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中元节,无论多忙,牢记1要祭,2要烧,3要吃,4不做

黄氏说趣事 2024-08-17 14:34:4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中有5秒免费广告可增加创作收益,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现在时间已经进入到了农历的7月,还有几天的时间就将迎来我国传统节日中元节了。

其实中元节本身是道教的节日名称,民间则是将其称之为七月半。

此日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在节日当天民间会庆贺初秋的丰收,酬谢大地并且祭祀祖先。

而到了东汉后期道教的是将其改称为“中元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元节的节日风俗也是增添了很多新的内容。

七月十五中元节当天无论多忙我们都要牢记“一祭拜二要烧,三要吃,四不做”。

那么这些分别都是什么意思呢?

一、1要祭

首先来说说“1要祭”是什么意思,所谓的“祭”指的自然就是祭祀祖先。

按照中元节的传统习俗来看,当日最为重要的一个项目便是祭祀祖先了。

这一习俗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在上古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七月半祭祀祖先的相关习俗。

这完全是因为《易经》当中指出:“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此句话将“七”比作一个变化的数字,同样也是复生之数。

其实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跟“七”这个数字有关的概念。

例如像是人有七窍,诗歌有七律,在《黄帝内经》当中还将七年作为女性的生命转换周期。

除此之外,在我国殡葬文化当中其实也有“头七”的概念一说,这似乎也和“七”这个数字息息相关。

既然有着这么多的巧合,古代人民对于七这个数字有所迷信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而在七月半当天对于祖先以及天地进行祭祀同样是符合天地运行之道以及阴阳消长循环之理的。

本身在我国古代时期,民间其实并未形成科学系统性的概念,对于很多事物的期望都会寄托于神灵的庇佑。

于是社会当中则是产生了对于天地以及神灵的崇拜,对于农民群体而言,他们在农事丰收一事之上则是更为的热衷去依托所谓的“天地护佑”。

所以在固定的节日,这些农民们也会祭祀天地神灵,奉祀自己的先祖,以便能够取得庇佑,获得来年的好收成。

至于后续道教将其改称为中元节,显然是要率先融合七月半祭祖的传统习俗概念,所以也就有了现代中元节祭祀祖先的相关习俗。

二、2要烧

接下来再来说说“二要烧”是什么意思?所谓的二要烧就是在中元节祭祀祖先当天给祖先烧纸的两种方式。

本身烧纸这一习俗就是我国汉族民间的传统习俗之一。

无论是在祭祀天地或者是在祭祀祖先的时候都要焚化纸钱以敬神灵,相当于给予他们的贡品。

其实在之前最初诞生的时候多用于陪葬或者是悬挂,而在后续的发展当中则是衍生出了将其焚烧的概念。

至于其来历,民间也是众说纷纭,然而由于时间久远也无法得到确切的考证。

时间到了现代社会,给先逝的亲人烧纸这样的习俗也是保留了下来。

民间思想普遍认为逝去的亲人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给他们烧纸钱自然能够让他们获得在另外一个世界赖以为生的资材,以便能够寄托对于死者的怀念和哀思。

这样的方式确实有些迷信,但这也确实代表了人们对于先祖以及亲人的一种情感寄托。

中元节当日本身就要祭祀祖先,又怎么能够少了这一项目呢?

当然出于对于城市环境的维护和迷信思想的抵制,现代社会当中祭祀祖先的烧纸活动规模已经开始大大缩小了。

民间所认可的形式也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种。

第一种就是在中元节当天于十字路口之上画上一个圈,再把纸钱放到圈里。

用信封写上自己失去亲人或者是先祖的名字放在圈内,将其全部点燃焚烧。

第2种则是提前将失去亲人的姓名写好,再把各种纸钱或者是寄托哀思的物品放在一个纸袋子当中,然后点燃焚烧也就是所谓的“烧包袱”。

当然如今的城市管理也是相对更加的严格,现如今每到与祭祀有关的传统节日之时,一些城市对于这样的活动也是有新的规定。

大部分城市都会在固定节日之时预先在固定地点准备焚烧纸钱的容器。

人们烧纸的活动可以在这些划定的地点内进行。

不得不说如此政策也是十分人性化的,一方面很好的延续了传统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杜绝了火灾和破坏环境的隐患。

三、3要吃

接下来再来说说“三要吃”,其实从字面意思上也可以很好的理解这一概念。

这一传统习俗就是指在中元节当天要吃三种食物,而这三种食物指的则是鸡肉,鸭肉以及饺子。

其实鸡肉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极其普遍的家宴食材,而在中元节聚会当天之所以要吃鸡肉则是因为“鸡”字同“吉”字的读音较为相似。

寓意着全家人大吉大利,保佑全家幸福平安。

至于“鸭”则是和“压”同音,在中元节吃鸭肉,那么就能够压制一切鬼魂的滋扰。

这似乎也结合了道教的相关思想,本身中元节是祭祀祖先的节日。

不过东汉后期的道教思想则是引入了“三元”的概念,认为“上元”也就是正月十五为天官的赐福之日。

“下元”也就是十月十五为水官解厄之日,至于这七月十五的“中元”便是地府释鬼之日了。

正是因为这样的因素,所以民间也将中元节称之为所谓的“鬼节”。当然这样的封建迷信思想自然也是会让一些百姓产生畏惧,为了求得一个心安,他们自然也需要找寻一个心理寄托。

至于鸭肉则是成为了满足民众心理的一个寄托产物,所以后来也就有了中元节要早日归家,飨食鸭肉的说法。

最后的一味食物,饺子想必我们也是非常的熟悉了。

最初的饺子本身是用作药引的,由张仲景发明,随后则是演变为一种北方的民间小吃。

而因为饺子的形状类似元宝,有招财团圆之意,且口味独特可以包含多种的馅料。

因此也成为了民间家庭聚会之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食物。

像是在大多数北方城市之中,无论是什么节日只要家中团圆饭桌上也是必有饺子。

四、4不做

最后再来说说“4不做”,其意指在中元节当天四件不能够做的事情。

首先就是绝对不能够随意的出门,在中元节当天除了祭祀先祖或者是有必要的事情之外,还是应该尽量的待在家中。

之前有所提及,古人认为中元节未万鬼齐出之日,对于人们会造成影响。

所以说在中元节当日必须要尽可能待在家中,这样无疑可以获得一定的庇护。

其次则是不可过晚归家,即便是在中元节当天有必要的事物要外出,那么也要做好提前回家的准备,绝对不要太晚回家。

如果太晚回家可能会在路途之中惹上一些小麻烦。

第三件事则是不能够在中元节当日于道路之上捡钱。

本身中元节是祭祀祖先之日,路上烧纸的人很多,道路之上也是散布着很多的纸钱。

这些纸钱皆是寄托哀思之物,且也有固定所属。

如果自己随意的将其捡起则是会被视为掠夺鬼神之物,亵渎魂灵的行为,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

即使排除了这样的迷信思想,随意去捡拾他人焚烧的纸钱自然也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最后一件事就是在中元节当天不能够游泳了。

古人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自然也是带有一定迷信思想的,然而排除这些迷信思想其实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民间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其实大致是由于家中为了保护孩子。

孩童无惧且古时候的孩童本身娱乐项目就比较少,因此有不少孩童也是乐于去河中游泳。

然而这样的娱乐项目确实存在溺水的风险,家中的大人为了避免孩子接近河岸自然也是趁机提出了对应的概念。

更何况中元节为农历七月十五,本身就已经入秋,天气也已经开始转凉,河水的温度也是变得非常的低。

如果此时下河游泳肯定会抽筋,溺水的风险更大。

小结

中元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东汉后期之时就已经形成了相对系统的节日概念。

在后续的发展当中,中元节的寓意以及相关的习俗也是逐渐开始完善,其中就包括了祭祖尽孝,焚烧纸钱以及释放河灯等等。

虽然说其中的一些习俗确实也带有着相应的迷信思想,可这一样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参考信息:

三农刚子 2024.8.12 《七月十五中元节,无论多忙,牢记1要祭,2要烧,3要吃,4不做》

搜狗百科 中元节

头条 灵台发布 2023.8.30 《中元节,不只是“鬼节”》

0 阅读:1

黄氏说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