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怀:“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钱学森赞叹他能抵两个我

菲比寄文 2024-12-22 06:38:31

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位横跨导弹、核弹、卫星三大领域的专家,他也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殉国的烈士。

他是钱学森的师弟,美国人说“钱学森能抵美国5个师”,而钱学森却说:他能抵得上2个我。

周总理在接见外宾时得知他在空难中不幸离世的消息,当场失声痛哭。

他就是我国成绩斐然、功勋卓著的科学家——郭永怀。

少年求学,立志科学报国

1909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在山东荣成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

1919年,10岁的郭永怀进入叔叔开设的私塾学习。小小年纪的郭永怀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很多知识一学就会,还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得老师们的喜爱。

1926年,17岁的郭永怀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青岛大学附属中学,并且成为十里八乡第一个公费上学的中学生。

3年后,郭永怀中学毕业再次以家乡第一个大学生的身份进入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学习。

2年后,郭永怀转入本科班,并且选择了当时并不热门的物理学专业,踏上了他日后成为伟大的空气动力学专家的第一步。

别人学习物理可能会感到枯燥或有难度,郭永怀却对物理展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天赋。当时国内知名教授顾静薇等人不忍心郭永怀的物理天赋被埋没,联名推荐他到北京大学物理系继续深造。

心怀拳拳报国之心,奈何时局弄人。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全面抗战爆发。受到战争的影响,郭永怀在北大的学习也被迫中断。

郭永怀无奈之下,只好返回家乡威海,在威海二中做一名老师。

在威海二中有一个用炮弹皮做成的响钟,而这块炮弹皮正是甲午海战时清政F战败后留下的。

看着这块承载着民族耻辱的炮弹皮,郭永怀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而当时,日本的飞机还时不时在家乡的上空盘旋、轰炸,留下满目疮痍,我们却毫无招架之力,更无法与之抗衡。

郭永怀痛感我国航空工业的落后,他深深地意识到: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不够强大,就只能被动挨打。

于是他下定决心转变志向,学习航空工程技术,用我们自己制造的航空武器保家卫国,不让我们的祖国再因为技术落后而饱受凌辱。

这份科学报国的初心,伴随了郭永怀的一生。

1938年春,郭永怀远赴西南联大,在航空工程系学习流体力学。

1938年夏天,郭永怀迎来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一场考试。

当时管理中英庚子赔款的董事会举办了第7届留英学生招生考试,郭永怀报考的流体力学专业只招收1人,却有50多人报名。

考试中,郭永怀发挥出色,5门功课合计总分第一。但是巧合的是,当年竟然有3个并列第一,还有两人和郭永怀分数相同。

3个第一,只招1人?这怎么办?

最后在多名教授的争取下,经过董事会的反复讨论,3人全部破格录取。另外两位和郭永怀一同录取考生,一个叫钱伟长,一个叫林家翘,都是日后赫赫有名的顶级科学家。

1940年,郭永怀和二十多位留学生在上海集合,准备远赴海外求学。

登上游轮的那一刻,郭永怀却意外的发现,他的护照竟然是由日本政府签发的。

当时的中国正在遭受日本侵略,山河破碎,国难当头,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积极抗日,坚决不做亡国奴,他们这些要远赴重洋深造,致力于科技报国的有志青年怎会向日本政府屈服。

于是,这批留学生向英方提出抗议,坚决要求更换护照。

可是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几乎到了任人宰割的地步,英国人更不会把他们这群留学生放在眼里。

于是英国人不仅拒绝了他们的请求,还威胁到:要么拿日本护照登船,要么取消留学资格!

面对好不容易争取来的留学机会,不少留学生陷入了沉默。而此时一向寡言少语的郭永怀挺身而出,义愤填膺地回怼道:不出国就不出国,中国人要有自己的骨气!

在郭永怀的感召下,二十多位留学生纷纷撕毁手中的护照,毅然决然地下了船。

年轻的郭永怀在民族大义面和个人利益面前表现出的民族气节令人敬佩。

好在历经几番波折,郭永怀他们还是如愿踏上海外的求学之旅。

抛弃功名,毅然回国

1940年,郭永怀等人来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求学,成为该校建校以来第一批来自中国的研究生留学生。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郭永怀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取得了多伦多大学硕士学位。

随后,郭永怀又前往美国加州理工继续深造,师从流体力学大师冯.卡门,成为钱学森的同门师弟,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

在课题选择上,郭永怀选择了当时最难的课题“音障研究”。

据说当年这个课题太难,国外的学生没人愿意碰,只有中国人迎难而上,一个是郭永怀,另一个是钱学森。

苦心人天不负!经过4年的艰苦探索和深入研究,郭永怀在跨声流速的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他和钱学森共同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概念,解决了困扰世界航空领域多年的音障,为超音速飞机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1949年,郭永怀探索开创了一种计算简便、实用性强的数学方法——奇异摄动理论,并将其命名为“PKL方法”,解决了跨声速气体动力学的一个难题。

随着郭永怀在空气动力学和应用数学方面的突出表现和卓越贡献,郭永怀在美国科学界声名鹊起,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不少大学和研究机构纷纷向郭永怀抛来橄榄枝,高薪聘请他去工作。

仔细斟酌考虑之下,郭永怀选择了康奈尔大学,成为康奈尔大学航天工程研究院的核心创始人之一和终身教授。

当初在接受康奈尔大学的聘请时,郭永怀就明确表明:我来贵校是暂时的,将来在适当的时候就要离开,回到我的祖国,建设我的国家!

郭永怀在康奈尔大学时,为了接触更高密级资料的权限,校方建议他填写一张申请表,申请表中有一条是:如果发动战争,你是否愿意为美国服兵役?

看到这条内容,郭永怀毫不犹豫地填了“否”,此后郭永怀再也无法查看更高级别的科研资料。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郭永怀就迫切想要回国。

当时的郭永怀月薪高达800美元,这还不包括他的稿费、科研奖金等其他收入。

虽然国外的生活环境十分优渥,但是郭永怀科学报国的初心始终不曾动摇。

当时有人曾劝说郭永怀:你如今在美国名利双收,并且这里有最好的科研条件,你为什么执意要回到那个贫穷落后的中国?

郭永怀听后勃然大怒:家穷国贫是我们这些当儿子们的无能,再苦再难我也要回国!

1955年钱学森历经波折终于回国,可是美国当局对郭永怀的回国还是横加阻拦。

面对美国人的一再阻挠,郭永怀做出一个惊人的举动:他当着美国人和众多亲友的面,将十几年来的研究成果付之一炬。

看着记载着郭永怀多年研究成果的手稿被焚烧殆尽,妻子李佩心疼地问他:这样做值得吗?

郭永怀反而安慰妻子:我如果不烧掉这些手稿,美国人是不会放我们回家的。放心吧,要解决的问题早就印在我的脑子里,这些他们是拿不走的。

不忘初心,以身报国

1956年,郭永怀终于登上了回国的游轮。

回国后,郭永怀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在钱学森的推荐下,郭永怀进入中国科学院担任力学研究所副所长,致力于高超声速流体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成为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1958年,我国开始“两弹”研制,后来苏联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原子弹研究陷入困境。钱学森再次力荐郭永怀参与核武器研制。

从此郭永怀隐姓埋名,一头扎进茫茫戈壁,攻坚原子弹引爆方式等关键问题。

为了拿到一手的实验数据,郭永怀经常亲临一线现场指挥工作,甚至不顾危险亲自搅拌炸药,最终克服重重险阻,终于找到最佳引爆方式。

1964年10月16日,在一众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之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罗布泊现场欢呼声不断,然而就在现场一片欢腾时,郭永怀却因为劳累过度晕倒在试验场。

因为郭永怀在参与两弹研制的同时,还参与了导弹关键技术的研究攻关,才造成了他身体的极度疲劳。

郭永怀常年往返北京和试验基地,为了尽可能节约时间,郭永怀一般会选择乘坐飞机。

出于安全考虑,周总理曾多次叮嘱郭永怀尽量少乘坐飞机。可是为了能尽快赶往试验基地或者尽快回京汇报,郭永怀还是将飞机作为首选工具。

1968年12月4日,经过郭永怀和无数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奋战,热核武器试验取得突破性进展,郭永怀取得一个重要数据。

郭永怀兴奋不已,决定连夜飞往北京进行汇报。

12月5日早上6点左右,飞机抵达北京机场上空,就在距离地面400米时,飞机突然失去平衡,开始剧烈摇晃,短短十几秒钟之后飞机坠毁,机上除机长外其余人员全部遇难。

工作人员在清理现场时,发现有两具尸体被烧得面目全非却牢牢地抱在一起。他们就是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当工作人员艰难地把两具遗体分开时,一个几近完好的公文包出现在人们面前,里面存放的正是关于热核导弹实验的重要数据。

面对死亡,郭永怀没有畏惧,他和警卫员牢牢抱在一起,用血肉之躯护住了绝密文件,他们的壮举震撼了在场所有人员,也震撼了全国亿万群众。

1968年12月27日,在郭永怀牺牲22天之后,在郭永怀用生命护住的科研数据的帮助下,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爆成功。

同一天,郭永怀也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烈士”称号。

郭永怀用生命践行着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也实现了他当初科研报国的初心和理想。

郭永怀用他伟大辉煌的一生推动我国航天和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脊梁!国士无双!

国家贫瘠之时要挺直脊梁,国家复兴之时要成为栋梁!

向老一辈科学家致敬!



1 阅读:5
评论列表

菲比寄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