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太原市西南60多公里的地方,有一个以煤炭、化工以及机械加工为主要产业的小县城,在国内特别是山西这样的地方很多,但这个县城却是最知名的,这不仅仅是跟它的资源和产业有关,还因为在这里走出了一位国家领导人,这个县城就是交城,这位领导人就是华国锋。
01华国锋是1921年出生,他17岁投身革命,参加了家乡的抗日游击队,他的名字也是这时候改的,他本名叫苏铸,“华国锋”则是他用来激励自己,同时也表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决心。
他在家乡坚持抗战多年,胜利后担任过县委书记、县大队政委等职。解放后,他根据组织需要带着新婚妻子随军南下,扎根湖南,从基层做起,一干就是30年。
到后来调入中央,进入权力核心,最后则是自己主动离开。这一系列可以说是起起伏伏了,但对于交城人来说,他们对华政委还是很有感情的。
在交城县城的多个地方都能看到华国锋的题字,不过根据业内人士透露,真正出于华老之手的应该在10处以内,其余的自然都是仿品,虽然是假的,但是华国锋在交城人心中的位置还是可见一斑。
华国锋在淡出政坛之后,最常做的事应该就是练字了。在他生命中的最后几年,哪怕身体已经感觉不适,面对家乡来人提出求字的请求,他还是尽量满足的。
华国锋去世后,他家的后人来到交城,在这里选择墓址,陵墓修好后还一度引起过争议,出现了很多传言,最后还是交城政府出面辟谣。
与一般的陵园不同,华老长眠的这里更像是一座公园,对外开放后,围绕在陵墓身上的争议就自动消散了,会有老人带着孩子在这里玩耍,他们说这里环境好,地方大,很适合遛弯儿或者锻炼身体。
就像“华陵”的落成一样,在华国锋身上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特殊时期时,他调任中央后辅助周总理做了很多大事,更是赢得了党中央毛主席的信任,之后和叶帅等中央老同志一起,粉碎了敌对势力的威胁,将风雨飘摇的党和国家拉回到正轨。
在这件事上,他可谓是居功至伟,但也有人觉得他在之后的部分问题的处理上表现得不正确。比如在对待干部方针上,就脱离了当时全党大部分同志的意愿,在突出个人问题方面,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021976年10月,在粉碎了敌对势力之后,华国锋和叶帅商议后决定召集中央主要领导开会,纪登奎就是其中之一。
后来在2013年接受媒体访问时,纪登奎的儿子曾经回忆过这段过往,他说父亲在粉碎了敌对势力之后,接管了原来姚文元所把持的宣传口,对父亲来说,经历了这次震荡之后,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树立新的领导人的威信。
但是在这次的重要会议上,针对有关华国锋作为领导人的一些宣传工作方面,父亲提出毛主席说了威信是要靠斗争中建立起来的,而不是树立起来的,所以还应该是多做工作。不过他的这个意见并没有被采纳。
会后有一首颂扬华国锋的歌曲送到了纪登奎那里,作为宣传负责人,需要他的签字才能交与国家乐团演奏,父亲却一直没有签字。
就这样过了几天,中央找到纪登奎要进行谈话,但他还是坚持己见,最后中央决定将宣传工作交汪东兴负责,这首歌才算是签字批准。
后来纪坡民曾经问过父亲当初为什么不同意,父亲回答说,歌词中提到了华政委,但华国锋只是个县大队的政委,手下只有不到20个兵,这样就歌颂的话,让那些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将帅们怎么办呢?
还有一个人表示了与纪登奎相同的想法,他就是粟裕。作为军事科学院的副院长,有人提出应该撰写一篇文章说明华国锋是完全能够胜任我军统帅的,对此他当即表示反对,说写了这样的文章,怎样向老同志交代?为什么就不能实事求是呢?粟裕的做法得到了叶帅的肯定,说他这个关把得好!
华国锋对党和国家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但他确实身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他只能成为过渡式的国家领导人!历史证明,他最后急流勇退,将位置让给更适合的人,这和让贤之举也是非常正确的!他的贡献人民也将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