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两百年,创立西魏北周隋唐四个王朝,关陇集团是如何形成的?

维达说 2024-07-03 13:35:39

近来无意中刷到电视剧马跃版的《贞观之治》,剧中李世民率领几千府兵就击败了几十万大军的窦建德,以及下令修撰《氏族志》将关陇李氏定为门阀第一等,令人印象深刻。不禁疑惑,府兵的战力为何那么高?关陇李氏又是什么?带着这个疑惑,深入查阅了一些资料后发现,原来关陇集团堪称顶级贵族团体,掌控从西魏至隋唐长达300年的时局。

关陇集团,汉魏以来门阀的集大成者

说起关陇集团,则是由史学大家陈寅恪命名,是由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周围的门阀军事势力组成的政治统治集团,最早源自西魏宇文泰的八柱国,由北魏六镇武将、代北武川镇的鲜卑贵族和关陇地区的汉人豪强组成,如京兆韦缜、河东柳泽、太原郭彦、武功苏椿、河内司马裔、敦煌令狐整等。

这些人都是“融冶关陇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有着“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的卓然地位,用陈寅恪在《金明馆丛稿二编》中所言:“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不过要深入了解关陇集团,就要先弄清门阀在中国古代社会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是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比如东汉的累世公卿,经学世家等豪强世族,魏晋时期有特殊地位的大地主阶层均是门阀的前身。曹魏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和西晋实行的占田制使其获得了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官吏皆从世家大族中选拔,以至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现象。

这些门阀大族不仅拥有大量田地,而且封山占水,实行庄园经济,占有广大田庄山泽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大量依附人口,演化出了士族与庶族两大社会阶层,以至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流水的皇帝,铁打的士族”的奇特现象。这些占据王朝高职的门阀士族们,在政治上毫无建树,但在骄奢淫逸上却花样翻新,攀上了极乐的巅峰。

就拿历史上著名的傻皇帝,西晋的第二位皇帝司马衷来说,“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这句让后世啼笑皆非、唏嘘感慨的记载,正是魏晋时期世风的缩影。到了五胡十六国,门阀不但没有随着时局动荡消弭,反而进一步延伸到了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到北魏孝文帝时期,由于鲜卑族自身的文化素养有限,且没有独立的政治改革思想,便照搬了此前的汉族政权政策,于是门阀也继承了下来。

特别是进行的均田制和官制改革,在北魏统一北方的基础上重建了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而鲜卑人禁胡语,分明姓族,改易汉俗等措施更是使鲜卑贵族与汉士族得以进一步结合,门阀更加稳定。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北魏孝文帝之所以进行汉化改革,很大程度上跟受出身汉族的冯太后抚养,深受汉文化影响较深有关。

在北魏,皇室为了避免外戚干政,早在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在位时就开始实施残酷的子贵母死制度,即后宫妃子只要生下的男孩被立为太子后,就要被赐死,以避免母凭子贵的情况发生。当然这并不是只要生下皇子就马上被赐死。不过幼子不会有亲母照顾,而是由奶妈照顾太子新君。所以北魏有三种皇太后,一种是皇帝的生母,另一种是皇帝的奶妈,还有一种是因运气好没生儿子而活下来的皇后。而冯太后就是第三种。

靠府兵制走向巅峰的关陇集团

至于关陇地区,自汉魏以来,一直是汉族传统文化之渊薮所在,特别是自晋末丧乱以来,许多文人志士多避难于此。到了北魏分裂成东魏与西魏时,把控西魏的宇文泰率领的鲜卑军团由于人数较少,在经历邙山之战失败后,开始广泛招呼汉人豪强武装编入军旅,称为“府兵”,一方面用以扩充军事力量;另一方面获取关陇地区豪强地主阶层的认同,所以便以“府兵”的形式建立牢固的政治军事同盟。

而编入府兵的民众,则免除赋税,免服徭役,接受军事训练,应召出征。所以这些不事农耕的专职军人,对付其窦建德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来说,武力值堪为碾压,更何况李世民还在战术部署上深谋远虑,能够靠数千府兵打败十几万的窦建德军也并非是异想天开。

在府兵制下,宇文泰在鲜卑旧日的八部之制,立八柱国,除了宇文泰和西魏宗室广陵王元欣为柱国大将军外,还任命了赵贵、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六人为柱国大将军,实际统率六军。每个柱国大将军下有两个大将军,共十二大将军;每个大将军下有两个开府,共二十四开府;每个开府下有两个仪同,共四十八仪同;一个仪同领兵约千人,一个开府领兵两千,一个大将军领兵四千,一个柱国大将军领兵八千,六柱国合计有兵四万八千人左右,

所以府兵制是军政合一的,这八柱国、十二大将军都是出将入相,不光是军队的统帅,同时也是国家的领导核心,还是当时关中地区最显赫的二十大家,于是这些大家族互相通婚加强纽带,便组成了关陇集团。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皆出自这个集团,其中,西魏、北周和唐朝的始祖都曾是八柱国之一,而隋朝的始祖也曾是十二大将军之一。

比如隋文帝杨坚就长期生活在鲜卑人之中,并娶匈奴鲜卑化之独孤氏为妻。唐太宗李世民的祖父娶独孤氏为妻,其父李渊则娶鲜卑纥豆陵氏(窦氏)为妻,自己则是娶了鲜卑长孙氏为妻。所以鲜卑可以说是隋唐皇帝的外族(即母族)。唐初高祖、太宗倚重的关陇贵族集团中人,也大多为西魏、北周以来之世胄或胡汉混血世族。

隋唐以后,随着鲜卑汉化融合,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两宋时期中原鲜卑与漠北鲜卑由于地域远隔,于是一些远在漠北的鲜卑族先是汉化后又再次胡化。直到蒙古帝国时期他们虽然落魄不复隋唐盛况,但依然以做为李唐母族为荣。《元史》记载:“速哥,蒙古怯烈氏。世传李唐外族。父怀都,事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尝从饮班术尼河水。”

额外一提的是,据吉林大学古DNA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周慧教授的古人遗骸线粒体古DNA研究,证实现代锡伯族人群很可能是拓跋鲜卑的后裔。语言认同可能也因为政治变迁,经历鲜卑语—汉语—蒙古—锡伯语的转换过程。

与此同时,作为门阀中集大成者的关陇集团,也随着武后时期大力推行的科举制度而逐渐式微,最终在一系列的政治斗争中覆灭。而门阀世族也在唐末的黄巢起义中,由于大量的伤亡和引以为傲的贯册祖谱流失,渐渐衰落得与与庶民再无区别,于是地主绅士阶层开始取代世族大族的地位,历史翻到了新的一页。

上期回顾:北魏:一个被严重低估的王朝,为中华民族纠偏,功泽隋唐盛世

备注:本文是《西北五省合集》系列的第77章原创作品,仅为一家之言,转发请注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及出处】,严禁抄袭。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网络,如有版权私联请删。

0 阅读: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