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EH216-S型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成为运营主力,广州和合肥将成为首批试点城市,规划多个垂直起降点,初期以低空观光和城市游览为主,市民可通过线上平台预约体验,票价与高端网约车相当。广州还计划设立100亿元低空经济基金,规划超100个常态化起降点,构建“空中公交站点”网络,目标是到2035年低空经济规模突破6500亿元。
未来三年,亿航计划在全国建设超100个城市级空中交通航站楼及景区低空文旅枢纽,低空经济的爆发潜力已被验证,其中广州市自然会成为各种翘楚,广东省的相关高校也就迎上了这波风口。近日,珠海科技学院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达成低空经济战略合作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这场看似普通的校企"握手",实则折射出应用型高校在产教融合领域的创新探索。作为广东省最早布局低空经济领域的高校之一,珠海科技学院正以"先行者"姿态,在产教融合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为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培育"适销对路"的人才资源。
珠海科技学院的办学基因中始终流淌着创新的血液,从珠海首个国家级无人机航空飞行营地落户,到成立低空经济产业学院,该校始终紧跟国家战略布局,在学科交叉融合中寻找突破点。
此次与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的合作,绝非简单的"挂牌式"联动,而是构建起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的完整生态链。双方共建的"低空装备中试平台"如同产业孵化器,既能为企业提供技术验证场所,又能让学生参与真实项目研发,这种"真刀真枪"的实践平台,恰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在低空经济这片新蓝海中,珠海科技学院的优势非常突出,地处大湾区地理中心的区位优势,让其天然成为低空交通网络的重要节点;智能制造、航空工程、物流管理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恰好覆盖低空经济产业链的技术研发、装备制造、运维管理等关键环节;而与头部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更使其站在产业技术前沿。
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叠加效应,让学校在无人机物流、低空交通管理等细分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其开发的"理论+实操"课程体系,已培养出既能看懂空域管理图、又能操作智能设备的复合型人才。
对于学生而言,这场产教融合变革带来的是看得见的发展机遇。在传统培养模式下,学生往往面临"学用脱节"的困境,而珠海科技学院的创新实践,则搭建起从课堂到机库的无缝桥梁。值得关注的是,学校引入的"职业认证+学历教育"双轨机制,让学生毕业时既手握文凭,又具备行业准入资格,这种"双保险"模式极大提升了就业竞争力。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天空之城"的职业机遇,珠海科技学院已悄然搭建起通向未来的云梯。这种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变革,不仅重塑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更在更深层次上推动着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在低空经济这片充满想象力的疆域,该校与产业的协同创新,正在书写着新时代产教融合的生动范本。