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能防老吗?儿子的态度,让我的计划落空!

我是木子李 2025-01-19 11:03:15

读者来信如是说:

我是公务员,丈夫做小本生意,儿子是家里独苗。在儿子上学期间,我和丈夫对儿子的期许:希望他能好好学习,大学毕业之后,在我们生活城市考个公务员(地级市)。

欣慰的是,儿子上学期间的学习成绩非常冒尖,顺利考上大学之后,又读了研。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希望他在大城市工作。

期间,我们为了给儿子未来铺路,先后买了两套房子(加上我们目前住的房子,共3套房子)。气愤的是,儿子大学毕业之后,拒绝回到我们身边工作。

这些年,我和丈夫在儿子身上付出了很多,且为了让儿子未来的生活舒坦一些,我和丈夫也是秉承省吃俭用的生活作风,儿子为什么就没有给我和丈夫养老的意识呢?虽然在儿子执意留在大城市工作那会,我和丈夫曾说狠话:他未来的路,单打独斗好了。但我们就这么一个儿子,我们怎忍心对他不管不顾?

现如今,我和丈夫打算把除我们住的两套房子卖掉,将卖房子的钱以及我们目前的所有积蓄全给儿子,成全他在工作城市买房的心愿,且真心希望他未来生活能够幸福美满。

在儿子不愿意和我共同生活的现实面前,我和丈夫不得不对我们再过十多年后的“老年生活”重新规划:或不定期地选择在不同的城市给予旅居;或在儿子需要我们带娃的情况下,前往儿子工作城市租一套房子帮他带娃。

木子李情感浅析:

探讨两个问题:

一、作为当代年轻人,学业有成之后,是选择留在大城市找工作呢,还是选择回到父母身边呢?

留在大城市工作的优势:大城市就业机会多;自己甭管生活状态怎样,基本上不会有人对你嚼舌根;大城市的教育、医疗有着非常大的优势;交通便利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有力支撑等。留在大城市工作的劣势:买房成本高,在买房层面,倘如得不到家人的资助,压力会非常大,且有可能因为名下差房,成为找结婚对象困难户;生活成本相对比较高,且内卷较为严重,倘若自己抓不住时代风口,很难完成所谓的“阶层跨越”;不排除有一些人因为难以承担在大城市生活的心累,在大城市折腾几年之后,不得不回到原籍。

回到成长城市工作的优势:有父母帮衬,以及父母为你打拼的家产,导致自己在物质层面不需要太努力,只需找一份能糊口的工作即可;尤其在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层面,会显得特别自然。回到成长城市工作的劣势:倘若自己没有入俗套,自己大概率会成为太多人茶余饭后热议的对象;倘若自己父母没有最基础人脉,太多你能看到的机会或会被关系户抢走;因为自己心中有梦想且难以实现,导致自己会在某些时候郁郁寡欢;或会在某些特定时刻以及某个年龄段,对自己一辈子扎根小城市这件事产生不甘心。

二、当代老年人群,在难以指望子女养老的情况下,需要用怎样的心态以及姿态应对养老问题?

伴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养老模式必然会发生变化。最明显一个改变:村庄的消失。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乡镇也会在若干年后消失。在城市变迁过程中,一个难以阻挡的潮流:太多年轻人向大城市拥挤,导致一些村落、乡镇出现了太多留守老人。对于这些老人而言,他们只能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享受到“家人团聚”,平日里,他们只能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和子女交流。还有一些老人,虽然生活在县城或地级市,但他们一样享受不到子女的陪伴。在此情况下,养儿防老似乎有些不现实。充其量只能将子女视为精神支柱。

当大多数老年人没有办法享受子女陪在身边待遇的情况下,当代老年人就需要转变养儿防老的意识形态,至少不要因为子女没有守在你身边,就对子女形成抱怨和怪罪。除此之外,也不要在子女面前呈现“毫无保留”的付出,源于你名下的老宅以及你手里的积蓄,才是你晚年生活最实惠的后盾。纵然有旅居想法,又或者去子女工作城市帮忙带娃的想法,家里的老宅都不要轻易卖掉,时刻让自己保持可进可退的状态,才能心不慌。与此同时,还需要清楚地明白:过了60岁,比拼的是身体健康,期间要尽可能快乐生活。

曾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子女在自己的认知里就是核武器,或许这辈子都用不上,但存在本身就能对身边人起到威慑作用。换个思路:如果养儿只用于养老,在子女兼顾父母养老的情况下,却割舍了自己在事业层面的发展,难道对子女公平吗?这个时代,虽然有太多就业机会,但也充斥着内卷,导致人们明明成不了饿死鬼,却时常处于心累、焦虑的状态。另外一个不争的现实:在很多人的固有思维中,充斥着疼小不疼老的生活做派,以至于,就算子女能够长时间陪伴在父母身边,也很难呈现出让父母满意的孝道。

生活中几个较为矛盾的现象:1)在子女上学期间,父母特别不希望看到子女有谈恋爱的情况发生,但在子女走向社会之后,又会逼着子女赶紧带恋爱对象回家;2)在子女上学期间,特别希望子女能够学习成绩突出,关键是,子女一旦学习成绩突出了,很有可能换来子女学业有成之后留在大城市发展事业的可能性,这时候,又会对子女的选择给予阻止;3)子女没有找对象的时候,对子女催促,在子女有了对象,但不能让父母满意时,父母又会棒打鸳鸯。提醒所有父母,将子女抚养成人是责任和义务,尽量不要用养育之恩对子女给予捆绑。

编后语:

不同时代,普通人都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且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其实是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为此,关于人生,应该在拒绝好吃懒做以及持有知足心态下尽量让自己快乐最大化并轻松一些。怎奈人们很难放不下所谓的攀比和贪婪,导致人们会在很多时候,沉浸在亲自编织的心累漩涡中难以自拔。

每个人都应该将自己视为一个独立个体,永远不要畅想寄生或被包养的生活。当自己对任何人没有依附情怀了,或会对所有关系产生这样的心态:你来,我当你不会走;你走,我当你没来过。虽然人们在付出的同时,肯定希望得到同等的反馈,实际上,心安才是活着最好的状态。

(图片来自网络,图文无关)

0 阅读:5

我是木子李

简介:专注情感研究十余年,曾出版书籍《给爱一把长命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