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讲武德的这个诸侯国,到底为春秋时代带来了什么变化?

海叔说 2022-08-21 10:08:53

春秋战国时代,有个东西非常重要,即是所谓“名”字。子承父位要名,对外攻伐要名,即便是封官拜爵也是要名。

“名”之一字可谓是所有事情的准则。当年东周开国天子周平王还是太子之时,因父亲周幽王宠幸褒姒,太子不忿而对褒姒责骂,说的就是“贱婢!你是何等之人?无名无位,也要妄称娘娘”。

无名即无位,春秋战国即是如此。齐桓公推崇“尊王攘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打不义之战,这就为春秋之战定下了规矩。如果没有任何理由,就发动攻伐之事,那就是不义之战,就要遭到天子及诸侯列国的联合围攻。

齐桓公想要帮助鲁国平定内乱的时候,臣子仲孙也说:“庆父凶恶未彰,讨之无名,臣观其志,不安于为下,必复有变,乘其变而诛之,此霸王之业也”,意思就是庆父再怎么说也是鲁国的公族,庆父在鲁国发动叛乱,但还没有明显的称其为王,也就还不过是鲁国的内部事务,齐国人要是发动军队那就是违背了原则,必须要等到庆父显露出篡权之事,齐国才能发兵征伐。

春秋之战,大多数战争皆尊崇齐桓公之规矩。宋国发生南宫长万内乱的时候,郑国、鲁国两国带领军队来帮助宋国平乱,盟军与宋国叛军相遇之时,郑国原繁遭遇宋国猛获之时,即便猛获自答为“先锋猛获”,原繁还是要骂道:“无名小卒,不得污吾刀斧,换你正将来决一死敌!”可见无名之人,在春秋之时是要被鄙视的。

晋献公假虞伐虢之前,召集群臣讨论攻伐大计,说的就是“吾新与虢成,伐之无名,虞肯信我乎?”还有后来楚国进攻中原陈、蔡、宋等国之时,晋国人派遣荀林父带领众将出征,因晋楚双方没有摸清双方底细,荀林父担心晋国不敌楚人,召诸将商议,就有人建议说:“救之不及,战楚无名。不如班师,以俟再举”,撤军之事也以“名”为借口。

而有名之实,则是名正言顺。齐国权臣懿仲为稳定齐桓公而后的齐国朝局,便是以“立子以长,立无亏不为无名”。还有卫国发生公子夺权之事,卫宣公的嫡子急子受齐姜与公子朔所忌,双方来来往往有诸多对抗,但齐姜与公子朔想要暗中杀害急子,想到的办法还是“终是杀之无名,必须假手他人,死于道路,方可掩人耳目”。

于“名”之一事,在春秋战国时代可谓广泛流传,即便如家中老妇,也对此极为看重。齐国有个贤士叫杞梁的,投奔齐庄公之时,因齐庄公没有如同赐予其他贤士那样赐予“五乘”,只是赐予“一乘”之车,而心中产生了怀疑之心,便是回到家中询问母亲之意。杞梁之母则是说“汝生而无义,死而无名,虽在五乘之宾,人孰不笑汝?汝勉之,君命不可逃也”,此后杞梁遂是专心跟随齐庄公。

当然,在春秋之时,其实也有不尊奉“有名”之国,比如秦国。秦穆公在派遣孟明偷袭郑国之时,因郑国牧羊人弦高骗得秦国大军撤退,但秦国大军奔袭千里,不想无功而返,便是在返回途中灭了滑国,孟明甚至还说:“今滑国无备,不若袭滑而破之,得其卤获,犹可还报吾君,师出不为无名也”,可见秦国人心中,无名、有名都不重要,最重要的还是军功。

再是到战国时代,所谓“名”,则是名存实亡了。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已经不起作用了,反而是强国最喜欢的就是利用“名”之一事来作文章,比如齐国想要攻打赵国之时,就曾商议:“王若患伐赵无名,请先加兵于魏。赵王有宠臣郭开者,贪得无厌,臣遣弟子王敖往说魏王,使赂郭开而请救于赵王,赵必出兵。吾因以为赵罪,移兵击之!”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