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钉子户张秉爱:1992年全村搬迁她不走,如今结局令人唏嘘

傅连章得笔记 2024-12-31 16:34:22

1992年,国家开始修建三峡大坝,因此收购了所有居住在175米水位以下的村民土地。

对于这些搬迁的村民,国家的补偿异常丰厚,给113万的居民拿出了300.7亿元的补偿款。

但面对这样丰厚的条件,有一个村民却嗤之以鼻并表示再多的钱也无法让她搬离这里。

面对这样固执的人,政府多次派遣人员对她进行劝诫,而她不但没有改变想法,还对相关人员冷言相向。

就这样,随着村里的逐渐落寞,她却只能继续坚守阵地,哪怕自己的家被江水所吞噬。

她为何如此坚持?现如今她状况怎样了?

本文陈述内容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2002年,这已经是张秉爱第二次拒绝村里搬离三峡的要求了,期间有无数次政府人员过来劝说,但她依然固执己见。

而拒绝搬离三峡的张秉爱只能眼睁睁看着三峡岸边水位越来越高,最后自己的老宅也被江水所吞噬。

但即便如此,张秉爱依然没有选择向政府服软,反而去更高的地方搭建了一个简易的窝棚居住。

想必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认为张秉爱是不是过于贪心,毕竟所有的拆迁户都想尽可能为自己谋取福利。

无论政府给的钱有多少,自己也要将性命放在第一位啊。但随着张秉爱的讲述,我们才知道,她之所以不走,有她不得已的理由。

无法自主的人生

张秉爱,是一个出生在三峡边上的一个普通家庭的女生,在当初的艰苦岁月里,她的出生其实就像一杯白开水一样,并未给家里带来太多的欣喜和欢乐,在传统封建残余思想的束缚下,家里甚至并未在教育方面给予张秉爱太多的投入,原生家庭的基础薄弱,造就了张秉爱一生清贫的人生基调,甚至剥夺了她第二次人生幸福选择的可能性。

在日复一日的以减轻家庭负担为主要任务的日子里,张秉爱懵懵懂懂的走到了情爱初动的年纪,她结识了一位出生在山上的男子,并逐渐产生好感。

但是在那个“分分分,人的命根儿”的特殊年代,江边的工分是山上的多倍,工分多意味未来可以分的物质及财富会多,本着为女儿未来的终生幸福着想的心念,张秉爱的父亲做主将她嫁给了一个出生在江边的人,而从小深受“父母之命”思想影响的张秉爱,最终遵从父命,放弃了初恋,嫁给了家里人给她选择的夫婿。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家里人给她选的,竟是一个残疾人,过去的盲婚哑嫁终究是害人不浅!

但是张秉爱没有办法,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嫁都嫁过来了,张秉爱望着桌上的红烛和新房里的装饰,想着那就好好跟着丈夫过日子吧,自己安心生活相夫教子,总能将日子过好的吧。

但是,婚后的生活其实并不是像想象中的那么好,甚至还不如自己在娘家未出嫁前的日子幸福。

婆婆秉承着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的思想,儿媳进门没有多久,家里的大部分的活儿,就都交给张秉爱去做了,家里的一日三餐要负责,家务活要干,田间地头的农活要忙,上要服侍老人,下要照顾儿女,丈夫的身体还不能累着。

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了张秉爱一个人的肩头,以至于,她怀孕了都不知道,直到流产发生了,才知道自己怀孕了......

常年的劳作,身体苦,心里更苦,家里自己照顾出来的一亩三分地,成了她唯一的寄托,在她的意识里,这片土地,她为之付出,地就会给予她正向的回馈,这是她灰色人生里唯一一个自己可以掌控的,土地甚至成了她的另一个孩子,那种无法割舍的感情,甚至成为了执念。

就是这份执念,将她再一次的推离了唾手可得的幸福人生,继续在泥泞中挣扎。

修大坝转机来

1992年,三峡大坝国家工程启动,位置就在湖北宜昌,张秉爱的家乡也在项目规划的覆盖范围之内,那个时候大家对于国家工程、建大坝、拆迁等等都没有什么概念,直到政府派人下来一次次的跟大家伙解释,这是一个什么事情,需要大家做什么,张秉爱才意识到,她要搬家了.......

她清楚的记得,自己跟丈夫被人叫到一村人惯常开会的地方,听着台上慷慨激昂的演讲,自己却一直没有听明白的是来干什么的当时的感受;也家里数次接待了好几位不一样的政府工作人员,职位和称呼自己都没有记住,但是大家的目的和过来找他们要说的事情是一个,就是让他们搬家.........

其实我们都是知道的,这种国家级别的重点项目,监管很严的,补偿也非常丰厚,有房子拿也有钱拿,拆迁其实真的是农民一辈子唯一一次翻身发家致富的机会。

且对于张秉爱家这种特殊情况的家庭,国家还有更为优惠的政策扶持。

但是张秉爱对于这突如其来的惊喜却表现的不屑一顾甚至于对于上门找自己耐心解释劝说的政府专员都冷言冷语,总之就是一个词,不信,她觉得这一切就是一个谎言。

她为何会这么想呢?

故步自封低认知

从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张秉爱,受限于文化的缺失,几十年来的活动区域只限于家庭地里,偶尔上镇上集市都是少见,更别提去过什么大城市,视野的局限让她的思维故步自封,本能的抗拒这世间的一切改变,更甭提是搬迁动土背井离乡的这样的大动作了。

其实,她家里也是有着实际的困难的,丈夫是残疾人,不能走太远,搬家搬到太远的地方,再去照顾田地是十分困难的,可是家里所有的收入都是靠着这些土地,丈夫不愿意搬家,张秉爱也是对丈夫言听计从,也是不愿意搬家。

不要说为何不进城打工,丈夫腿脚不便,张秉爱自己也是没有文化,她担心自己和家人出去被骗,被哪些看不起农村人的人欺负,她甚至担心会被拐卖走变成做非法身体交易的工具,所以从来没有动过外出打工的念头。

第二就是,张秉爱其实对国家实施的这个三峡工程其实是没有概念的,什么大坝,什么大工程,什么水位上涨175米,她其实一直就不理解,国家要修个水坝,为什么要让我搬家?家能搬我地搬不走呀,再说还有果树呐,好不容易养大要结果实可以卖钱了,哪能说走就走呢?说的那么那么好,这天底下哪有天上掉馅儿饼的那么好的事情呢?还水位上涨175米?!我就不搬家,你还能真的眼睁睁的把我的家给淹啦!

而且,她从来不相信上面来人说的那些优厚的政策条件可以落实到位,觉得都是唬人的,因为,过去的地主有太多是说话不算话了!

这样的思想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可能有些不可理喻,也确实可悲,但是张秉爱本人,就如同还是活在旧社会的人一样,她没怎么上过学,对于国家,她当时是连基本的概念都没有的一个人,也无法体会国家工程是多么的开天辟地涤荡一切的一个庞大的工程。

那最终,张秉爱的结局如何呢?

窝棚、自建住宅

政府为了方便大家搬迁,还专门修了一条公路,不愿意远迁的人可以申请公路两旁的地基,国家提供补贴帮助大家将新家盖起来。

陆陆续续的,村里很多人慢慢的都搬走了,甚至就连附近的学校和诊所都搬走了,长江边上就剩下张秉爱一家人了,孩子要上学,两个孩子每天赶几公里的路去上学,每天都要在路上花费很久的时间才行。

慢慢的江面的水位也在上涨,张秉爱家的房屋愈发的岌岌可危了,政府人员也多次上门跟张秉爱一家协商,希望她搬走,但是张秉爱依旧固执己见,她只带着自己破旧的家当搬到了更高的山上,住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

后来,看到原来的村民陆陆续续在或远或近的地方盖起了新房子住进了新家,张秉爱一家才同意了申请一块房基地,将家搬到新的地方。

但是当家里新的房基地申请下来后,又正好赶上两个孩子升学,家里本来就贫困的她,不敢动用政府发下来用来补贴房屋建设的款项,就又在新的房基地的基础上搭建了窝棚,这窝棚一住就是许多年......

直到后来,张秉爱的孩子长大成人,她的儿子不愿意父母再那么辛苦,去了新疆当兵,省吃俭用,直到退伍回家将自己攒的钱拿出来,这一家人才住上自己掏钱建的新房子。

其实张秉爱,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不信任国家的补贴,认为不会落实,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导致自己至今过的不是很好,也是颇让人遗憾的。

都说时代的一粒沙落到每个人的头上就是一座山;那时代的一道微光,照到每个人的生命里,那就是直达天堂的阶梯,可以将人瞬间从灰暗的沟底带到鸟语花香、幸福快乐的又一段人生坦途中。

所以时代的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一旦遇到了,就一定得抓住,不然,一定会悔之晚矣。大家又会问了,都可遇不可求了,我怎么才能遇到呢,老话讲,顺境多拼搏,逆境多读书,只有将自己的认知提高了,我们才有可能成为屹立巅峰的那个时代的弄潮儿。

0 阅读:17

傅连章得笔记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