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民国时期的女子,她亲手将自己的贴身丫鬟,送入丈夫房中,为丈夫添子嗣,却又极力反对儿子,迎娶民国才女林徽因。
她的一生充满反差,既是传统的牺牲者,又是家庭的掌舵人。
是什么让她做出如此矛盾的选择?
李蕙仙父亲李朝仪,是清朝三品官员,家世显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作为大家闺秀的她,出身、修养样样俱全,是当时许多,青年才俊心中的“名媛佳人”。
而梁启超呢?出身并不算高,才华横溢,是那个年代的风云人物,因文章写得极好,常常受到清流派的推崇。
两人本不相配,却因为梁启超的名声,和才学走到了一起。
成婚那天,李蕙仙的母亲,拉着女儿的手嘱咐:“嫁过去了,要懂事,启超是个忙人。”
她低头答应,心里多少有些不情愿。
梁启超是个思想激进的改革派,注定不是能安稳过日子的人。
果不其然,婚后不久,梁启超便因戊戌变法失败逃亡海外,留下她一个人,带着孩子和家中老母在乱世中漂泊。
李蕙仙并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责怪丈夫。
梁启超逃往日本时,她带着全家,从北京辗转到澳门,独自撑起了这个家。
日子清苦,李蕙仙一力承担。
一次,梁启超从日本寄来一封信,说自己非常愧疚,让她多保重身体,李蕙仙读完后,只是轻轻叹了口气,嘱咐孩子们:“你们的父亲正在为国家做大事,我们要支持他。”
李蕙仙从不将苦日子挂在嘴上,邻居们都说:“这个女人真不简单。”
梁启超是感激她的,在流亡期间写下的信里,多次提到妻子的贤惠与坚韧。
可惜,两人注定有些隔阂,梁启超是个心怀天下的人,家对他来说只是避风港,而李蕙仙则希望丈夫能多关心家庭。
这样的差异,让他们在情感上逐渐疏远,却又因共同的责任,而紧密维系。
他们的婚姻,或许算不上幸福,在那个年代,李蕙仙已经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妻子。
她精打细算地,操持着家务,还为梁启超生了九个孩子。
九个孩子中大多是女孩,家族传统让她觉得,必须多添些男丁来延续香火,李蕙仙身体不好,生养多次,已经耗尽了力气。
贴身丫鬟王桂荃,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进入了她的视线。
王桂荃原名王来喜,家境贫苦,幼年时多次被卖作奴婢,辗转之下,十岁时,成为李蕙仙的贴身丫鬟。
性格温顺,做事干净利索,很快就得到了李蕙仙的信任。
李蕙仙对她也不错,经常对人说:“这孩子命苦,很勤快。”对她来说,王桂荃已经是自己的“心腹”。
李蕙仙的身体每况愈下,不得不考虑一个现实问题:自己可能再也无法,为梁启超生孩子了。
这个念头让她寝食难安,可她也清楚,梁启超的思想激进,主张男女平等,一直倡导一夫一妻制。
在骨子里,李蕙仙依然是个传统的女性,无法忍受自己,无法延续家族香火的责任。
经过一番思索,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让王桂荃成为丈夫的妾。
一天晚上,李蕙仙坐在灯下绣花,叫来了王桂荃,
对她说:“你伺候得好,启超也信得过你,家里需要个帮衬的,你看……”
话没说完,王桂荃已经明白了她的意思,吓得直摆手:“太太,这怎么行!”
可李蕙仙的态度很坚决:“行不行,不是你说了算,我做这决定,也是为这个家好。”
梁启超起初是拒绝的,觉得自己一直提倡新思想,这样做与他的理念相违背,李蕙仙态度非常坚决,说道:“你是个大人物,家里需要传宗接代,我不能拖你的后腿。”
梁启超推辞不过,接受了这个安排,明确表示不会给予王桂荃正室的名分。
王桂荃被纳为妾后,给梁启超生了三个儿子。
对李蕙仙也始终恭敬,甚至连孩子都教导得非常听话,从不越界。
王桂荃明白自己的地位,更明白如果没有李蕙仙的主张,自己根本不可能,成为梁启超的女人。
李蕙仙也很满意这个安排,家里的孩子多了起来,家族的血脉也得以延续。
可这样的安排,并没有让李蕙仙真正放松下来。
对王桂荃虽和善,始终保持着一种微妙的距离,常对人说:“家里的事情,终归还是要我来做主。”
这种话听起来像是一种警告,也像是她对自己身份的再次确认,主动成全了这一切,却又不得不,时刻提醒自己,家里的地位并未旁落。
李蕙仙在丈夫的妾室问题上,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宽容。
在面对儿子的婚姻时,却展现出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长子梁思成才华横溢,性格稳重,是梁家的骄傲,而林徽因则是公认的才女,既有文化修养,又美貌过人。
按常理,这样一位女子,应该是众人追捧的“完美儿媳”,在李蕙仙眼中,却并非理想人选。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相识,缘于家族间的交往。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子,与梁启超交情深厚。
梁思成与林徽因从小就熟识,成年后更因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越走越近。
两人对文学与艺术,有着共同的热爱,还因彼此的性格,而相互吸引,林徽因的灵气,与梁思成的稳重,形成了极好的互补,他们的感情,也因此愈加深厚。
这段感情,并未得到李蕙仙的祝福。
对林徽因的评价始终褒贬不一,曾在亲友面前提到,林徽因“聪明是聪明,太外向,不像个安稳过日子的人”。
在她看来,林徽因过于光芒四射,与自己传统意义上,对于媳妇的期待相去甚远。
李蕙仙希望梁家的媳妇,是一个端庄内敛、以家庭为重的女子,而不是像林徽因这样,活跃在公众视线中的“女神”。
对梁思成而言,母亲的态度,无疑是他的感情路上的一道难关。
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无可动摇,父亲梁启超对她向来敬重,这种情况下,争取母亲的支持,几乎变得不可能。
为了避免与母亲的正面冲突,梁思成与林徽因,只能小心翼翼地相处,将感情维持在一种隐忍的状态。
李蕙仙的不满,不限于林徽因的性格,还担忧两人结合后,林徽因是否能胜任,“梁家媳妇”的角色。
梁家这样的大户人家,需要的是一位能够持家有道、稳重贤惠的女子,而林徽因的才华与独立似乎让她感到不安。
李蕙仙害怕儿子,沉溺于林徽因的才情,忽视了梁家需要的家庭传统。
这段感情充满阻力,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感情,却依旧未被削弱。
两人保持着书信往来,和频繁的见面,默默等待时机成熟,他们心里清楚,只要李蕙仙的态度不松口,感情的公开化就难以成真。
李蕙仙的突然去世,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1924年,李蕙仙因病去世,带着对儿子婚事的反对,和家庭的种种牵挂,离开了人世。
李蕙仙的离世,让梁启超既悲痛又惋惜。
多年来,一直在家庭与事业之间,试图维持平衡,显然,家庭的牺牲不可避免。
李蕙仙去世后,梁启超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一直以来,他欣赏林徽因的才情,认为这样的女子,能激励梁思成,在学术与事业上走得更远。
失去妻子之后,梁启超开始积极支持,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感情,并主动向林长民表达了,撮合两人的意愿。
有了梁启超的支持,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感情,终于迎来了光明正大的未来。
两人很快订婚,并在婚后共同投身于,中国建筑研究的事业中。
他们的婚姻,成了学术界的一段佳话,也为中国现代建筑,奠定了基础。
李蕙仙的反对,却并非毫无道理。
婚后,林徽因确实在婚姻与事业之间,表现出了较强的独立性,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并未完全按照传统意义上的“好媳妇”形象,来塑造自己。
李蕙仙去世后,王桂荃挑起了,梁家上下的重担,将九个孩子抚养成人,为梁家的兴盛默默付出。
她没有被正式认可为,梁家的妻子,却在家庭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李蕙仙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与反差。
既是传统家庭观念的维护者,又是一个敢于做出惊人决策的掌舵人。
她将丫鬟送给丈夫,却对儿子择偶的选择,持强烈反对态度。
对于李蕙仙来说,或许只是想在复杂的现实中,扮演好一位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只是这种角色本身,注定是满含纠葛与艰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