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子梦碎离了中国真玩不转?
在这个全球供应链错综复杂的年代,印度似乎总想着在电子产业上"弯道超车",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制造业巨头面前。但现实离开了中国的供应成本,印度电子产业是否真的能如愿以偿,还是只会落得个"彻底崩了"的下场?今天就来聊聊这场印度电子产业的"豪赌",以及它如何强抢中国光伏出口市场,却最终让自己傻了眼。
·一、印度电子梦:五千亿美元的"宏伟蓝图"。印度工业联合会(CII)那份雄心勃勃的报告估计不少人都看了,里面提出印度要实现电子制造业产值五千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万亿)的宏伟目标,还建议政府提供高达68%的财政支持,延长6至8年以确保有足够的时间"扩军备战",这手笔简直比"买买买"还豪放!
不仅如此印度还打算对电子元器件及半导体制造提供25%至40%的现金补贴,连进口关税都要降到5%以下,就为了跟中国、越南这些竞争对手"平起平坐"。但问题是印度这算盘打得响,实际操作起来却没那么简单。
·二、中资企业在印"水深火热"。疫情期间印度对中资企业的限制可是出了名的,从限制中国品牌手机在印度开展业务,到强制低价手机由印度本土企业生产,再到限制中方管理人员入境一系列操作下来,中资企业在印度的业务可谓是"举步维艰"。
结果印度不得不从中国、越南、韩国高价进口手机零部件成本直线上升。有数据显示印度从中国的进口量四年激增了56%,对华贸易逆差几乎翻了一番达到850亿美元,这简直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印度电子产业的成本竞争力瞬间被削弱。
·三、印度制造:理想与现实的"鸿沟"。印度希望到2030年电子元件和组件的需求量能在本土实现配套,目标直指两千四百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4万亿)。但看看印度现在的电子制造业产值规模才一千亿美元(约合人民币0.727万亿),要实现增长五倍这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更何况印度的电子制造业与中国大陆高度重合,且集中在中低端领域,而中国大陆已经控制了绝大部分的产能供给,从LCD产线到摄像头芯片,从中小尺寸面板到金属精密加工,中国企业的产值数据让人眼花缭乱。印度要想从零开始建立这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简直是"难于上青天"。
·四、苹果、三星的"印度梦"也难圆。印度一直试图吸引苹果、三星等巨头在印度加大制造产能,但一番调研下来,发现这两家企业的中低端产品供应链多数由中国大陆企业控制,离开了中资企业印度制造几乎无法玩转。这就像是印度想建个"电子帝国",却发现自己的"砖瓦"都在中国手里。
·五、印度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更让印度头疼的是其经济增速的突然下滑。印度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第三季度GDP增速仅为5.4%,远低于经济学家的预期,制造业的增速更是只有2.2%。这怎么支撑得起印度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梦想?
印度内部的经济结构也在恶化,企业投资和私人消费增长率大幅下滑。作为经济增长的双引擎投资和消费的疲软意味着印度的经济发展缺乏内生动力,这不禁让人怀疑印度是否真的能成为全球供应链的"接班人"?
·六、印度太阳能的"尴尬"。印度在太阳能领域也想着"分一杯羹",试图填补美国因限制中国太阳能出口而留下的市场缺口。但现实是印度在贸易和技术上日益依赖于中国,中国制造业反倒变得更加不可替代。美国对华的关税政策结果只落得一场尴尬的"独角戏"。
根据彭博社的数据,印度从中国采购了一半至全部的太阳能电池板组件。印度政府首席经济顾问也不得不承认,为了促进印度制造业并让印度融入全球供应链,印度不可避免地要让自己融入中国的供应链,这简直就是"打脸"现场。印度想要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却发现自己越陷越深。
·七、专家视角:印度制造路漫漫其修远兮。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家栋指出,中国的产业优势很难被单个国家所取代,但并不意味着不会被一群国家所取代。然而就印度而言,其在制造业方面的优势本就不明显,还存在难以克服的劣势。张家栋分析称,制造业是以东亚儒家文化圈中的企业为核心,这些企业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印度离这个链条太远,从根本上并不符合比较经济优势。
此外印度的文化和工作习惯目前还不太适应制造业发展,虽然在基础设施、政府效能、营商环境等方面有所进步,但不足以克服发展制造业所需要的条件。
·八、结语:印度电子产业何去何从?印度电子产业的这场"豪赌"看似雄心勃勃实则困难重重,离开了中国的供应成本,印度电子产业是否真的能玩转?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印度要想在全球电子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印度电子产业的崛起之路也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所以印度还是别太着急"弯道超车"了,先练好"内功"把自己的产业链和基础设施搞上去,再考虑跟中国"掰手腕",不然这"崩了"的可不是电子产业,而是印度的"电子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