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所周知,企业总是要通过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来获利的。一家企业,无论在自身建设方面做得多么好,如果无法在市场销售端有所表现的话,一切就都只变成了梦想。消费者是一个广谱的概念,消费者有可能购买任何一家企业任何一个品牌下的产品,这对于产业是普遍现象,而对于企业个体而言,行业消费者并不等于自己的甲方,只有进行“品牌消费者”的打造,才能够避免“内卷消耗战”。
长期以来市场的常规销售模式是建立销售渠道与进行促销活动。渠道与促销对于企业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刚需”,但是不要忘记,渠道是面向全市场、全行业开放的,而促销活动也是每一家企业都可以举办的。如果企业的战略思维被限制在了这两个方面,那么会造成的直接结果有三个:1、渠道坐大,企业投入在渠道上的费用会越来越高;2、促销并不是为了赢得消费者而是为了竞品间的“相互抵消”;3、最终将一切的成本都将加诸于产品的销售端,竞品间陷入“价格战”。

对于大众消费而言,价格战是C端用户最愿意看到的“商业场景”,但是价格战本身对于行业的破坏力却是巨大的。在价格战中获胜的企业也将会是“惨胜”,更不用说价格战所带来的利润减少会给替代品进入市场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建设品牌与获得品牌消费者,虽然在初期会有一些“麻烦”,但是却是有效避免“行业内耗与竞品间内卷”的有效手段。
品牌,本身就是一种差异化竞争力,在大多数时候,品牌所带来的竞争力是其它外部条件所难以撼动的。举例来说,如果你的企业想要找一家第三方机构来协助进行品牌建设,你会去找怎样的一家品牌机构呢?是那些主动找上门来的营销公司,还是那些你听说名字要去主动拜访的营销公司?在大多数时候,当我们的心中已经设定了一个锚点之后,我们会更加相信自己想要去主动拜访的营销公司,而那些听到风声主动找上门来的第三方则需要花更大的精力来对自己“进行证明”,才有可能进入我们的视野当中,这就是品牌的力量——在选择的时候,我们其实就是那些知名营销机构的“品牌消费者”。

大众消费者也是如此,喜欢可口可乐的消费者,在进入任何一家超市或者便利店的时候,都会去货架上主动寻找自己想要的饮料;而那些没有品牌,或者叫“不具备品牌力”的产品,则只有安静地摆在货架上等候着消费者的随机挑选。产品,对于“品牌消费者”与“消费者”这两个概念下的人群集合而言,是“唯一”与“之一”的差别。
营销圈曾经流传过一句话“我知道我所投放的市场费用有一半是无效的,但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这句话所表明的,实际上就是企业在进行市场建设时的“主动或被动”逻辑。企业不知道自己花出去市场费用有没有效果,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在市场投放之后是否产生出了品牌效应、是否获得了品牌消费者”。如果“砸了”大量的广告费而依旧让自家的产品摆在货架上让消费者随机挑选的话,那么这些费用只能算作促销,而不能被归入“品牌建设”的范畴之内。

企业的投资方以及管理者,一定会希望“一切尽在掌握中”的,而只有获得了“品牌消费者”,销售、营业额、利润……的数据,才算具备了“主动掌控”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