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在小区遛娃时,听到几个二胎妈妈在聊天,一个说:"我家宝宝直接扶着沙发站起来了,一点也不爱爬,这是超前发育?"
另一个妈妈说:我家娃小时候经常爬,爬的非常快,也不知道是不是爬的多,现在平衡感特别好。
看着另一边不爬行直接走路,还在努力学跳绳的老二,突然感觉宝宝爬行变得特别重要了。

每次看到宝宝像条毛毛虫或者像只小老鼠一样在地上爬来爬去就感觉特别可爱。
只不过,当我们以为的宝宝满地爬只是可爱的卖萌行为时,事实会告诉我们,爬行是人类幼崽最原始的全能训练课。
因为,爬行其实是一个全身性的运动,他和宝宝全身的协调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美国儿科学会最新研究显示,爬行期超过800小时的宝宝,入学后在专注力和空间思维测试中得分高出23%。
1.爬行可以刺激大脑发育
爬行的时候宝宝需要手脚协调,通常都是左手加右膝,右手加左膝,当宝宝左手右膝交替前进时能刺激活胼胝体,高速连接宝宝的左右脑,宝宝大脑的左右半球就会像光纤网络一样疯狂连接,大脑也会发育的更好。

2.帮助身体协调
刚才说了,爬行是一个全身性的运动,爬行时需要宝宝全身,包括颈部、肩部、腰腹、四肢的配合,对于宝宝的整个身体都有一个协调的作用。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观察过宝宝爬行?
每次爬行的时候,宝宝的小屁股会两边自然扭动,看起来好像很搞笑,但其实宝宝是在锻炼核心肌群。
通过这种全身协调性训练,宝宝在学步期能很好的防止摔跤。
我家老二就没有爬行直接学会走路,不得不说,协调性确实没那么好,平时走路的时候经常摔跤,老大是先爬行再走路的,就没有这种情况。
3.刺激宝宝预判能力
宝宝爬行的时候,不光只用手和脚,他还要眼观四路耳听八方,能刺激宝宝的听力和视力,也能让宝宝判断方向和危险,刺激宝宝的预判能力。

有些宝宝不爬行,坐着坐着就会走路了,其实哪有宝宝天生就不会爬行的呢,这一项技能很多时候都是被家长剥夺了的。
▶️当出现:
①不让宝宝下地,过度保护宝宝。
②宝宝过于肥胖。
③宝宝营养不良,体力不足。
④大运动发育迟缓。
都会影响宝宝爬行。

但我们也知道,俗话说得好,宝宝的发育三翻六坐七滚八爬,这都是有规律的。
▶️我们要抓住黄金期让宝宝学习爬行。
宝宝6-7个月:宝宝这个时候是葡行,像只小飞机一样,小肚子贴地手脚乱划,像只萌萌的小青蛙
宝宝8-9个月:宝宝已经学会爬行了,并且已经学会了标准版的左手右膝,右手左膝。
10个月后:宝宝成功晋级成为小泥鳅,满屋钻,抓都抓不住。
当然,每个宝宝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些宝宝爬的晚。
如早产儿,可以按矫正月龄算;
如宝宝很胖,行动不方便,也可能稍晚些。
只要在18个月前完成从爬到走的过渡,都不用太担心。

▶️这些信号说明宝宝准备开爬了:
✅ 趴着时能用手臂撑起上半身
✅ 躺着会自己翻身打滚
✅ 对远处玩具表现出强烈兴趣
✅ 坐着时身体前倾想扑出去
先爬后走 vs 不爬就走,优势5岁见分晓1. 运动能力
经常爬行的宝宝在爬行时能锻炼到深层肌肉群,加强了后期运动发展的基础,这些宝宝以后的运动能力会更强。

2. 学习能力
脑科学专家扫描发现,充分爬行的孩子大脑皮层沟回更密集,学习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会更快更强。
这种感觉相当于我们使用电子产品时,硬盘容量越大,信息处理速度越快。
3. 感统失调风险
爬行的过程中宝宝能锻炼整个身体的协调能力,出现感统失调的风险会更低。
反之,有数据显示,有70%感统失调儿童都有爬行不足史。前庭觉发育不良的孩子,上学后也更容易出现注意力涣散、读书跳行等问题。
4. 性格差异
爬行的过程也是一个宝宝努力的过程,宝宝在学习爬行的过程中也能积累很多判断方向,控制速度等良好体验,宝宝也更愿意尝试和坚持其他事。
所以我们平时要给宝宝创造爬行的条件,不要过度宠溺宝宝,要让宝宝多下地,或者用一些会爬行的动物和玩具"勾/引"宝宝在后面爬着追。

最后,如果宝宝没有爬行就已经健步如飞,爸爸妈妈也不用因为宝宝没有爬行就走路而太焦虑,平时可以和宝宝多玩一些隧道游戏、跨越障碍物等锻炼宝宝的爬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