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伊朗和俄罗斯副外长在北京开会并发表关于伊朗核问题的联合声明,意味着什么?为伊朗主持公道,俄罗斯分量不够,只有中国才有底气不用看特朗普的脸色。

(中俄伊副外长举行伊朗核问题会谈,中国提出五点主张)
最近一段时间,世界媒体都被美国特朗普政府“抛弃”乌克兰的外交行动吸引了目光,对中东地区的关注大幅减少。实际上,中东地区也在暗潮涌动。
从特朗普政府执政一个多月实施的外交政策来看,美国很显然打算从欧洲抽离力量,但要“死保”对中东地区的控制权,尤其要全面压制伊朗的影响力。
让美国和以色列最担忧的,是伊朗可能会发展核武器,因此特朗普政府试图逼着伊朗重返谈判桌,签署一项禁止伊朗发展核武器的协议。
前些天,特朗普通过阿联酋的外交官致信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表示希望伊朗放弃核武器计划,并重返伊核协议谈判,如果伊朗不谈,那美国就可能直接发动军事打击。
紧接着,美国财政部部长贝森特宣布针对伊朗制定新一轮的制裁措施,要切断其经济命脉,包括制裁伊朗石油部长本人。
随后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回应称,一些国家想要将其意愿强加给伊朗,伊朗绝对不会接受;然后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布赖恩·休斯重申,伊朗可以选择通过谈判达成协议,否则就可能面临美国的军事行动。

(特朗普对伊朗的极限施压并未起到作用)
就在这个紧张时刻,3月14日,在中国的主持下,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和伊朗副外长加里布阿巴迪在北京召开了会议,讨论伊朗核问题,并发表了联合公告,提出了中方的五点主张。
中方的主要观点,是坚持通过政治外交手段和平解决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非法制裁,这一点直接针对美国近期的行动,主张伊朗继续恪守不发展核武器的承诺,但各方充分尊重伊朗作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享有的和平利用核能权利,同时反对强推联合国安理会介入,坚持分步对等原则,协商一致寻求共识,反对“从实力和地位出发”强压伊朗屈服。
中俄伊这次三方会谈的结果给处理伊朗核问题定下了一个基调:不能依着美国胡来。事实上,正是特朗普在他的上个任期内破坏了各方达成的伊核协议。
伊朗核问题由来已久,经过多年的艰苦谈判,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在2015年7月达成了历史性的全面协议,即“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同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支持这个伊朗核问题协议,并将取消对伊朗长达10年的制裁。

(伊朗核问题六国与欧盟在2021年重启核谈判,美国没有出席)
结果到了2018年5月8日,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并单方面重启对伊朗的制裁,他的理由是伊核协议是一项“糟糕的”协议,对伊朗发展核项目的限制很弱,却令伊朗得以免于制裁。
特朗普认为,该协议未限制伊朗发展弹道导弹项目,也未限制伊朗在中东地区“制造不安的活动”,此外协议中有关伊方在协议失效后可恢复铀浓缩活动的条款也不可接受。而现在,特朗普再次以军事攻击和制裁相威胁,逼迫伊朗重返谈判桌,岂不滑稽?
特朗普的目的不难推测,他希望新协议不但要禁止伊朗发展核武器,还要禁止伊朗发展弹道导弹等一切远程武器、禁止伊朗在中东地区扶持什叶派军事力量等活动,将伊朗的军事能力压低至无法抵御美国和以色列的攻击,为进一步颠覆伊朗政权、扶持亲西方的傀儡做准备。

(弹道导弹是伊朗的研发重点)
这无疑是霸权主义的无耻嘴脸。中俄伊的这次会议和声明,就是对特朗普的主张说不。
从外部来看,最近几个月,叙利亚局势骤变,哈马斯和黎巴嫩真主党同意停火,被看作是伊朗构建的“什叶派之弧”的重大挫折,中东局势急速地从有利于伊朗转变为有利于以色列和美国。
从伊朗国内来看,“改革派”领导人当政,伊朗国内矛盾公开化。特朗普政府此时恢复对伊朗的“极限施压”,正是看准了伊朗最脆弱的空档。
中国在2021年3月与伊朗签署了《中伊全面合作计划》,成为谋求共同发展的伙伴,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伊朗参与和融入多边合作机制。

(虽然伊朗不是中国的主要石油进口国,但其地处波斯湾,这里绝对不能乱)
中国从伊朗进口的石油只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的一小部分,石油并不是中国与伊朗发展关系的核心。在中国看来,伊核问题的根源,是伊朗能否实现真正的自主权,实现安全和发展的问题,这也是中国对待世界的一贯态度。
这次中国提出的五项主张,就是反对霸权主义,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一步。接下来就看特朗普如何“出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