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把尉迟敬德程咬金赶出京城,让装病的秦琼掌控亲军防范谁?

奋强纪实 2025-02-20 13:07:22

常言说“江山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这在历史上还真有不少例证呢。就拿从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一直到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这段历史时期来看吧,这些开国皇帝们对那些跟着自己一起打下江山的开国功臣们,往往都缺乏足够的信任。就说刘邦吧,韩信那可是为他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帮着刘邦在楚汉相争中出了不少力,可最后呢,韩信却被吕后给杀害了。而且啊,就连樊哙这样一直忠心耿耿追随刘邦的人,在刘邦临终之前,都被他下令让陈平去给除掉呢。再看看朱元璋这边,那些曾经和他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的“老兄弟”们,结局大多也挺凄惨的。能够得以善终的,那真是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用一个巴掌就能数得过来。这也充分说明了在古代封建王朝,开国功臣们的命运有时候真的是挺让人感慨的呢。

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对待功臣那可真是相当不错。云台二十八将在帮着刘秀打下江山之后,就安安稳稳地享受着荣华富贵的生活呢。平日里没什么事儿的时候,他们就会和皇帝刘秀这位大哥一起喝酒聊天,尽情地吹牛打趣,喝到尽兴喝醉了,就一个个东倒西歪的,直接睡在一块儿了,那场面也是很有一番热闹景象呢。再来说说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吧,他对功臣呢,也还算可以,但也就是还不错的程度罢了。就拿凌烟阁首批二十四功臣来说吧(要知道哦,这凌烟阁功臣后来人数还增加到一百多了呢,甚至还进去了几个太监),其中郧国公张亮、陈国公侯君集这两位,最后的结局可就不怎么好了。他们都被押着送到了刑场,而且家里的财产也全都被抄没了。

郧国公张亮这个人,可能不少人都不太了解呢。其实啊,他还是从瓦岗军出来的呢。在隋朝大业末年的时候,李密在荥、汴这一带攻城略地,扩充势力,张亮就拄着拐杖去追随他了。不过呢,一开始李密并没有任用张亮。后来,军中出现了有谋反心思的人,这时候张亮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李密。李密觉得张亮这人特别真诚,于是就任命他为骠骑将军,让他隶属于徐勣(徐世勣,字懋功,后来被赐姓李,也就是李世勣、李勣啦)。再后来,等到徐勣带着黎阳归附唐朝的时候,张亮可是非常赞同这件事的,也正因如此,他就被授予了郑州刺史的官职呢。(这里要说明一下哦,本文除了特别注明的黑体字之外,内容都是出自《旧唐书》、《新唐书》的)

在唐朝,有这么一些一品大员,他们和郧国公张亮一样,都是出身于瓦岗军的。这里得说明一下,唐朝的国公和郡王是平级的,都属于从一品,而亲王则是正一品哦。像上柱国、莱国公李勣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封号后来还有过变化呢,先是改封成曹国公,之后又封为英国公。另外,蔡国公杜如晦去世后,朝廷赠其司空之位,并且徙封他为莱国公呢。像这样出身于瓦岗军的一品大员,总共至少有五人呢。

唐初的时候,从瓦岗军出来且做到一品大员的可不止五个人呢。今天,咱们就专门挑其中比较有名的这五位来讲一讲,目的呢,就是要探究一下在这五位当中,李世民最为信任的到底是哪一位。

郧国公张亮被以未能查实的谋反罪名给杀害了,从这事儿就能看出来,李世民对他那是压根儿就没有一丝一毫的信任呢。当时就有人说:“张亮收养了五百个义儿,养着这么一帮人,他这是打算干啥呢?分明就是想要谋反罢了。”就这样,张亮最终落得个被处死的下场,也着实让人感叹这其中的种种缘由。

张亮被杀害之后,李世民这才察觉到自己之前的做法是错误的。他感慨地说道:“以前李道裕针对张亮的事情发表看法时说的那些话,现在想来是非常恰当正确的。当时我虽然没有立刻听从他的意见,可到了如今,真的是追悔莫及啊。”

李世民心里清楚自己错杀了张亮,然而却并未给张亮进行昭雪之事。那他又是怎样表达自己意识到错误了呢?他采取的做法是,把曾经为张亮竭力辩护的李道裕予以擢升,李道裕原本担任从四品的将作少匠这一职务,李世民将其提升为正四品的刑部侍郎。

您知道吗?这“贾家(柳)楼四十六友”结拜的事儿啊,其实就是虚构出来的呢。就说那屈突通老爷子吧,他怎么可能和魏征、秦琼、李勣这些人平起平坐,论起兄弟来。您瞧瞧,屈突通可比魏征大了足足二十三岁呢,和李勣相比,更是大了三十七岁。要是他真参与到瓦岗聚义当中,那身份地位肯定不一样啊,妥妥得是大伙的大哥,甚至都能算是大叔辈儿的了,哪能轮到魏征来当这个老大呢,根本就没这回事儿嘛。

你这里有个信息错误,传说中的瓦岗军“大哥”可不是魏征哦,瓦岗军比较有代表性的首领是翟让、李密等。而魏征呢,他在瓦岗军里地位确实不算高,他多次向李密献上计策,可李密却总是嘲笑他那些计策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后来李密带着队伍投降了唐朝,魏征在唐朝这边一开始也没得到重视,更没被委以重任。在这种一直不被赏识的情况下,魏征就主动站出来请求去山东招抚瓦岗军的旧部成员。可没想到这一趟并不顺利,他居然被窦建德给抓住了,还被安排当了个“起居舍人”的职务,简单来说呢,就是给“大夏皇帝”窦建德做文字秘书的这么个活儿。

话说当时,有个担任夏国起居舍人的魏征,他向窦建德提出了一个计策。那就是趁着李世民带兵去进攻洛阳的这个时机,派出一支奇兵,出其不意地去突袭长安。要是能成功的话,就把李渊给擒住或者斩杀了,这样一来,李世民可就没了归路。李世民后来得知这个建议后,着实被吓了一大跳,心有余悸地说道:“要是窦建德真的听从了魏征的这个建议,那我可就死无葬身之地啦!”

李世民对魏征是否信任呢?其实从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当中,我们就能够瞧出些端倪来。魏征曾经向李世民举荐杜正伦和侯君集,认为这两人有着足以担当宰相的才能。可之后呢,杜正伦因为犯下罪行而遭到罢黜,侯君集更是因参与谋逆之事被诛杀。就因为这两件事,一些心思狭隘的人便开始指责魏征,说他这是在结党营私。而且,还有人说魏征曾经把自己前后向皇上进谏时争论的话语都记录下来,并且拿给史官褚遂良看。李世民得知这些情况后,心里就越发不高兴了。于是呢,他做出了两个举动,一个是停掉了衡山公主与魏征长子叔玉的婚约,另一个就是让人推倒了他之前为魏征墓前所立的石碑。这么一来,魏征家的境遇也就逐渐衰落下去了。

李世民对于魏征是那种虽不信任却又不得不任用的情况,那大家可能就会好奇了,他对待瓦岗旧将李勣又是怎样的一种态度呢?

当我们去翻阅《旧唐书》和《新唐书》的时候就会察觉到,李世民内心真正有所忌惮的人是谁呢?就是那个和翟让有着渊源的人。李勣在年仅十七岁的时候,就投身加入到了翟让所领导的瓦岗军当中。而且,他还是李密的忠实拥护者呢,当时王伯当就和李勣一起劝说翟让尊奉李密为主。再后来呢,李勣又成了窦建德那边黎阳军区的司令。窦建德在魏县擒获了宇文化及之后,又进一步进军去攻打李勣,李勣在力量耗尽、难以抵抗的情况下就投降了窦建德,而后窦建德还让李勣继续去镇守黎阳呢。

据《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唐纪十五》记载,李世民在临终之际,对太子李治交代了一番关于李世勣的事宜。李世民深知李世勣才能智慧都很出众,不过呢,他也意识到李治和李世勣之间并没有什么恩情,他担心李世勣日后不会诚心归服于李治。于是,李世民想出了一个法子来试探李世勣。他决定先将李世勣贬黜,如果李世勣接到贬黜的命令后,毫不犹豫地就动身前往被贬之地,那么等自己死后,李治就可以把李世勣召回并任用他为仆射,而且要对他加以亲信和重用;但要是李世勣接到命令后,表现出犹豫不决、徘徊观望的样子,那可就不能留他了,李治应当果断地将他杀掉。

大家都知道,在那个时期,对于瓦岗旧将来说呢,不管他们实际上有没有真才实干,只要他们不是一开始就跟着李家父子从太原起兵的,那往往就会受到一些猜疑哦。就拿程咬金来说吧,我们平常印象里,程咬金那可是大智若愚的一个人,可就算是他,也没能避免这样的情况呢。想当年李渊当皇帝的时候,甚至都打算把程咬金赶出京城,让他到康州去担任刺史呢。

老程的态度十分坚决,说啥都不肯走。不仅如此,他还极力劝说李世民,得趁早对李建成和李元吉采取行动才好。可谁能想到呢,李世民后来真的动手了,一下子就杀了自己的一个兄长、一个弟弟,还有十个侄子。按说这事儿之后,怎么着也该把老程留在京城吧,结果却并非如此。李世民并没有这么安排,而是把程咬金给外放出去了,让他去担任泸州都督以及普州刺史这两个职位。这里头,普州刺史这个职位很可能只是遥领的,并且还是世袭的虚职,不过泸州都督可不一样,那可是实实在在有具体职责和事务的实缺呢。

贞观元年的时候,程咬金担任着一个挺重要的职务呢,那就是“使持节都督泸、戎、荣三州诸军事、泸州刺史”。在这个职位上,他就带着自己所统领的那批人马,去和铁山獠人展开作战啦。

程咬金心里是极不愿意被外放任职的,所以在相关事情上他坚定地站在了李世民这边,想着或许能借此留在京城。可最终事与愿违,他还是没能如愿留下来。在打完獠人之后呢,李世民给他安排了新的任命,让他担任“使持节都督幽、易、檀、平、燕、妫六州诸军事、幽州刺史”这样一个职务,如此一来,他依旧没办法回到京城去咯。

话说在唐朝,有五位出身于瓦岗的从一品国公呢。先来说魏征吧,这人可有意思了,整天就和李世民你来我往地斗智斗嘴,那场面也是挺热闹的。再看张亮,结局挺惨的,最后落得个被斩首抄家的下场。还有李勣和程咬金,他俩呢,整天东奔西跑的,也没个消停的时候。不过呢,这里面有一位上柱国、翼国公,同时还担任左武卫大将军的秦琼,他倒是一直留在京城没怎么动地方。另外,有个非瓦岗系的尉迟敬德,这人性格比较直爽,也有点自负自己的功劳。他每次一看到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有啥做得不好的地方,就一定要当面指责,在朝廷上就争辩起来。就因为这个,他和那些执政的大臣们关系就闹得不太好了。到了贞观三年的时候,尉迟敬德就被撵出京城,去做襄州都督啦。

有人讲秦琼能留在京城,原因是他生病了。可实际上呢,秦琼自己心里很清楚状况,李世民那也是心里明白却装作糊涂。要知道在玄武门之变以前,秦琼去征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这三方势力的时候,那可从来都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在最前面的。每当敌军那边有特别勇猛的将领或者精锐的士兵,耀武扬威地出来显摆,想以此来震慑众人的时候,秦王李世民就会立刻派秦琼前去把对方拿下。秦琼呢,总是跃马挺枪,直接就冲入那万千敌军之中,每次都能顺利完成任务,达成心愿。然而奇怪的是,新皇帝李世民一登基,这秦琼就突然生病了,而且这一病,竟然长达十二年之久,这其中的缘由,可就耐人寻味啦。

李世民心里对秦琼的身体状况那是十分清楚的。想当年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世民可是亲手杀了不少亲人呢,就因为这,他每到夜里就被噩梦纠缠,那日子可真是煎熬。不过呢,只要秦琼和尉迟敬德在他身边陪着,李世民这心里,就踏实多了,能感觉到心安。从这事儿就能看出来,在贞观元年的时候,秦琼那身体状况还是很不错的,精气神十足,看着就威风凛凛的,有着能让李世民觉得安心的那种气场呢。而这,其实也就是后来秦琼和尉迟敬德会成为门神的原因啦,就是因为他们俩在李世民心里有着特殊的地位,能给他带来安全感。

在现有的所有史料当中,都找不到能够证明秦琼在和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作战时曾经负伤的相关记载。而且呢,秦琼在与刘黑闼的战斗中,那表现可以说是相当轻松。他最后是在列人县这个地方击败了刘黑闼,整个作战过程顺利得很,以至于在《资治通鉴》里对这场战斗的描述就只用了简短的一句话就给说这句话是这么说的:“武德五年二月,刘黑闼带领着军队回过头来攻打洺水,到了癸亥这一天,刘黑闼的军队行军到了列人县,秦王李世民就派遣秦叔宝出兵去阻击刘黑闼的军队,然后一下子就把刘黑闼给打败了。”

秦琼就那么毫无预兆地“病倒”了。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很多开国名将都陆续被外放出去了呢。可秦琼呢,他在这“生病”的状态下,居然稳稳地在左武卫大将军这个位置上坐了足足十二年之久。这期间,既没有被调任到其他岗位,也没有被外放出去。这情况可真的是很值得咱们读者朋友们好好琢磨琢磨。秦琼他自己呢,或许是有那种功成名就之后就想着急流勇退的心思吧。不过呢,李世民一直把他留在京城,这其中是不是有着防备一些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之类的考量?这还真不好说呢,确实挺让人深思的哦。

唐初之时,秦琼堪称第一悍将,那可是李世民手中极为厉害的一张王牌呢。李世民一直把秦琼留在自己身边,这显然不是因为猜忌他而要对其加以控制。如此一来呢,我们就不禁会产生这样的一些联想啦。您瞧啊,李世民把尉迟敬德和程咬金都打发到京城之外去了,可却偏偏把那声称自己生病的秦琼留在了京城之中,这是不是意味着在某些关键时刻,是打算让秦琼派上特别大的用场?而且,李世民还让秦琼始终掌握着左武卫亲军呢,这就让人不禁疑惑了,他让秦琼掌握这支军队,到底是想要防范来自哪一个方面的威胁或者危险情况出现呢?

2 阅读: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