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2名苏联士兵枪杀我军司令员,吓得斯大林紧急出面:严惩

漫步云端小逐梦 2024-12-18 09:19:09

卢冬生这个名字对于今天的很多人来说可能已经不再非常响亮,甚至不少人都不知道这位老将其实是红军名将。卢冬生在红军时期为我党立下了无数汗马功劳,但他的结局却很是悲情。

因为卢冬生遭遇了意外事故而后离世。卢冬生有我党“十大悲情将军”之一的名号,其他一些悲情将军或是和卢冬生一样遭遇意外事故结局悲情;或是因为种种原因没能继续奉献自己。

像这样的悲情名将还有解放战争中我军牺牲的最高将领曾任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朱瑞、红四方面军重要领导成员之一的熊国炳和抗日战场上我军牺牲的最高将领八路军高级将领左权。

这个时候的哈尔滨很是混乱。因为苏联军队不像解放军一样军纪严明,再加上很多苏联军人都有酗酒的习惯。因此苏联军队总会在东北闹出不大不小的事情来,苏联对此持有默许态度。

也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苏联这样放纵军队的态度终于招致了灾祸,因为卢冬生出任的职位是哈尔滨卫戍司令员和松江军区司令员。这已经是妥妥的地方大员,出了事会严查到底。

12月14日卢冬生遇害版本的说法是卢冬生因事外出,但由于卢冬生曾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过的缘故而精通俄语。卢冬生觉得虽然哈尔滨很乱,可是自己会俄语又是苏军军官。

应该没有人会那么不长眼,也就是安全问题无需考虑。因此,卢冬生只穿了便服就乘着马车外出办事了。可卢冬生却在外出办事的路上遇到了一个苏联军队的士兵手持枪械想拦车抢劫。

卢冬生见状当即使用极为娴熟的俄语质问对方,询问对方的具体身份。苏联士兵本以为自己抢劫的是一个比较富有的老百姓,却没想到竟然抢劫到自己的上司头上。苏联士兵有些心慌。

同时也害怕被追究责任,于是便说出了自己的身份。卢冬生记下了这名苏联士兵的身份,却没想到在即将乘车上路的时候被对方从背后连开好几枪。苏联士兵可能害怕被告发变得更惨。

于是就选择了铤而走险,试图将这件事情淹没在黑夜当中。可令这位苏联士兵没有想到的是,卢冬生不仅是他的长官更是我党解放军部队当中的地方大员,是当时主管松江军区的司令员。

具体来说,斯大林先是非常紧张和害怕,后来则表现出了很是愤怒的情绪。因为斯大林害怕这件事情可能会影响到我党和苏联之间的关系。尽管当时还没有进入到国共内战的阶段当中。

但美国扶持的蒋介石实力非常强大,如果让蒋介石在内战中胜出,那么苏联的腹地也就是广大西伯利亚及其远东地区就会受到资本主义的无形威胁了。这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件。

所以斯大林连很多事情都没有来得及顾上就紧急出面处理了这件事情,斯大林要求严惩杀害卢冬生的苏联士兵并下令要严格约束在我国东北地区活跃的苏军,必须立即整顿军纪和作风。

然而,颇为遗憾的是由于卢冬生当时穿的是便服,而且身边没有带多少人,因此杀害卢冬生司令员的苏联兵一直没有找到。更为重要的是,卢冬生当时还有一个身份是苏联红军的军官。

这件事我国不能彻查到底,只能由苏联方面去查。但由于当时社会环境比较混乱,再加上在这次事件出现之前,不少苏联军人都有过类似的行为,故而这件事情最终的结果是不了了之。

卢冬生将军的死就此成为我军历史上颇为悲怆的一页。11月16日卢冬生遇害的说法是,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的陈云来到哈尔滨,随后其他主管东北的一众主要领导也来了哈尔滨。

这些领导聚集在一起开了会,会上推举卢冬生出任松江军区司令员一职。同时还成立了由中共中央东北局领导的中共中央北满分局。北满分局负责领导北满解放区党的组织和各项工作。

这次会议直到第二天凌晨才结束。考虑到安全问题,一众领导请求陈云不要回住所。但卢冬生这时却自告奋勇要去取行李。卢冬生表示自己会俄语,如果遇到了麻烦那也很是容易协调。

陈云的秘书刘达却说,还是自己去取比较好,因为是本职工作。一时之间,双方争执不下。最终还是卢冬生去取了行李,但为了安全起见,卢冬生带上了一支手枪和一个陈云的警卫员。

然而,卢冬生却和这位警卫员在取完行李回来的途中碰上了几名苏联士兵正在哈尔滨东直大街附近公然拦路抢劫。见到此种情形的卢冬生当即上去进行阻止,卢冬生表明了自己的身份。

随后卢冬生将军倒在了血泊中。事情发生后,苏军内部立即对这几名士兵下了追捕令,可是却一直没有找到开枪射杀卢冬生将军的苏军士兵。一位功勋卓著的年轻军事将领就这样惨死。

并且是死在了军纪败坏的苏军士兵之手。这实在是让人愤怒不已,同时也很是惋惜。因为卢冬生将军还有着大好的未来,如果没有这次意外,卢冬生将军肯定可以升任成为我军的上将。

卢冬生曾是陈赓大将儿时的伙伴,很早就结下了深厚情谊。南昌起义后,卢冬生更是跟随在陈赓身旁,做了副官。陈赓大将在汤坑战役中身受重伤,还是卢冬生将陈赓大将带出险境的。

卢冬生把陈赓大将送到上海的党中央机关之后,又马不停蹄地投身于革命当中。后来更是得到了贺龙元帅的赏识,贺龙元帅很喜爱卢冬生。卢冬生的意外离世无疑是党和国家的大损失。

参考文献: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