管,朋友劝都劝不动,我想着孩子能搞定的事,我为啥要插手,他自己只要一直进取向上就行了。

但实际上,孩子的自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相对薄弱的,需要家长去助推和引导。

过于佛系的做法,会让孩子失去目标,然后让自己越来越随波逐流。

虽然,紧绷真的会拖垮一个人,而松弛会让一个人放飞自我。

有些高要求,是画地为牢,是自我束缚;但完全没有要求,又会迷失方向,走哪算哪。

想明白这个理时,我突然豁然开朗了。原来紧绷不对,太松弛也不合适。

只有张弛有度,才能更好应对问题,保持忧患意识,才能持续进阶。

所以,我想对我的孩子说:我们没必要做到完美无瑕,但也不能没一点紧迫感。

当你在松弛中有了危机意识时,就会珍惜每一个来之不易的碎片化时间,就能不断战胜自己的惰性,就不会那么频繁跑神。

这才是与自己真正的和解,在松弛中保持战斗力,这才是最好的前行状态。

95%的人都不过只是普通人,都会遇到低潮,都会遇到困难。人活于世,吃苦常有,没有谁比谁更聪明,只有谁比谁更努力。

那些成功的人,是因为熬了很多别人熬不了的夜,吃了大多数人吃不了的苦,才有了轻而易举的结果。正应了那句老话:用99%的勤奋,加上1%的聪明,才有了好的结果。

不紧绷,不松弛,脚踏实地,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

0 阅读:7

百合读书

简介:爱读书、爱思考、爱写作的百合,读完10000本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