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武帝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对于刘宋王朝而言,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代枭雄宋武帝刘裕驾崩了!
刘裕在位三个年头,照实际时间计算,他仅在位一年零十一个月。在此期间,他一直忧虑着帝国的未来,这种深深的忧虑除了政治基础不牢固以外,还因为他的帝国缺乏一个成熟的继承人。史书记载,刘义符在东宫的时候,就喜欢与一帮小孩嬉戏打闹,谢晦对宋武帝刘裕说∶“陛下年龄已大,应当考虑后世。社稷神器很重,不能让无才之人充任。”由于刘裕是武将出身,“轻狡无行”,文化程度不高,又一直忙于争权夺利,无暇顾及诸子的教育,且他晚年得子,对孩子们比较溺爱,因此,刘裕的孩子们缺乏教养,性格粗鲁,不符合当时的标准。
在当时看来,皇太子刘义符不具备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的潜质,因此,刘裕一度也想废黜刘义符,另立太子,而根据年龄大小,如果废黜刘义符,下一个就轮到老二庐陵王刘义真。刘义真“美仪貌,神情秀澈”。刘裕曾对他十分钟爱,北伐之际,还特地带上他随军,并且,刘裕很早就将自己的好友谢裕的女儿迎娶为刘义真的王妃。史书又称刘义真“聪明爱文义”,“与陈郡谢灵运、琅邪颜延之、慧琳道人并周旋异常,云得志之日,以灵运、延之为宰相,慧琳为西豫州都督”。刘义真不会不知道假设刘义符被废的话,按照顺序,自己最有希望被立为太子,因此,言行轻率的他曾狂妄地说,自己得志的时候,将任用谢灵运、颜延之为宰相,以慧琳为西豫州都督。
这里涉及到刘义真集团内的三个重要人物∶谢灵运、颜延之和慧琳和尚。
除了《宋书·刘义真传》明确说明的这三人以外,与刘义真交好的尚有范泰,到宋文帝元嘉初年(公元424年)的时候,范泰曾上书宋文帝要求给刘义真在恢复封爵的基础上,再追赠更高的官位,在这篇奏表中,范泰称自己“但猥蒙先朝忘丑之眷,复沾庐陵矜顾之末”云云,可见他是与庐陵王刘义真交往甚密的。范泰是范宁的儿子,深得刘裕的爱赏,但由于他嗜好喝酒,一直没有被委以政事之官,对此,范泰内心也很不满,也与徐羡之、傅亮等执政大臣有矛盾。
刘义真身边的人都是执政大臣徐羡之等人的对立面,这不能不令徐羡之等人感到十分忧虑。徐羡之派遣范泰的第三子范晏,劝诫刘义真不要与谢灵运等人交往下去了,但刘义真却回答∶“谢灵运空灵随意,颜延之狭隘浅薄,两人正是魏文帝所说的很难以名节自立的一类人。只是我与他们兴趣爱好相同,才与他们交游。”
如果刘义真继续与谢灵运等人交往,势必会危及到徐羡之等人的权位,而刘义真又不同意与谢灵运等人断交,这让徐羡之等人非常担忧。因此,当刘裕问及如果废黜太子刘义符,刘义真是否是合适的太子人选时,谢晦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臣下请求前去观察观察。”刘义真见到谢晦以后,准备好好表现一番,他兴味盎然地要与谢晦清谈,但是谢晦却不怎么在意。谢晦回去复命,刘裕说∶“刘义真的品德低于才能,不具备一位嗣君的素养。”谢晦的话立即起了作用。永初元年(公元420年)的庐陵王刘义真还是扬州刺史,到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他就被免去了扬州刺史一职,只挂一个司徒的空名,到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刘裕驾崩前,他又被改任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南豫州(治所历阳,今安徽省和县),被赶出了京师。
宋武帝永初三年(公元422年)三月,时年六十岁的刘裕生病了,太尉、长沙王刘道怜,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护军将军檀道济五人入宫服侍刘裕。也就是在此时,刘宋执政大臣将刘义真赶出了京师,这也意味着刘义真已经失去了夺嫡的资格。
五月,刘裕再次发病,他精心挑选了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四人作为辅政大臣,而后,将太子刘义符召来,叮嘱他说∶“檀道济虽然有才干谋略,但没有大的欲望,不像他的哥哥檀韶那样难以驾驭;徐羡之、傅亮二人应该没有二心;谢晦一直跟从我征战,懂得一些机变,如果出现问题,肯定会出在此人身上,稍后,可以将他打发到江州或者会稽郡。”刘裕亲自写下手诏,他规定∶“朝廷不再另外设置别府,宰相兼任扬州刺史的话,可以拥有一千名甲士保护;如果处于关键位置的大臣,确需予以保护的话,也必须从宫廷禁卫军中调配;以后遇到战事,要全部使用中央军,平叛以后,将领即将军队交还。后世遇到幼主,政事全部交给宰相处理,母后不得干预朝政。负责保护大臣的甲士不得入殿,对于重要的大臣可酌情配给班剑。”
永初三年(公元422年)五月二十一日,一代枭雄刘裕去世。同日,年仅十七岁的太子刘义符继位,史称少帝(又称营阳王)。少帝大赦天下,尊刘裕的继母萧文寿为太皇太后,封太子妃司马茂英为皇后。六月,少帝以尚书仆射傅亮为中书监、尚书令,司空徐羡之、领军将军谢晦兼中书令,与傅亮一起辅政。此时,同为辅政大臣的护军将军檀道济已接替太尉刘道怜,担任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镇守广陵,统领淮河以南的军队。七月,将刘裕安葬在初宁陵,庙号高祖。
刘裕为什么要安排徐羡之、傅亮、檀道济、谢晦为顾命大臣?
首先是徐羡之。他出身东海徐氏,早期与刘裕一起在桓修府中,关系很好,刘裕的长女会稽公主就嫁给了徐羡之的侄儿徐逵之,而刘裕的第六女富阳公主也嫁给了徐羡之的儿子徐乔之。徐羡之与刘裕一样是“起自布衣”,又没有“术学”,王华称之为“中才寒士”,但此人很有大局观念,不但有才干,而且忠诚于新朝。因此,除了刘穆之以外,他是刘裕最信任的人。
其次是傅亮。傅亮出身北地(今宁夏灵武县)傅氏。东晋以后,傅氏逐渐衰落,傅亮也只做到桓玄的秘书郎(六品),因此,他也被王华称为“布衣诸生”。傅亮长期担任刘裕的秘书,刘裕代晋前的“表策文诰”,大多数都出自傅亮之手,特别是在刘裕受禅前,是他最先领会意图,回到建康,促成了刘裕登基,因此,在刘裕眼里,“中才寒士”徐羡之和“布衣诸生”傅亮都是新朝的得益者,是自己最可放心使用的人。
再次是檀道济。檀道济“世居京口”,上辈无闻。刘裕对其颇为信任,以其为顾命大臣,也在情理之中。
最后是谢晦。谢晦属于一等高门,虽然他一直追随刘裕,但刘裕却怀疑高门士族对自己的忠心,所以将檀道济拉入顾命大臣中来牵制谢晦。
因此,在刘裕挑选的这四位辅政大臣中,徐羡之和傅亮是核心,檀道济是保障,谢晦则仅具象征意义,代表着新朝对高门利益的兼顾。
按理说,卫将军、江州刺史王弘的地位要比檀道济、傅亮等人高很多,应该被任命为顾命大臣,但刘裕没有这样做,由此可以反映出刘裕对高门的态度∶他不愿意让过多的高门士族左右未来帝国的政局,且王弘缺乏谢晦那样的忠心。
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次等士族出身的“寒士”徐羡之、傅亮等人主导新朝朝政以后,他们所面临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宋书·张敷传》记载,张敷出自吴郡张氏,“性整贵,风韵甚高······永初初,迁秘书郎。尝在省直,中书令傅亮贵宿权要,闻其好学,过候之,敷卧不即起,亮怪而去。”张敷之所以如此,就是轻视傅亮的出身。
另据《宋书· 蔡廓传》记载,徐羡之、傅亮当政以后,曾打算征召豫章太守蔡廓为吏部尚书,蔡廓通过傅亮的从兄傅隆问傅亮∶ "人事问题如果全部由我全权处理的话,我就无话可说;如果不同意,我不当。”傅亮征询徐羡之的意见,徐羡之回答∶“黄门郎以下的官职,全部交给蔡廓,你我不干涉;黄门郎以上的官职,当然需要大家一起讨论。”蔡廓听到徐羡之的决定,他说∶“我蔡廓不能为徐干木署纸尾也。”干木,是徐羡之的小字。当时,对于确定下来的人选,需要写到黄纸上,由录尚书事和吏部尚书在上面签字,蔡廓以不愿意让自己的名字写到徐羡之名字之后为由,拒绝担任,这也说明了其不愿与徐羡之等人合作的态度。
除此之外,辅政大臣们与少帝刘义符、庐陵王刘义真的关系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刘裕曾试图废黜刘义符册立刘义真一事,刘义符、刘义真兄弟当然是一清二楚,而谢晦在其间一下子就否定了兄弟二人,也让兄弟二人同时对执政大臣们心生不满。
刘义真口无遮拦,过去曾说出一旦自己得志后,将重新安排朝廷中的重臣,言者也许是无心,但听者却有意,闻听刘义真此言的徐羡之、傅亮等人自然是非常紧张,这也是在刘裕去世前一再排挤刘义真的根本原因。对于刘裕而言,既然决定不再废长立幼,那么,刘义真就该离开京师,以免惹是生非;对于执政大臣们而言,要想保住自己的权位,也必须将刘义真集团打压下去,让其远离政治中心。到历阳以后,刘义真屡次向朝廷索要各种物资,但都遭到了徐羡之的拒绝,因此,刘义真对徐羡之、谢晦等人非常气愤,并上书请求回到京师。
谢灵运原来是少帝刘义符的世子或者太子左卫率,与少帝刘义符的关系不错。过去,由于刘义真怀有夺嫡之心,但如今少帝已顺利继位,摆在他面前最大的威胁已不再是庐陵王刘义真了,而是执政大臣们把持着大权不放。在这种情况下,由谢灵运在刘义符与刘义真之间穿针引线,兄弟二人图谋携手对付执政大臣,也不是没有可能。
谢灵运在京师的作为让徐羡之等人如坐针毡,于是,他们任命谢灵运为永嘉太守,将其调离了朝廷。谢灵运到任以后,肆意游山玩水,不久即辞去官职,堂兄弟谢晦、谢曜、谢密等人均写信劝阻,但他就是不听。在永嘉期间,谢灵运给刘义真写信,希望刘义真能够平复自己的心态,忘掉种种的不快。
颜延之的遭遇与谢灵运大致相同。在徐羡之等人排斥谢灵运的同时,也将颜延之贬为始安(治所今广西省桂林市)太守。颜延之离开京师之际,领军将军谢晦对他说∶“过去,荀勖猜忌阮咸,将他贬到始平郡(治所今陕西省兴平县),如今,你又去了始安,可谓是二始。”黄门郎殷景仁也说∶“所谓俗恶俊异,世疵文雅。”说的是俗人厌恶雅士的意思——同为辅政大臣的谢晦,却同情自己的族弟谢灵运,也同情同为高门士族的颜延之,这也说明辅政大臣们也并非是铁板一块的。
可以说,在刘裕刚刚去世后,刘宋帝国就开始面临着重要的政治危机。让徐羡之、傅亮忧虑的是∶一是年少的少帝刘义符无人君之体,帝国将走向何方?二是刘义真已经极度敌视自己,该如何处理?三是有种种迹象表明,少帝刘义符与庐陵王刘义真似乎正在消除隔阂,走在一起,试图要对付自己,这又该怎么办?四是执政大臣并非铁板一块,如何才能让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