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因亏空获罪,刑部拟秋后问斩,雍正:知县照当再赏三千两银子

夏夜流萤迟归 2025-04-09 09:06:09

雍正元年六月初四子夜时分,雍正帝于养心殿正襟危坐,专注披阅各省督抚呈递的奏折。及至览及河南巡抚石文焯的奏报,其神色陡然间满布激愤之意。彼时,侍奉一旁的总管太监见状,不禁心生畏惧。此情此景,恰似古言所云“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气氛凝重至极。

据相关史料记载,彼时,河南巡抚石文焯遵奉朝廷旨意,于河南省域内展开了一场规模浩大的亏空清查行动。清查结果令人震惊,河南省近乎半数以上的府、州、县均出现库银亏空现象。其中,汝州直隶州下辖的郏县状况尤为严峻,其亏空库银数额竟高达五万余两。

清代时期,郏县于河南省域内,以经济困窘著称。彼时,朝廷基于郏县的贫困状况,每年均施以钱粮赈济。然而,令人诧异的是,这般长期受援的县域,竟出现数额巨大的财政亏空现象。

雍正帝秉持严正峻厉的执政理念,于政务处置上容不得丝毫疏失。彼时,针对亏空官员事宜,他即刻诏令石文焯及刑部,务必迅速缉拿相关官员入京,严格依据律法予以惩处。

【郏县知县陈王绶蒙冤】

雍正帝初登大宝,旋即降旨设立会考府,旨在对各省钱粮进行全面清查,史称“清查亏空”。彼时,由怡亲王允祥与总理大臣隆科多等领衔主理此项要务。在他们的统筹安排下,清查工作依规有序推进。经此清查,全国范围内众多贪腐官员被依法抄家问罪。然而,此举亦使雍正帝背负“抄家皇帝”之恶名,成为其统治时期一段备受瞩目的历史印记。

然而,在亏空清查进程里,并非一路顺遂。部分督抚借亏空清查之名,行打击报复之实,将“亏空”罪名强加于那些不顺从其领导、未予其利益输送的下属头上。

郏县知县陈王绶堪称颇具代表性的实例。陈王绶,浙江永嘉人士,于清康熙五十四年荣登进士之榜,出身寒门。

陈王绶于科举中擢取进士功名,彼时并无政治势力倚仗。在此之后,他经历了长达数年的候补阶段,处境颇为寂寥。直至康熙六十年,陈王绶方获实授,出任郏县知县一职。

据有限史料所录,陈王绶履任之后,秉持勤勉奉公之态,心怀恤民济众之志。然郏县彼时基础薄弱,农业连年欠收,致使民生维艰,虽陈氏殚精竭虑,亦难改困局。

为解民众饥馑之困,使百姓得以维持基本生计,陈王绶数赴巡抚衙门恳请赈济粮米。然而,因其不谙人际交往之道,且缺乏雄厚经济基础,致使在巡抚石文焯处未获重视。

清康熙六十一年,黄河泛滥成灾,郏县逾万民众流离失所。彼时,省级行政机构对郏县灾情置若罔闻。在此严峻形势下,陈王绶为解百姓燃眉之急,先是动员当地富商慷慨解囊,以资赈济,然所募款项极为有限。无奈之下,陈王绶毅然决定挪用官仓储粮,并动用库银三万余两购置粮食,用以救济受灾民众。

历经数次操作,陈王绶所造成的库银亏空额度累积至五万余两。需知,私自挪用库银之举,在律法层面属于严重罪行,依律最轻亦会遭受革职惩处。然而,自康熙朝晚期以降,此类现象于官场渐趋普遍。在彼时状况下,只要朝廷未展开清查,亏空之责便可推诿至继任官员,如此周而复始,亏空款项便演变成难以追讨的坏账。正是基于此,雍正皇帝才坚决主张对亏空问题展开全面清查。

陈王绶时运不济,恰值雍正帝登基伊始推行新政举措。彼时,河南巡抚石文焯为求圣眷,在清查亏空事宜上极为勤勉。石文焯于雍正元年方才接任河南巡抚之职,如此背景下,即便清查中发现诸多问题,其亦自恃可免责,故而卖力邀宠。

石文焯资质平庸,且对陈王绶观感恶劣至极。在面临当下这般绝佳契机时,以其行事风格,绝无轻易舍弃之可能。

雍正帝谕旨颁行后,石文焯亲率属吏抵达郏县展开账目核查工作。经查证,陈王绶存在亏空款项之事实确凿无疑,实难隐匿。待核查结果明确,陈王绶旋即遭解职处理,并被押送至京师,移交刑部依律定罪。

【雍正爱惜好官】

陈王绶自郏县启程离去之际,数以万计的民众满含悲戚,潸然泪下,他们紧紧跟随在囚车之后,一路护送,直至将陈王绶送出河南境地。这般感人至深的场景,即便身为押解差役的人员,亦深受触动,内心泛起无尽感慨。

陈王绶抵达京城后,即被提审于公堂之上。刑部经严谨勘查,鉴于证据充分确凿,遂判定其罪为斩监候。依循清代司法程序,需待秋后举行朝审,再经皇帝朱笔勾决,届时,陈王绶将被押解至菜市口执行斩首之刑。

在封建历史的长河中,清代堪称皇权高度集中的典型王朝。彼时,皇权臻于极致,皇帝独揽生杀予夺的绝对大权,对于勾决人犯等重要事务,皆亲自裁断,绝无假手他人之例。其中,雍正皇帝尤为突出,他以勤勉理政而闻名于世,在处理国家诸多政务时,秉持着严谨细致的态度,无论事务繁简大小,皆亲力亲为、一丝不苟。

在朝审这一重要司法程序中,刑部依例将当年拟定的处决人员名单恭呈御前。雍正帝秉持审慎态度,对名单展开细致入微的逐一复核。当御笔朱批落至“陈王绶”之名时,雍正帝神情微变。他敏锐地察觉,此名似曾在记忆中留下过深刻印记,脑海中不断涌现模糊印象,令其陷入短暂思索。

据相关史料记载,康熙六十年,吏部引领陈王绶前来觐见。彼时,胤禛尚为雍亲王,正在御前值守。在此场景下,康熙帝向陈王绶发问:“依你之见,若欲妥善履行知县之职,当采何种举措?”

陈王绶回应称:“居官任职期间,无意于功名利禄,唯愿秉持忠君爱民之念,上以无愧于朝廷之托,下以不负百姓之望。”

胤禛对陈王绶这位殿试三甲进士所呈奏对深表赞许,观其言行,正气凛然,胤禛内心不禁生起敬重之意。

从历史进程来看,康熙六十年的此次引见,无疑成为陈王绶命运的转折点,使其免遭厄运。彼时,雍正帝甫一搁置朱笔,旋即传唤刑部堂官,令其呈上陈王绶的相关案卷资料。在仔细查阅之后,雍正帝萌生亲自与陈王绶会面的意向,这一决策对陈王绶的命运走向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陈王绶抵达养心殿后,雍正帝详加讯问事情经过,从而知悉陈王绶亏空一事的实情。据刑部堂官奏报,陈王绶获罪之后,其任职之处以及浙江原籍的全部家产,均被查抄用以弥补亏空。

雍正帝阅览抄家清单之际,内心陡然泛起一阵愧疚之情。据该清单所载,于陈王绶府邸抄没财物时,仅得现银十二两,而其房产、田产等资产总计,亦不过六十余两。

陈王绶身为七品知县,其家资竟难以比肩中等民户。在吏治清明的考量中,如此清正廉洁之官员,本应是朝廷栋梁。若朝廷对这般清廉之士都无法包容与接纳,那么清王朝之统治,恐难维系其在中原的稳固根基,恰似失却治理之道,莫若退回关外,重拾渔猎旧业。

雍正闻知相关事宜后,旋即降旨,对陈王绶予以宽免。然而,私自挪用库银之举,实与国法相悖,断不可随意开创先例。鉴于此,虽雍正初始有擢升陈王绶之意,最终权衡之下,做出妥协,将其改任为河南唐县知县。

颇为意外的是,雍正帝颁下特旨,敕令内务府广储司拨出三千两白银赐予陈王绶,旨在褒奖其清正廉洁之品行。

旋即,雍正帝鉴于石文焯在识人之明方面存在疏失,对其予以惩处,将其从河南巡抚之任调任为署理浙江巡抚。至雍正八年,石文焯因获罪而遭革职处置。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