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为何必须用八股文?总结起来至少有四大优势无可替代

夏夜流萤迟归 2025-04-16 09:34:39

清康熙二年,朝廷发布诏令,以“八股制艺始创于宋之王安石,今诏废而不用”为由,明令于后续之乡试与会试中,摒弃八股文这一考试形式,转而采用策论之法选拔人才。此乃清朝自入关以来,针对科举制度所开展的首次大规模且具探索性质的重要改革举措。

朝廷之所以废止八股文,社会舆论压力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回溯历史,明末清初时期,以顾炎武、黄宗羲等为代表的诸多饱学之士,对八股取士这一科举选拔方式提出了尖锐批判,并明确表达了期望朝廷对科举文体加以革新的诉求。

然而,当科举考试制度由八股取士转变为以策论选拔人才后,旋即引发诸多反对之声。其中,尤以凭借八股文踏入仕途的众多官僚为甚。他们秉持一致观点,坚称在科举考试范畴内,除却八股文,实难寻觅更为契合的考试文体。在他们看来,策论对于涉世未深的读书人而言,因其阅历所限,难以提出具有建设性、有价值的见解。

更为关键之处在于,策论评判这一过程存在显著的主观性。针对同一份试卷,由于考官各自秉持的观点与政治见解相异,所评定的分数往往呈现出巨大落差。此情形类同于当下作文评判,难以制定出绝对统一的标准答案。

因此,仅在停废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一年之后,朝廷基于种种考量,不得不恢复旧制,再度将八股文列为科举考试的指定文体。由此,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浮现出来:这种饱受诟病、被指陈为僵化无用的八股文,在选拔人才的机制中,究竟占据着怎样举足轻重的地位,抑或说,是否存在非其不可的必然性?

其一,具备较高的可实施性。

科举制度旨在遴选贤才,其选拔机制以“依文择取”为原则,着重强调公正性与实操性。至明清之际,应举人数呈递增态势,致使阅卷环节滋生诸多不确定因素。由于参与阅卷的考官众多,各方观点难以趋同,且在有限时间内,完成阅卷工作颇具难度。

欲达成相对公正之状态,不可或缺的是一套统一的衡量尺度。八股文的诞生,恰为解决这一历史性困境提供了方案。从客观层面而言,八股文的出现实乃一种无奈之举。尽管其效用遭到质疑,然而,这一文体仍被沿用,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根源。

八股文具有重要意义,其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一套统一且规范的阅卷准则。该文体的诞生,既是顺应考试实际需求,亦是契合社会特定发展诉求的必然结果。在此基础上,它逐步演进,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专门文体。

其二,该内容呈现出立意明晰且逻辑严密的显著特征。

在华夏传统文体体系里,八股文堪称以最为直接的方式阐释义理的文体之一。其秉持“载道”为根本宗旨,此“道”即“理”,具体所指乃儒家为维系封建统治秩序而大力宣扬的纲常伦理规范。

就命题特征而言,八股文写作题材侧重《四书》,《五经》为辅,其阐释内容源自儒家经典。基于此,八股文立意清晰,旨在借助考试方式,对考生关于《四书》《五经》的理解深度进行考查。

八股文所承载的内容为经义,阐释的乃是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欲对其进行引申发挥,必须透彻领悟经书中的意涵、时代背景以及字句间的内在逻辑。从表达方式来看,八股文脱胎于《四书》,其中诸多对偶句侧重于语义的对应,而非单纯执着于语言形式上的工整划一。

故而,在八股文的整体架构中,破题、承题、起讲、入题等各个部分,以及各比之间,均需构建起严密的逻辑关联。这种关联并非松散无序,而是具备极强的逻辑性与连贯性,呈现出严格的先后次序与内在联系。

其三,在文体方面呈现出严谨考究的特质,而行文亦遵循着特定规范。

八股文堪称中国古代骈文与散文融合之产物。其中,八比部分呈现骈体特征,而其余部分则展现散体风貌。当句式参差不齐时,可使文意开阔、文气舒展,进而造就奔放之文势;反之,句式规整有序,则能让文意缜密、文气凝聚,最终形成紧凑之文势。

当二者融合,文章的气韵呈现出张弛相间、开合有序之态,达成了收放适宜的效果,促使叙事、抒情与明理在表达上趋近于至善之境。具体到八股文主体部分的股对而言,其借助散行的排偶句式,强化文章的气势,以实现对文章义理的深入阐发。如此,整篇文章的文体兼具骈散、虚实、朴华之美,注重构建一种浑然天成的整体效果。

从行文特征来看,八股文秉承“经义”之准则,其语言风格追本溯源,取法于《四书》之古朴文风。在文体架构上,与传统论体颇为近似。基于上述特点,八股文在谋篇布局上自然呈现出逻辑严谨、条理分明之态势。

破题与起讲以分条议论的分股形式展开,构建起整篇文章逻辑严密、层次井然且结构规整的范式。在此过程中,对偶与声调作为古代文章的重要艺术表现手法,发挥着关键作用。对偶注重文字的畅达自然,摒弃繁缛辞藻的堆砌;声调则着力营造语气连贯、一气呵成的表达效果。

清代文艺批评家刘载熙对八股文的行文规范见解深邃。他指出,以文言阐释,“言有物”即要求义理需醇正精要,此乃文章内核;“言有序”则意味着文法应周密严谨,是为文章架构。同时,八股文还需达成文辞质朴贴切,营造出气势充沛流畅之态。

鉴于应考人数呈持续递增态势,录取标准面临困境,故而以八股文作为考试内容实乃无奈之举。

若考试针对写作科目未制定统一规范标准,那么在多位考官阅卷之际,因缺乏明确指引,阅卷过程极有可能滋生诸多不确定因素,进而致使考官们难以在评判尺度上达成一致。

八股文在形式上呈现出严格的程式化特征,其重要功能之一,在于构建了一套相对规范的阅卷准则。作为一种标准化文体,八股文的存在蕴含着特定的必然性。在阅卷流程趋于标准化的进程中,它一方面契合了选拔人才的需求,为人才选拔提供了一种相对统一的尺度;然而,另一方面,却对考生个性化表达造成了严重的抑制,极大地限制了考生在应试过程中独特才能与个性的施展。

在清代,呈现出一种颇为独特的现象。通过八股文取仕之人,往往大力宣扬八股文在科举入仕体系中的重要价值。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诸多在科举考试中屡屡失利、未能取得功名的学子,对八股文则抱以不屑一顾的态度。究其实质,科举落榜的核心因素,乃是这些学子在八股文写作方面的能力尚未达到相应水准。

不可否认,八股文存在诸多弊端。然而,置于特定历史时期审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实难寻觅较八股文更为适宜的文体。究其根源,对于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来说,当务之急乃是探寻一种能确保相对公平、公正的考试方式,在此关键诉求面前,其他方面的考量便退居次要地位。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