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的某天,陈毅市长办公室的案头摆着一份青帮头目名单。当秘书念到“顾竹轩”时,这位身经百战的元帅突然起身,手指重重敲在桌面上:“此人对革命有功,动不得!”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这位曾与杜月笙齐名的青帮大佬,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
1902年的上海闸北码头,16岁的顾竹轩赤着脚,肩扛麻袋在烈日下穿梭。苏北饥荒让他举家逃难至此,每日靠拉黄包车挣12个铜板糊口。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满身汗臭的苦力,二十年后竟能让英租界工部局低头赔款。
顾竹轩的转折始于德国车行老板的赏识。凭借过人体力和机敏头脑,他从拉车夫跃升为外籍老板的司机,甚至学会了用德语报账。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抓住德商撤离的机遇,倾尽积蓄盘下车行,自此开启商业版图。为站稳脚跟,他拜入青帮“大”字辈刘登阶门下,成为“通”字辈弟子,与黄金荣、杜月笙渐成鼎立之势。
1920年代的南京路上,顾竹轩斥巨资建造的天蟾戏院成为沪上文化地标。梅兰芳在此连演42天,场场爆满;杜月笙登台客串,引得万人空巷。然而隔壁永安公司眼红其盛况,勾结英租界工部局,以500银元强征戏院地皮。
顾竹轩的反击堪称传奇。他重金聘请外籍律师,将官司一路打到英国联邦最高法院。庭审现场,他拍出地契原件,用苏北方言怒吼:“英国人也要讲王法!”
历时三年,终获10万银元赔偿,创下华人状告租界当局胜诉的首例。这场胜利不仅保住了戏院,更让“江北大亨”的名号响彻浦江两岸。
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天蟾戏院的舞台暗门后多了间密室。这里常聚集着神秘来客——上海地下党成员在此召开紧急会议,顾竹轩亲自把守通道。某次巡捕房突击搜查,他不动声色地将特务引至后台,掩护中共交通员从密道撤离。
这种胆识源于他对侄儿顾叔平的影响。这位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下党员,多次借助叔父的关系网传递情报。1943年,两名八路军干部途经上海,顾竹轩冒险签发特别通行证,助其突破日军封锁线抵达延安。周恩来得知后赞叹:“青帮之中,竟有如此深明大义之人!”
1938年长江决堤,顾竹轩调集30艘货轮,满载粮食药品逆流而上。船队悬挂“救济桑梓”的旗帜,沿途日机多次俯冲威慑,他始终立于船头寸步不退。抵乡当日,他亲手为灾民盛粥,见到饿晕的孩童,当场摘下金表换粮。
这种侠义贯穿其一生。抗战胜利后,他拒绝国民党的高官厚禄,暗中资助劳工夜校。1949年解放军兵临城下时,他劝说帮会弟子不得破坏城市设施,更将珍藏的上海城防图交给地下党。这些举动,让陈毅在入城后感慨:“上海解放,顾先生当记一功!”
1951年镇压反革命运动中,昔日叱咤风云的青帮大佬纷纷落马。黄金荣在“大世界”门口扫街,杜月笙客死香江,唯有顾竹轩安然居于愚园路老宅。某日旧部登门求庇,他指着墙上的“劳动光荣”奖状正色道:“我现在是文艺工作者,天蟾戏院早归国家了。”
晚年的顾竹轩常穿中山装,手提帆布包往返于戏曲协会。他主持改编的《红色娘子军》京剧版,连演百场轰动沪上。1956年病逝时,追悼会上出现奇特景象:穿长衫的老帮众与着制服的文化干部并肩致哀——这位游走于黑白之间的传奇人物,最终以“爱国民主人士”的身份载入史册。
【参考资料】《上海青帮秘史》(上海市档案馆编)《顾竹轩传》(江苏人民出版社)《天蟾舞台纪事》(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解放前后社会改造》(中共党史出版社)《民国帮会要员录》(中国文史出版社)《周恩来与上海抗战》(中央文献出版社)《上海戏曲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苏北移民与上海城市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