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黄历的前世今生:从吏书到民间指南

青山共风雨 2024-06-05 10:58:59

说到老黄历,民间流传着许多与之相关的俗语,比如“做事要顺利,出门看黄历”、“说人不揭短,别翻老黄历”等等。在过去,老一辈人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一本老黄历,每当有大事要办,都会先翻看老黄历,看看当日的吉凶宜忌,以此来决定是否适合进行某项活动。因此,很多客户会问我:“老师,我不懂如何挑选日子,所以我就查看老黄历,上面写着今天适合搬家,我就选择在这天搬家了。”这样做是否正确呢?老黄历上的吉凶宜忌是否准确呢?它有没有参考价值呢?在本节课中,我们将深入了解老黄历的前世今生,并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同时也来探讨一下老黄历到底准不准的问题。

在解开这个疑问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黄历是如何产生的。因为要评估一个事物的价值,我们需要先了解它的历史背景。

在古代唐朝唐顺宗时期,盛行吏书。吏书是用于记录国家大事和皇帝言行的。由于吏书与老百姓的农事和生活密切相关,非常重要,所以要由朝廷编制,并由皇帝亲自审定后才能开印发行,因此也被称为皇历。

朝廷颁发的皇历内容相对简单,主要是对四季天气、农事以及日期的大纲性记录。但是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地理、民俗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正统的皇历很难全面照顾到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因此,为了满足老百姓的生活需求,在黄历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增加了吉凶忌讳、择日、卜卦等内容。

某年某月某日,宜婚假、宜搬家、宜出行……在这转变过程中,有个小插曲饶有趣味。最初,皇历严禁民间私自印刷,必须加盖特殊官印方能在民间流通。

此特殊官印究竟为何?这就得谈及古代一特殊官职——钦天监。钦天监在古代极为神秘,堪称科学与神学的融合体,肩负洞察天机的特殊使命。古代行军打仗或举行重大事宜,皆会让钦天监先行预测吉凶,仿佛如今我们所说的迷信,因古人对此颇为忌讳。

历史上著名的钦天监众多,例如唐朝的袁天罡、明代的刘伯温。此二人想必大家耳熟能详,他们身份复杂,不仅在朝中有正式官职,还兼任观测天象、了解地理等工作。故而,钦天监并非纯粹搞迷信,就拿观测天象而言,他们乃是最早研究天文学之人。钦天监的工作性质,颇似如今的天文气象局,实则对天文学的研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若从更高层次来讲,钦天监亦可视为具有官方权威认证的风水师,专为皇帝一对一服务。因此,古代皇历融入诸多吉凶宜忌信息后,必须经钦天监审阅,并加盖官印表示认可,方可在民间流传。然而,问题亦随之而来,尽管古代规定民间不得私印,但此现象实难规避与管理。

与我们如今的情况相似,正版书籍尚未出版印刷,民间便已出现盗版,根本无法禁止。因此,到了清朝时期,政府干脆不再禁止,民间可以随意印刷钦天监的内容,也无需加盖官印。于是,出现了一种情况,即民间涌现出许多研究易经和素素的学者或专家。

他们在老黄历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较为典型的是在黄历中增加了生肖的形冲克害,如盆主百济、执神、冲煞、九星、十二神等,使黄历的内容更加丰富。直到辛亥革命后,全国范围内开始推行新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阳历,又称太阳历。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然而,与此同时,民间依然流行使用黄历来看日子。但那时大家都知道,封建王朝已经被推翻,不能再使用皇历,也不能与封建王朝的皇历有任何关联。在这种新社会、新思潮的影响下,当然也是为了迎合新时代的需要,彻底与封建皇权体制撇清关系。因此,皇历的“皇”字正式更改为“黄”,也就是黄颜色的“黄”,沿用至今。这大致就是老黄历的历史演变过程。

回到我们今天这节课的重点,通过了解黄历的历史演变,我们可以发现,老黄历上的内容并非随意编写,至少是经过研究的,并且传承了数千年。

倘若一开始他便是人们随意编撰出来的,恐怕早就被后人所质疑或推翻了,也轮不到我们如今来对此进行质疑。那么,这是否意味着黄历上的内容都是准确无误且具有参考价值的呢?并非如此,因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问题。

老黄历上的内容是符合古人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环境需求的,它是古人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经验总结,但并不适用于现代社会。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查看老黄历上的吉凶宜忌,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写着“忌出行”,也就是说今天不适合出门。然而在现代社会,我们上班族朝九晚五,周一到周五都需要上班出门,只有周末才能休息。如果我们完全按照老黄历上的指示行事,一年 365 天,恐怕有 300 天都不能出门。

这样一来,我们一年到头几乎都得旷工呆在家里,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今天老黄历上写着忌出行,但你出门后却发现并没有什么事。那么,这到底是准还是不准呢?也许你不看黄历就不会觉得不准,而你看了黄历反而觉得准了。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也就是说,如果你今天看了黄历,知道不宜出门,但又不得不出门,那么你可能会因为有了这个心理负担和暗示,出门后总是担惊受怕,带着负能量。结果往往是怕什么来什么,反而如果你不看黄历,可能什么事都不会发生。

对于老黄历中的吉凶宜忌,我给大家一个建议,需要根据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方式来进行判断。实际上,这些内容都可以归纳到《易经》的体系中。你看,“易”字上面是一个“日”,下面是一个“月”,代表着日月交替、阴阳变化,重点就在于一个“变”字。因此,学习《易经》的目的是学会了解事物变化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要接受变化,懂得变通。

所以,我们看老皇历时要遵循一个原则,这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小事不看吉凶,大事不看皇历。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小事情不看吉凶,也就是说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事情,不要过于在意吉凶祸福,顺其自然就好。比如,有的同学问我:“老师,我明天要去买车,你帮我看看明天日子好不好?”这种事情说实话就是小事情,顺其自然就可以了。如果你今天没有买到,明天可以继续去看,何必讲究那么多呢?难道你出门时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都要纠结一下吗?这样会把自己搞得很累。所以,小事情我们要顺其自然。大事情不看皇历这句话又该如何理解呢?也就是说,如果你真的遇到了像结婚、搬家、动土、求学等重大事情,仅仅参考老黄历是不够严谨的。

比如,老黄历上写着今天适合结婚,但这一天的生肖却与你们夫妻俩相冲,这就犯了忌讳,是不吉利的。

老黄历可被视为引导大方向的指南,它适用于大多数人,尤其是在古代社会。然而,对于特定的个人而言,古人无法提供具体的参考意见。因此,在面临重大事件时,我们不应仅仅依据老黄历行事,而是应该专门请人根据具体情况挑选一个吉利的日子,即便这一天老黄历上显示不适合。毕竟,择日应因人而异。

或许老黄历上所写的吉凶宜忌,在现代社会更多地只是一种心理暗示,为的是图个好彩头,表达对美好顺利的期望,而非严谨的科学择日体系。关于择日问题,我在前面的课程中专门讲解了如何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黄道吉日的方法,没听过的同学可以去听听。这个方法需要参考老黄历,但并非依赖老黄历上推荐的吉凶宜忌。

1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