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25年,现在的一块钱的购买力,能和民国时期的一个铜板,或者明清时期的一个铜钱的购买力划等号吗?
严格来讲,这个不能简单地进行比较,一块钱是现代的货币单位,而铜板则是近代的,铜钱是古代的货币单位。

现在的高科技,智能化,工业化,市场化和古代的封建统治,农耕文明,小工业时代,也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
在康熙年间,铜钱的购买力很强,一个人可以在一个路边的棚子吃一顿早饭,一个馒头,一碗粥加上一点咸菜。

那个时候普通老百姓平时是很少使用银子的,铜钱就可以满足日常需求。而几乎每一个铜钱,都不可以乱花。这个时候的一个铜钱,即一文钱,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三块钱。
到了晚清时期,通货膨胀,货币大幅度贬值,一文钱可能就能买一个馒头。那个时候,无论做生意的,出差的,地主乡绅,出门在外下馆子,基本都要用几十文钱,上百文钱或者银子结账。

而铜板(又叫做铜元)的购买力在北洋政府期间是相当可以的,一个袁大头(银元)可以对话100-130个铜板,那个时候,很多中原地区的苦力,一个月的收入也就3块到5块银元,一个银元相当于现在的700到800块钱,一个铜板,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5块钱到8块钱。
到了南京政府时期,物价飞涨,铜板和法币(当时的纸币)迅速贬值,虽然铜板的贬值速度没有法币那么快。打算到了20世纪30年代,一个银元可以兑换300到400个铜板,那么铜板的购买力就降到了相当于现在的1-2元。南进政府后期,铜板再次贬值,一个银元甚至可以换700个铜板。
在那个年代,相对保值的就是金条和银元,而金元的发行量较少,市面不是很常见。当时是金本位,所以民国的金元(金币)都是面值十元,或者二十元的,据说还有一百元的。如果是面值一元的民国金币,那肯定是后期的艺术品。

有意思的是,现在的人使用信用卡,借呗,花呗。而明清时期或者民国,很多老百姓都有债务,有些地区称之为“饥荒”,就是在雨水较少,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老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向地主,财主或者资本家借钱,而利息一般都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