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巧嘴纵横天下,定秦国大业”,张仪带给秦国多少惊喜?

秋珊说文化 2024-11-02 09:27:01

战国中期,随着魏国霸权的衰落,天下又进入了战火纷飞的时代。魏国衰落后,各国的国力都差不多,没有了确切的霸主,像张仪、苏秦、公孙衍的一些说客横空而出,士人开始崛起,士人处于贵族的最底层,士人的祖上也是国君或者有权力的贵族。可随着时间的发展,那些贵族也慢慢变为了穷人。

张仪祖上就是魏国国君,到张仪这一代已经成为了平民,家徒四壁。张仪年轻的时候跟苏秦师出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成下山后,最先选择的不是西方的秦国,可是却是秦国给了张仪施展才华的机会。张仪是魏人,首选也是魏国,魏国当时的国君是魏惠王,他没有待见张仪,因为他没有背景,只是一个庶民。魏惠王是魏国由盛转衰的国君,在他手中错过了商鞅、公孙衍、张仪等大才,也断绝了魏国统一天下的希望。

在魏国碰壁后,张仪去到了南方的楚国,在楚国令尹(相当于丞相)昭阳手下做了一个门客,希望有朝一日会得到楚王的重用。昭阳曾经带领楚军,大败魏国,夺取了七座城池。楚威王十分高兴,将楚国的无价之宝“和氏璧”赐给了昭阳,得到了楚王的赏赐,昭阳肯定要大宴宾客,拿出和氏璧炫耀一下,可是和氏璧却不翼而飞。昭阳就怀疑到了穷困潦倒的张仪手上,认为是他偷了,就对张仪严刑拷打,可是张仪拒不承认,昭阳只好释放了他。

在楚国受辱之后,听说同窗好友苏秦在赵国得势,就去到了赵国投奔他。张仪来到赵国后,苏秦对张仪不理不睬,就连吃的饭食都是仆人和侍女吃的,还当众羞辱张仪,你这么有才能的人,还如此穷困潦倒,想要将张仪赶出去。张仪认为跟苏秦师出同门,可以在赵国求的一官半职,谁知得到的只有羞辱,一气之下就离开了赵国。去到了西方可以抗衡赵国的秦国,张仪去到秦国后,苏秦暗中派人帮助张仪见到秦惠文王,张仪也凭借了自己的口才得到了秦惠文王的赏识,成为了客卿。而张仪也凭借帮助他的人知道了苏秦的良苦用心,说只要苏秦在赵,秦国就一日不攻赵。

张仪和秦惠文王是秦国继秦孝公和商鞅之后,第二个君臣组合,秦国也进入了新的时代。合纵连横的时代已经来到,秦惠文王十年,秦王派公子华和张仪攻打魏国的蒲阳,张仪劝说把蒲阳还给魏国,并派公子去魏国为质。并对秦王说,秦国当前的目的是东出,蒲阳对秦国的战略地位没有河西之地大,不如买魏国一个人情,还能得到一个盟友。魏国会用河西之地换吗?这就展现了张仪的口才能力?

张仪奉命出使魏国,张仪见到魏惠王之后,向魏惠王分析现在的局势,指出秦国的强大和魏国的困境。劝说用河西之地换取蒲阳和与秦国暂时的和平,魏惠王虽然对河西之地不舍,可这也是魏国最好的选择了,当时秦强而魏弱,河西之地本来就是秦国的故土。最终同意割地,秦国也得到了所有的河西之地,东出再无威胁,张仪也因为不得一兵一卒就立下大功,被秦王立为丞相。

这个时候张仪已经威胁到公孙衍的地位,公孙衍也是魏人,不受重用,来到了秦国,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公孙衍入秦后,帮助秦国暴揍魏国,攻下了雕阴,被封为“大良造”。上一个“大良造”还是商鞅,可见秦王对公孙衍的重视,秦王本来想立公孙衍为丞相,后因甘茂手下的小官吏告密,说公孙衍泄露了秦王欲任命他为相的机密,秦惠文王大怒,打消了念头。然后就是张仪入秦,张仪跟公孙衍有很大的政治分歧,公孙衍认为秦国先清理背后的蛮夷,在东出。而张仪和秦惠文王则是放眼天下,想要继续削弱魏国,打通秦国的东出通道。因为理念不和、张仪的崛起,公孙衍离开了秦国,回到了魏国。回到魏国后,公孙衍积极组织合纵,抗击秦国,那是后话。

魏惠王和韩宣惠王为了对抗强大的秦国,互尊为王,于是秦惠文王派张仪讨伐了魏国的陕。把哪里的魏人全部送到魏国,并修筑了上郡要塞。随着秦国的强大,周围各国的纷纷称王,秦惠文王也有了想法。很快,秦惠文王就付诸于行动,公元324年,秦惠文王跟魏惠王、韩宣惠王在龙门相王,其中魏王驾车,韩王牵马,秦国正式称王。史称“龙门相王”,秦国也开启了它的时代。

山东六国为了把秦国封死在函谷关内,各国的合纵已经逐渐形成,为了瓦解合纵,秦国派张仪与齐国、楚国的大臣在啮桑进行会盟。在会盟中,张仪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拉拢齐国和楚国,以削弱东方各国的合纵联盟。可最终却因为各国之间心怀鬼胎,这次会盟也不了了之。

啮桑会盟之后,秦国分化六国的计划失败,张仪的连横之策短时间内没有作用,秦惠文王为了平衡朝中势力,不得已将张仪罢相。为了秦国的利益,张仪前去魏国担任国相,以达到魏国臣服于秦的目的,魏惠王因为被秦国欺负的太狠,一直想要报仇,怎么会同意?秦惠文王大发雷霆,立刻出兵攻打魏国的曲沃、平周,暗中给张仪的待遇更加丰厚,张仪感到秦王真是一个好君主。魏惠王死后,魏襄王继位,张仪于是劝说魏襄王,魏襄王不从。

魏襄王用公孙衍的策略,合纵抗秦。公孙衍积极奔走,成功劝说楚、韩、魏、赵、燕五国合纵,可楚、燕却认为秦国对它们的威胁太小,态度不积极,真正出兵的只有赵、魏、韩三国,三国联军逼近函谷关,秦国大将樗里疾在修鱼大败联军,斩杀魏军主力8万,3万韩军。第一次合纵以失败而告终。张仪再次游说魏王,臣服于秦国,于是,魏国退出合纵,请张仪去秦国调解,张仪回到秦国,重新出任相国。

次年,巴蜀内乱,苴国是秦国的附属国,苴侯向秦国求救,当时秦国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张仪支持的向东攻打韩国,秦国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霸业。一是司马错支持的灭亡巴蜀,占领巴蜀之地的资源,抑制楚国,获得实利。最终,张仪支持了司马错的想法,因为相比于虚无缥缈的霸权来说,还是巴蜀之地更利于秦国东出。秦惠文王出兵巴蜀之地,名为救援,实为灭国。巴蜀之地并入秦国,为秦国提供了一个天然的粮仓,也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关键所在。后楚国在齐国的帮助下,两国联军行动,顺利攻下了秦国的曲沃,将要继续攻打於中。

秦国为了离间齐楚联盟,派遣张仪出使楚国,游说楚王只要跟齐国断交,秦国将奉上商於六百里土地,当时的六百里土地一般都需要一场大战,而如今可以不费一兵一卒获得。只要跟齐国断交,何乐而不为?因为当时楚国的大臣都被张仪收买,只有一些正义之士,劝说楚怀王不要相信秦国,秦国是虎狼之国。可楚怀王却被利益冲昏了头脑,派人问候了齐王的祖宗,齐国跟楚国断交,后来秦国闭口不谈盟约,却在1年后,只给楚国六里地,楚怀王知道自己被骗了。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楚怀王决定对秦国用兵,陈轸劝说不如联合秦国,攻打齐国,楚王不听。

楚怀王发动丹阳之战,秦国兵分三路抗击楚国,中路的魏章在丹阳打破楚军,斩首八万。与西线的甘茂联合,一举得到了楚国汉中六百里土地,而东路齐国更像是一个旁观者,看到秦军就落荒而逃。楚怀王因为汉中失守大怒,发动全国军队攻秦,大军深入蓝田,距离咸阳不足100里,秦惠文王都上阵了,可秦国联合韩魏攻入楚国腹地,楚军不得已撤兵,丹阳之战、蓝田之战大败,楚国元气大伤。

在这种情况下,楚国不得已向秦国求和,秦国提出秦国退汉中一半,交换楚国的黔中郡。可楚王要求张仪入楚,楚给秦国黔中郡。张仪为了秦国大业不得已入楚,张仪入楚后,被楚怀王囚禁,想要杀掉他。由于楚王冷静下来,不想要给秦国黔中郡,再加上靳尚、郑袖的说情。楚王最后还是释放了张仪,秦国也没有得到黔中郡。不过,楚国和秦国结盟,张仪也算是不虚此行。

张仪离楚后,恰逢屈原从齐国回来,问楚王为什么不杀张仪,防止他再来危害楚国?楚王醒悟,派杀手想要杀掉张仪,可是没有追上。张仪回到了秦国,不久后,秦惠王去世,太子秦武王继位,秦武王跟张仪在治理国家上不和,诸侯听说张仪跟新王不和,纷纷和秦国断交,于齐国结盟。不久,张仪被秦武王驱逐出秦国,张仪回到了魏国,做了魏相。或许是知己的死去,也或许是张仪太累了,回到魏国第二年,张仪去世。

张仪虽然死了,可他跟秦惠文王治理的秦国,也是越来越好,秦国的版图相比秦惠文王初期,翻了一倍。而孟子对于张仪这种纵横家也有很大的评价,“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也是对张仪的最高评价,而秦国虽然没了张仪,可直到统一天下,也在使用张仪的合纵连横之策。

0 阅读:30

秋珊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