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美国海军的当家花旦,航母的带刀护卫。
1980年代,苏联海军核潜艇与反舰导弹的威胁,让美国意识到,传统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已经无法应对饱和攻击。必须制造一款新型防御舰。
于是阿利·伯克级应运而生。

该级舰,以二战美国海军指挥官命名,搭载“宙斯盾”系统,四面固定式相控阵雷达,同时可追踪300多个目标。舰上配备有90个发射单元(首端29个,尾端61个)

可“战斧”巡航导弹、“标准”SM-2MR舰空导弹、“海麻雀”舰空导弹和“阿斯洛克”反潜导弹等。
“标准”防空导弹及“阿斯洛克”反潜导弹,配合“密集阵”近防炮和鱼雷,形成远中近三层杀伤链。

活脱脱一艘海上移动导弹堡垒。别看它满载排水量近万吨,四台燃气轮机一发力,飙到30节(约55公里/小时)不在话下,比许多小艇还灵活。

从1988年首舰下水至今,这级舰已经造了73艘,单价从最初的10亿美元,涨到最新Flight III型的24亿美元,
但美国海军咬咬牙也得买,毕竟它是目前唯一,能同时扛住反舰导弹、飞机和弹道导弹的多面手。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阿利伯克的指挥中心



阿利伯克的作战情报中心(CIC),位于舰体内的半封闭舱室里,配备正有26名操作人员,是全舰的大脑。

SPY-1D相控阵雷达的300公里超视距探测能力,实时扫描海空域,将声呐、卫星和无人机数据整合成动态作战地图。
从目标识别到火力打击,决策链路仅需8-10秒。

作为航母战斗群的“带刀侍卫”,阿利·伯克级可不是光会放导弹。它的Flight IIA型配了两架“海鹰”直升机,反潜时吊放声呐,反舰时挂上“地狱火”,硬生生把驱逐舰玩成了小型作战中心。

而且它的“软件”一直在升级——最新加装的SEWIP Block III电子战系统,直接把上层建筑改出两个巨型“肿瘤”,里面藏着能干扰卫星通信的黑科技,甚至能冒充敌方雷达信号,玩“电子诈降”。

虽然号称美国海军的“全能打手”,但仔细扒一扒,就会发现它毛病不少。
首先,阿利伯克从出生就有点“先天不足”——当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早期型号连直升机机库和拖曳声呐都舍不得装,反潜全靠队友带飞。
舰长还只是个中校,指挥防空得看巡洋舰脸色,活脱脱一个航母编队里的“打杂小弟”。
再看看阿利伯克的身材,短胖船体虽然稳当,但跑起来贼费油,油耗直逼8万吨大航母,活活把自己熬成了舰队里的“油老虎”。

更尴尬的是常年全球部署,中东的伯克级经常被拍到锈迹斑斑,甲板掉漆比老渔船还沧桑。

更尴尬的是。原本计划接班的朱姆沃尔特级因为太贵(单艘80亿美元)且火力不足,只造了3艘就停产。
逼得美国海军,不得不把伯克级硬生生改到Flight III型,塞进功率翻倍的SPY-6雷达,结果发电量吃紧,激光武器只能靠边站。

尽管伯克级仍在量产,美国造船业的衰退,已大大增加了其生产周期。一艘Flight III型需建造5年,远远落后于055的建造速度。

DDG-1000 与“阿利伯克”俯视图对比
而且它的接班人DDG-1000,现在连图纸都没定稿,制造成本就已经飙到34亿美元一艘,这性价比,只能让阿利伯克。继续在航母身边站岗到20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