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市及其下辖县区有着丰富的古称,每个古称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文化信息,以下是详细介绍:

哈密市
• 昆莫、昆吾:哈密最早的名字是西漠(西膜),意思是流沙之西,也有说“西膜”是对哈密地区人种的称呼。后来,哈密古称“昆莫”,曾为乌孙王昆莫游牧地,后演变为昆吾。有学者认为,伊吾之音是由昆莫转变而来,昆吾、伊吾、伊吾卢以及后来的哈密、哈密力、哈迷里都是昆莫的一音之转。
• 伊吾、伊吾卢:西汉初期,哈密地区被称为伊吾卢,在天山以北有蒲类国。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朝设立西域都护,管辖包括伊吾卢、蒲类国在内的西域地区。东汉永平十六年(73年),汉军击败匈奴,收复伊吾,在今四堡地方置宜禾都尉。三国时期黄初三年(222年),曹魏政权设宜禾伊吾都尉。
• 伊州:唐贞观四年(630年),唐置西伊州。贞观六年(632年),改名伊州,辖伊吾县(今哈密市伊州区城区一带)、纳职县(今哈密市伊州区四堡村)、乘远县(今哈密市伊州区沁城乡),州治在伊吾县。天宝元年(742年),伊州改称伊吾郡,属陇右道辖治。广德二年(764年),伊吾被吐蕃占领,唐末转附西汉金山国,后又依附于西州回鹘。
• 哈密力: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伊州归附蒙古汗国。淳祐十一年(1251年),蒙古宪宗在高昌回鹘汗国建别失八里行省,伊州改成哈密力。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甘肃行省,哈密力隶属甘肃行省。
• 哈密卫:明永乐二年(1404年),诏封元裔安克贴木儿为忠顺王,哈密成为明王朝统治下的一个地方王国。永乐四年(1406年),置哈密卫,哈密地方王国从受封至被吐鲁番汗攻占,经11世,凡135年。
伊州区
伊州区在汉代称伊吾卢。明置哈密卫,清置哈密直隶厅。民国二年(1913年)置哈密县。1961年设立哈密市,1983年哈密县并入哈密市,2016年改为伊州区。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巴里坤古称巴尔库勒。《西域同文志》中记载,巴尔库勒在维吾尔语中,“巴尔”意为“有”,“库勒”意为“池”,因城北有池,故名,后转音为巴里坤。
巴里坤历史悠久,文化遗迹众多。东汉任尚碑、裴岑碑见证了汉朝对西域的经营。唐朝大河古城则是当时军事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见证。在历史长河中,巴里坤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地区,屯垦文化、边塞文化在这里交融相生。清朝时期,巴里坤是新疆东部的重要军事据点和交通枢纽,对维护边疆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伊吾县
“伊吾”是隋唐以前哈密的古地名,汉称伊吾卢。隋大业四年(608年),隋朝派裴炬和将军薛世雄率军屯驻伊吾,并筑伊吾新城。大业六年(610年),隋设伊吾郡和柔远镇,伊吾郡首府从四堡迁至新伊吾(即今之回城),柔远镇设在今之沁城。唐贞观四年(630年),唐置西伊州,贞观六年(632年),改名伊州,伊吾县为伊州下辖县。
1929年时废哈密王设哈密、宜禾、伊吾三县后转借命名。1935年7月建伊吾设治局,1943年改称伊吾县。伊吾县东北部与蒙古国交界,边界线长243公里,在历史上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流和冲突的前沿地带,也是丝绸之路新北道的重要通道之一,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哈密市及其下辖县区的古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见证了哈密地区在丝绸之路贸易、民族融合以及中原王朝与西域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是研究中国古代边疆史、民族史和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