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却暖雪晴天
——咏大寒古诗词赏析(二)
王传学
时值大寒时节,天寒地冻。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大寒》(节选)诗,描写了大寒时节的寒冷天气,及自己的生活状况,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的孤寂:
大寒雪未消,闭户不能出。
可怜切云冠,局此容膝室。
吾车适已悬,吾驭久罢叱。
拂麈取一编,相对辄终日。
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大寒诗。全篇共16句,分两部分,节选的是前一部分。
“大寒雪未消,闭户不能出”,诗的首联,写大寒这一天,积雪尚未消融,外面依旧寒风凛冽,寒冷异常。这么寒冷的天气,只能闭户御寒,出门只觉寒气逼人。表现了诗人清贫守静的处境。
“可怜切云冠,局此容膝室”,只是可惜了高高的切云冠;局促在家,居室狭小,仅容两膝。“切云冠”,在这里表面上是指一种帽子,实际上则涉及到“挂冠”致仕这一层面。在古代,退休称为“悬车”。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写了《秦中吟十首·不致仕》:挂冠顾翠緌,悬车惜朱轮。“挂冠”“悬车”,就是到了七十岁,而致仕退休之意。
难道诗人心甘情愿退休在家吗?不,他的理想,他的抱负,在于收复中原,在于进取。“挂冠”“悬车”,本不是陆游心里所想。那么早就“挂冠”,实在心有不甘。房屋虽小,清贫终生,这些本不算什么,但心中的“北伐之志”尚未完成,实有不甘啊。
“吾车适已悬,吾驭久罢叱”,“我”年事已高,已经“挂冠”“悬车”,可以致仕退休了;“我”的车架,也久久没有大声叱喝出门了。实际上,这是一种自嘲。诗人其实并没有到退休的年龄,只是朝廷让他提前退休而已。这里是正话反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跃然纸上。
“拂麈(zhǔ)取一编,相对辄终日”,手持拂麈,取出一卷书,与之相对,一对就是一整天。诗人蛰居村屋,难道只为了当一个书生吗?不是的,诗人有着伟大的抱负与情怀,想为国家多出点力,不愿意就这样老去。“相对辄终日”,只是一种无奈,只留下一声叹息罢了。
这首诗全篇以大寒时节为背景,以诗人自身的处境为切入点,表达了诗人的思考和感慨。诗人通过描绘寒冷的环境、封闭的状态和自己的日常活动,展现了他内心的孤独、对道德追求的坚持和对年轻一代的希望。
南宋诗人李光的《连夕大寒示邻士二首》(其一),继承了柳宗元的“钓雪”精神,让人感受到诗人的独特情怀与高洁志趣:
冻云垂地北风颠,妆点江湖欲雪天。
我亦随身有蓑笠,兴来同上钓鱼船。
这是南宋诗人李光的一首大寒雪钓诗。
李光笔下的大寒,兴致盎然。在寒冷的天气中,在雪中还想着钓鱼,原来,再冷的天,再大的雪,也不能浇灭心中的热情。若你决定灿烂,山无遮,海无拦。
题目“连夕大寒”,即连续几夜的大寒天。“示邻士”,就是写诗赠邻友。告诉邻友,在大寒的日子,“我”都在做什么。
第一句“冻云垂地北风颠”,描写大寒天气。大寒极寒,天上的云彩,似乎被冻住一样,垂在大地上,北风呼号,像要颠翻大地。
第二句“妆点江湖欲雪天”,想象大寒雪景。眼看就要下雪了,到时候,江河湖海,银装素裹,装饰一新,分外妖娆。
三四句“我亦随身有蓑笠,兴来同上钓鱼船”,在大寒时节,诗人却兴致盎然,像柳宗元一样准备“独钓寒江雪”。于是,他随身携带了斗笠和蓑衣,并邀请邻友如果有兴致,不妨一起上钓船。
在大寒时节,能够想起“独钓寒江雪”的,一定是与众不同的高洁之士。一般人,畏惧严寒,早就收杆不钓了。然而,诗人却越加兴致盎然,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只有一个,诗人心心恋恋的并不是能钓多少鱼,而是钓眼前的一片雪景啊!越是在寒冷极盛处,越能彰显一个人的品性与境界。钓雪,便是独立精神的一种体现。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意境深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的态度。
南宋诗人陈著的《游慈云》,写的虽然都是大寒时节的景象,却看不到那份畏寒退缩的心态,而是充满了游览的雅兴与乐趣:
老怀不与世情更,才说閒行兴翼然。
微湿易乾沙软路,大寒却暖雪晴天。
未曾到寺香先妙,底用寻梅山自妍。
笑问松边人立石,汝知今日是何年。
陈著是宋末著名的文学家,写有不少诗文,抒发他忧国忧民和歌颂祖国河山的心情。他也是一位政绩卓著的官员,因“独持风裁,威令肃然”,“清正廉明,文义冠世”,深得民众拥戴。知嵊县四年,离任时曾获得县民跪泣送行的殊荣。
诗人晚年隐居在浙江宁波东面的四明山,此诗当是写于此时。
诗一开篇,诗人说自己虽然年老了,仍然要跟上世情时尚。刚听说有人要去游览慈云寺,不由得兴致勃勃地随着前往。表现了诗人不服老的精神状态。
走在乡间的沙路上,感觉有些软,路面上还有些湿润,不过太阳一嗮就干了。虽是大寒天下了雪,但是太阳出来了,觉得很暖和。诗人写雪地行路,不觉得寒冷,心情很是舒畅。
诗人还没到慈云寺,就闻到从寺里飘出来的烧香的香味,感到很是美妙。诗人说,要赏美景,何必要去踏雪寻梅,这山间的风景自是美啊。寺香美妙,山景美丽,显示了诗人游览的盎然兴致。
尾联“笑问松边人立石,汝知今日是何年”,诗人笑着问松树边站立的石头,你知道今天是哪一年?幽默风趣,让人忍俊不禁。
诗人于大寒时节游慈云寺,似乎并未感受到寒意,而是觉得既“暖”又“妙”。与身边的人谈笑晏晏,一副兴致勃勃的样子。就连我们这些读者看完,也觉得十分舒畅。
在古人的认知中,酒总是令人越喝越暖的,既然天寒地冻,又岂能无酒。宋末元初诗人方回写的《永乐沽酒》,没有描写大寒时节的风景,而是专写喝酒:
大寒岂可无杯酒,欲致多多恨未能。
楮币破悭捐一券,瓦壶绝少约三升。
村沽太薄全如水,冻面微温尚带冰。
爨仆篙工莫相讶,向来曾有肉如陵。
诗一开篇,诗人就感叹道:在这酷冷的大寒时节,怎能没有一杯酒呢?可想要多买点酒,很遗憾没有这个能力。诗人很想在寒冷的大寒时节喝些酒取暖,可惜没有多少钱,只能买一杯酒。诗人晚年生活艰辛,靠卖文为生。无钱买酒,当是实情。颔联写买酒的情状。诗人拿出破旧的钱币,慷慨地买下一壶,瓦壶里装的酒很少,大约只有三升左右。钱是“楮币”,壶是“瓦壶”,买一壶酒就是“破悭”,可见诗人平日生活的拮据。颈联写酒质低劣。乡村里的酒质太淡,几乎全是水。喝了这壶酒,冻着的颜面稍微有点热,可身上还感到冰凉。
尾联诗人自嘲道 :厨师和船夫们不要惊讶我喝这么差的酒,过去我曾有过丰盛的时候,能喝更醇厚的酒。今昔对比,更显凄凉。
这首诗描绘了大寒时节,诗人渴望拥有一杯酒来抵御严寒。诗中通过对物品的细节描述,如楮币、瓦壶等,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生活状态。而村中卖的酒稀薄如水,只能勉强取暖,反映出百姓生活的艰辛。
诗人还提到了“向来曾有肉如陵”,表达了一种对过去丰盛时光的怀念。这样的对比更突显了当下生活的困顿和不易。
整首诗通过对寒冷、酒水的描写,和对往昔丰盛生活的回忆,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以及对温暖生活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