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旗袍,就不得不说旗袍的起源。
关于旗袍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起源于满清时期的旗服,其款式为直身,罩袖,捻襟,带扣绊,两侧则是开叉的,比较宽大,以便于在旗服下面穿一些保暖的衣服抵抗严寒,面料多为绸缎。旗服在民国时期被改进为旗袍。

另一种说法,是旗袍来源于民国时期江南女性的祺袍,在中国传统女性服饰的基础上,进行了收腰,低领等改进。衣服的长度也有不同程度的缩短,变得更加修身,可以展现女性身材,给人一种新时代女性,摆脱封建思想的感觉。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逐渐成为民国时期的女性服装象征。

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城市女性开始逐渐穿高跟鞋,旗袍也开始逐渐吸收西方文化的影响。
而到了四十年代,旗袍的长度再一度被收短,至露出一部分小腿,甚至到膝盖处。

旗袍对于当时生活在平民百姓中的年轻女性来说,其实是很奢侈的。
普通面料做成的旗袍,用普通棉布和麻料做成,款式比较简单,没有复杂的刺绣,售价在五个到十五个大洋之间。基本就是当时职业女性一个月或者两个月的收入。

中等的旗袍,要求有一定的工艺,一般要到了二十甚至三十块大洋一件,这个即便是在上海,北平,天津和武汉等大城市。一般人家也是买不起的。
高档旗袍有可能售价高达五十块大洋,这个只有资本家的爱人或者女儿,官太太或者社会名媛才能穿戴得起。

解放后,旗袍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野,五十年代仅有文艺工作者会偶尔穿旗袍。到了六七十年代,旗袍被认为是四旧而被批判。
改革开放后,旗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很多国外女性服装设计,也参考了旗袍的理念。
习惯性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