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每天都因为上学哭闹不止时,家长往往感到无奈。
在这样的场景中,我们见惯了小妹妹依依不舍地和家人告别,又或是无止境地拨打爸爸妈妈的电话。
这不仅让接送孩子的大人们感到疲惫,也自然让孩子失去了对上学的兴趣。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短短40天内从“别扭”到“听话”呢?
建立约法三章的关键当我接手照顾小妹妹时,首先想到的是制定一个简单有效的约法三章。
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简单的规则可以让孩子明确什么是好的行为,什么是不可接受的行为。
在和小妹妹沟通时,我没有直接批评她的习惯,而是提出一个交换条件——接受这些新规矩可以带来好处,否则则失去我的陪伴。
这个开始让小妹妹意识到了行为的后果,她也答应严格遵守规则。
这其中最重要的点是沟通和理解。
有些家长一味责骂孩子,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相反,用简单明了的规则来引导孩子的行为,反而能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改变。
规则一设定好,我们接下来看小妹妹如何一步步改变她的日常行为。
从依赖到自理:一步步的进步小妹妹的自理能力是家里人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她几乎什么都需要别人帮忙。
吃饭要人喂,衣服要人穿,甚至每天早上梳头这些事也得依赖妈妈。
我告诉小妹妹,她已经八岁了,理应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和她分享我的童年经历,我六岁就开始帮奶奶做饭。
虽然她无需做到这一步,但起码可以尝试自己吃饭和穿衣。
渐渐地,小妹妹开始尝试自己吃饭,虽然一开始动作有些笨拙,但她很快适应过来。
随后,她又勇敢尝试自己洗脸、冲凉。
她每次尝试新事物时,我都在旁边支持和鼓励。
一旦她完成了一项任务,我们会给予小妹妹鼓励,有时会小小奖励她的进步,这样让她不断增强自信心。
早起的理由:教导孩子责任感小朋友早上起床困难吗?
当然是有原因的。
为了让小妹妹理解早起的重要性,我和她谈了我们每天早起背后的责任。
大人的世界复杂,而对孩子来说,我们只需简化这些道理。
我告诉小妹妹,从我到她的父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而正是因为这些责任,我们每天坚持早起。
为此,我给她数123的协议:当我数到3,她必须起床。
偶尔她赖床,我会委婉地提醒她,如果不起床,我们会面临怎样的后果,譬如爸爸妈妈的工作,学费等。
这样的沟通让小妹妹明白了早起不仅仅是大人的约束,也是一种责任感。
通过这些实际的小讨论,她慢慢养成了按时作息的好习惯,变得更加听话和懂事。
激励代替责骂:取得互信的效果改变孩子行为的过程中,责骂从不在我们的字典里。
相反,给予正向激励和适时的奖励是取得互信的关键。
在这40天里,小妹妹从未因为小事责怪过我,而我也从未责骂她,反而我们相互鼓励、充满信任。
为了保持孩子的积极性,我们还设定了小目标,比如期末进入前五名,就会带她去吃她最爱的榴莲。
每当小妹妹表现良好时,我们的承诺总会兑现,这些奖励让她更加努力,并为行为付出。
结尾时,孩子的变化令人感慨。
不仅仅依靠规则,更需要彼此的理解与信任,才能让孩子从依赖到自理。
这段时光让我学会了如何在教育孩子上平衡各方面的关系,也希望这样的方法能为更多家庭带来启示——教育并不在于约束,而在于共同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这样的成长过程,也许正是养育子女中最美好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