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别
编辑|雨别
《——【·前言·】——》
陶渊明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的隐士,曾五次入仕,五次辞官,最后却选择了回归田园,放下尘世的喧嚣。
究竟是什么让他在权力与宁静之间做出了这样的抉择?是理想的幻灭,还是世事的压迫?
影视剧的陶渊明
家道中落的少年与早期的游宦生涯陶渊明出生在东晋时期的一个士族家庭,他的祖父陶侃曾在朝廷中有过不小的权力地位,父亲陶范也是有些名气的官员。家里曾经风光一时,书香门第的熏陶让陶渊明从小便接受了浓厚的文化教育。
陶渊明的人生应该充满光辉,但在他年幼时,家道的急剧中落使得这一切的美好都变了样。
家族的衰败让陶渊明失去了原本可能继承的荣光,他从小并没有像那些士族子弟那样拥有优渥的物质条件。进入青少年时期,他的理想、雄心大多被生活的重压所磨灭。
生活的艰难迫使陶渊明不得不早早地走上了求职的道路。与其说他从一开始就有志于仕途,不如说他更多的是为了生计而不得不选择做官。
年轻的陶渊明依靠家族的名气开始了自己的游宦生涯,虽然他从未做过什么大官,但低级官职的收入勉强能维持生活,也让他接触到了官方的种种。
他的职务并不高,具体负责的工作大多是一些琐事:治理乡里,清理地方秩序,处理一些民间纠纷。这些工作虽不具挑战性,但对于当时的陶渊明而言,能够解决眼前的温饱问题就是他最迫切的需求。
陶渊明对官场充满陌生和疏远,身处在这片权力的森林中,他更多是一个“旁观者”。这一切并没有持续太久,陶渊明内心深处对于理想的渴望还是没有完全泯灭。二十九岁时,他终于走上了一个相对较为体面的职位——江州祭酒。
江州祭酒的短暂与厌倦二十九岁的陶渊明开始了他仕途的第一次高峰。江州祭酒是一个在当时不算低的职位,他可以过上比普通百姓更好的生活。
有了这份工作,陶渊明不再像以前一样为生计发愁,手里也有了一些权力。这个职位能为他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陶渊明的人生似乎也因此有了不同的轨迹。
陶渊明对官场的诱惑并不感兴趣,他并不是为了追求权力和地位而走到这一步。身处这个职位,他根本无法忍受官场的腐化与虚伪。
江州祭酒的工作内容并不复杂,但每一项工作都要求与官场的权力斗争打交道,而这一切让陶渊明感到无法忍受。他的性格并不适合那种充满尔虞我诈的环境,做事的原则也与官场的潜规则格格不入。
他并不擅长搞权谋,不知道如何通过与权贵的接触和拉拢势力来稳固自己的地位。江州祭酒的职位虽然待遇不错,但那些无休止的官场争斗、虚伪的面具让陶渊明对这种生活感到极为厌倦。官场的复杂和矛盾远远超过了任何物质上的满足,这些都让他感到非常压抑和困扰。
在几个月的思考之后,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辞去江州祭酒职务,回到家乡。这个决定并不意味他将彻底放弃仕途,在辞职后,他短暂地回到家乡生活了一段时间。他的内心期盼着逃离官场的纷争,去寻找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江州又派人来找他,邀请他担任主簿一职。这看似是一个不错的机会,至少能让他重新过上安稳的生活,但陶渊明并未动摇,他再一次选择拒绝了这一职务。即使他回到家乡后生活不甚安逸,但比起官场的虚伪和阴谋,他宁愿过着简单的生活。
陶渊明第二次走上仕途,是在隆安二年。他加入了东晋时权力最大的桓玄幕府。桓玄当时在东晋掌握实权,拥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他的幕府充满了政治斗争和暗流,许多人都对桓玄的专横感到不满,但陶渊明这一年选择了再次投身官场。
官场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让陶渊明感到压抑,他更喜欢的并非这种斗争,而是远离这一切,享受宁静的生活。进入桓玄幕府后,他没有办法适应这些政治手段和权力的角逐,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陶渊明频繁参与一些政治任务,但很快,他又感到了一种极强的空虚感。他始终不明白,为什么人们总是愿意为了一点权力,付出这么大的代价,甚至背离了自己的本心。
他开始更加坚定地认为,权力和名利对人类的精神侵蚀极深,而真正值得追求的,是一份远离这些喧嚣的安宁。
在陶渊明的政治生涯中,他并没有在桓玄那里得到太多的支持与机会。这一段经历更像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自己的理想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很多人都在忙着争权夺利,而他却只想过上平静的田园生活。
在因为母亲去世回家守孝的时候,陶渊明意识到,自己对官场的幻想已经彻底破灭。
矛盾的心情与仕途的再度尝试三年的丧期过后,陶渊明面对的是一种深刻的内心矛盾。一方面,他想再试一次,试图在官场上重新找回一些失落的自信;另一方面,陶渊明内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从未消失过。
尤其是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理想,认识到内心真正渴望的并不是官位和财富,而是一份独立而安宁的生活。
但陶渊明又一次加入了当时的军政权力中心,成为镇军将军刘裕的幕下参军。职位不高,责任也并不重大,但陶渊明内心充满了矛盾。他一方面渴望通过这次机会恢复昔日的荣耀,另一方面却又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强烈的怀疑。
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陶渊明再次面临辞官的选择。他没有任何犹豫,选择了放弃,回到他曾经热爱的田园。
陶渊明在仕途上的一再失败,最终带来了他的归隐决定。辞去官职后,他过上了真正的田园生活。虽然他依然面临着经济困窘和生活的艰难,但他却找到了精神上的宁静。种田、酿酒、作诗,他的日子虽然清贫,却充实且有意义。
他的田园生活虽然充满困难,但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心境。正如《归园田居》所写:“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的归隐,不仅是对政治腐化的反叛,更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回归。他放弃了一个可能的官场前途,选择了一条不被人理解的道路。他的选择或许看似消极,实则是一种对自我认同的追求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